语录网随笔 人类群星闪耀,指引着后人前进(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人类群星闪耀,指引着后人前进(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著名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星星,我们身体中的每一项元素,都是宇宙大爆炸时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空中闪亮的那颗星。”

是的,如果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卡尔·萨根的理论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但是在宇宙中,恒星也是分大小与亮度的,亮度最高的恒星会点亮附近所有的星域,在漆黑的宇宙中点燃生命的希望。在我们人类中也一样,我们人类当中也有一部分伟人,他们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头顶上当之无愧的明星。

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著名历史学家茨威格的著名历史著作。在这部描绘人类历史上关键时刻的鸿篇巨制中,我们将跟随茨威格一起去回顾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令人激动的时候。我们会为拜占庭帝国的沦陷而遗憾,我们会为滑铁卢的战败而惋惜,我们会同情歌德的“老不正经”,我们会理解托尔斯泰的呐喊彷徨,我们会致敬斯科特的艰苦探索,我们会怀念列宁艰难的归国之路。总之,茨威格用细致的语言与跌宕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群星。

茨威格,风流倜傥的文人才子


作者其人

茨威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传统的犹太人家庭,这位富家公子没有像传统纨绔子弟一样不学无术。相反,茨威格在学术上的天赋惊人。他在17岁时就已经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并在大学期间刻苦钻研学问,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

茨威格与妻子

茨威格的前半生可谓是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在学术上,茨威格名声在外。在人际交往上,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等人有深厚友谊。然而令茨威格没有想到的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希特勒上台后,先后颁布多条反犹太人法令,为了保全性命,茨威格被迫逃离家乡,前往异国。这个对人类历史抱有无限期待的文学大家最后在巴西服毒自杀,或许他所期望的群星还是没有出现吧。


本书内涵

茨威格在选取历史人物是颇有考虑,这些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都是欧洲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为西方世界确立统治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茨威格选取的人物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西方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开拓者探索者,他们在世界各地为欧洲人开疆拓土,极大地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第二类是欧洲大陆的改变者,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这其中以拿破仑为重要代表。最后一类是著名的文艺家,他们创作了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唤醒人的爱国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拿破仑,法国著名军事家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战带来的伤痛还没有完全消去,苏联的出现让欧洲各国人心惶惶,战后的欧洲各国仍然矛盾重重。欧洲该向哪个方向去?实际上茨威格正是想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欧洲民众人类的未来还有希望,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人完全可以实现友好相处。茨威格坚信只要通过努力,欧洲人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苏联的出现让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慌张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出乎茨威格的意料,首先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然后是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最后希特勒的崛起打破了茨威格的幻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原先还在思考学术问题的茨威格被迫颠沛流离于欧洲各地。

希特勒的出现改变了茨威格的一生

茨威格在写这本书时是为了缅怀那些曾经指引人类前进的人物。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当时的欧洲确实让人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讲,茨威格的写作动机与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相似,都是通过咏史怀古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但是在那个风云激荡,暗流涌动的时代,欧洲还能保住它的地位么?


历史局限

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一位历史学家在写作时都无法超过自己的局限。茨威格也是一样,在研究历史时,茨威格的观点过于狭隘,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来概括整段人类的历史难免有失偏颇。最为重要的是茨威格没有使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去研究历史,这也注定人类群星闪耀时只能成为文学作品,而不能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献。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方法

茨威格的彷徨与呐喊没有让欧洲醒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已经已经一去不返。茨威格绝望地自杀,人类的又一颗星星就此陨落。或许星星很多时候也是脆弱的吧,我们只有先成为自己的星星,才能成为别人的星星。

星星也是会流泪的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在仰望什么?其实那些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在数个光年前就已经消逝。但即便如此,在自己即将消逝于时空的那一刻,恒星还是将自己最后的余晖与温柔洒向了广袤的星空。历史滚滚向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蝼蚁,在我们埋头于眼前的苟且时,不妨在闲暇时刻仰望星空,那些人类的先贤会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

满天繁星,你愿意与谁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40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