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看电视剧时,每当看到剧中的大反派改邪归正之际,总会有一个世外高人站在那里用十分高深的语气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当时总觉得这句话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因为就算再好的金玉良言,听多了之后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免疫效果。不过随着后来接触到的古文越来越多,这句话的出处也终于被翻了出来。
原来它是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中,晋文公与臣子士季的对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过在当时看来,这句话无非是古人为了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而故意说出的夸张性语句。尤其是“莫大”这两个字,充满了非常明显的夸张意味。
晋文公
更何况《左传》书中记载的晋文公,也并没有真正改过自新,只是顺口说了一句:“我知道错了!”但是事过之后却依然和从前一样昏庸无道,最终被自己的臣子刺杀身亡。
了解到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后,这句话的可信度,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打了一个非常大的折扣。就像那美丽的童话一样,所有的期盼都很美好,但实际效果却总是无法如人所愿。
可是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名言,真的只是一句善意的欺骗吗?如果真是如此,又为什么会被世人经常挂在嘴边上,难道所有人都喜欢自欺欺人不成?
真实的情况当然不可能是这样,那些想法只是年少时的片面性理解,远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当初的晋文公虽然没能改过自新结下善缘,但是却并不能因此而否认知错能改的良好效果。
一个人从犯错到知错再到改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逐步完成,才能达到最终“善莫大焉”的结果。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今天咱们就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经历,来讲述这个问题。
人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把能力用错了方向
在《西游记》的初始阶段,尚未改邪归正的孙悟空,其实一直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自从在菩提学院进修完成之后,他的人生便如同开挂一样突飞猛进,从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快速成长为妖族中的一代王者。
不过由于没有人在思想上对他加以正确引导,这个能力超群的后起之秀,终于在放纵的情况下误入歧途。关于他犯错的事迹,在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赘述,毕竟强闯地府大闹天宫的故事已经讲过太多遍,老生常谈只能浪费大家的时间。
总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孙悟空当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良好的规划,空有一身本领,却不知道该用在什么地方,到头来终究走上了一条极其叛逆的道路。但是从反方向来看,这些事情也印证了他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天庭中的大部分神仙,这一点的确无可否认。
而他之所以会一路错下来,是因为还不曾认识到自己的方向已经发生了错误。人们在犯错时都会有这样的心态,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问题,所以才会一直坚持铸成大错。
在这个时候越是有能力的人,犯下的错误也就越严重。比如孙悟空如果没有惊人的战斗力,也就难以完成大闹天宫的壮举。所以说犯错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只是无法起到良好的作用,难以对世界和社会造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判断方式,对错属于概念的范畴,代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而能力则是一种绝对值,代表着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至于是正值还是负值,完全取决于用在哪个方向。如果用在正道上就会发挥出正能量,反之则会形成具有危害性的负能量。
那么与此同理,对于犯错之后的孙悟空,应该被否定的是之前的人生方向,而不是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或者也可以说他之前能够闯下多大的祸,改邪归正之后就能够发挥出与其相等的作用。
因此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弃恶从善。
知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要想让一个曾经犯下严重错误的人,重新走上正确的方向,需要让他真正认罪悔改,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而不能像古时候的晋文公那样,只是说说而已,那种自欺欺人敷衍了事的方式,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真正的知错认错,是将外在变化作用的内心上,并且打动对方心灵使其从本质上发生改变的过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最狂妄的时刻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在此之后又忍受了500年的孤独寂寞与痛苦煎熬。
想必看过八六版《西游记》的人,至今依然能够记得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后的画面,特别是配上那一段动人的插曲,属实令人唏嘘不已。
当初意气风发的美猴王,早已不复那种威风的模样。身边长满野草,头上落满青苔,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年复一年的雨雪风霜,已经让他落魄的不成样子。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年大闹天宫时犯下的罪孽过于深重,所以必须遭受这些苦难作为惩罚。
这段时间不仅是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更是对内心的洗礼,对精神的改造。长达500年的反思,足以让他认清从前的错误,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也正因如此,在观音菩萨路过五行山的时候,他才会心甘情愿的皈依佛门,答应保护取经人远赴西天。
如此结果正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那句经典台词:
“真正的权利不是滥杀无辜,而是你本可以杀死他,你却告诉他,我饶恕你。”
如来佛祖等人拥有掌控孙悟空命运的权利与能力,但却不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为了使其在得到惩罚之后改过自新。不过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关键点,人只有在经受过足以打动内心的事情之后,才会产生思想上的变化,拥有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的可能。
这些事情可能是来自于外界的威胁,也可能是生活中的苦难,亦或是其他方面的触动。但是从最初的犯错到后来的认错,中间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坎坷,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孙悟空如果不经受那500年的磨难,恐怕也无法成功得到蜕变。
所以说知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有些人能够通过反思改过自新,但也有一些人撞的头破血流,却依然不知悔改。毕竟天下之人千千万万,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况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且概率也无法确定,因此最终能够选择弃恶从善者,才会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一个真正改错之后的人,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孙悟空作为知错能改的典型例子,他的前后反差自然也十分明显。最初时的他无法无天狂妄到了极点,下至幽冥十殿阎君,上到九重天上的玉皇大帝,无不对其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孙悟空明显老实了不少,既没有去找如来佛祖报仇,也没有到凌霄殿上再折腾一遭。他按照观音菩萨当初的指示,拜西天取经者唐僧为师,一路降妖除怪保护着对方。而且也学会了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天下苍生,譬如帮助乌鸡国王重新登上皇位,帮助祭赛国僧人脱离苦海,帮助凤仙郡解决旱灾等等。
这也正像上文所说,能力只是一种绝对值,本身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主要在于如何运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孙悟空的金箍棒也是一样,既能扰乱三界,也能除恶扬善。
此外还有一个更加形象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如果他也能够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样及时改邪归正,放弃称霸全世界的念头。那么这个世界上又会减少多少无辜的伤亡,避免多少人间惨剧的发生,倘若这个假设成真的话,是不是一种莫大的善缘呢?
但是只可惜历史容不得假设,已经发生的事情根本没有如果。如今也只能用这样的设想,来论证知错能改的影响,希望可以给世人做出一个正确的引导。人心本来皆向善,只因欲望入歧途,若是能够迷途知返,便是一件莫大的善举。
因为当那些人悬崖勒马,回首走向善途的时候,改变的其实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他们的能力越大,能够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广,普通人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家庭,君王的转变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甚至改变世界。
同样的能力用在不同的方向,便会造就不一样的结果,一善一恶可谓天壤之别。一个人的改变,可以换取如此之大的善果,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古人诚不我欺。
感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也解开了另外一个疑惑。
此前常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对于这句话,许多人都持有反驳的态度:倘若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那岂不是从侧面引导人们去做冷酷无情的屠夫吗?
不过如今看来,那样的理解明显过于偏激,而且也偏离了原来的意思。这句话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有着异曲同工的道理,放下屠刀的屠夫,与皈依佛门的孙悟空也都代表着同样的形象。
这两句话都是在劝导人把作恶的能力用来行善,放弃原来的那些恶念,转而用自己的能力去回馈世界。譬如古语有云:“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但他若能够在关键时刻用善良代替愤怒,放下那一把悬在心中的屠刀,天下苍生也就可以因之得福,避免一场残酷的杀戮。
如此也就能够非常形象地体现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真正含义。古人之所以要用“莫大”这两个字来形容,其实并不存在夸张的成分,更不是冠冕堂皇的说辞。这是一种非常贴切而又实际的陈述,不管对于什么身份的人来说,只要能够认清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加以改正,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甚至可以从毁灭的边缘走向重生。
对此的确应该由衷地说上一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结语
人生在世都有犯错之时,或许是因为无心之失,也或许是由于欲望的驱使。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那些已经犯下的错误,但是却可以做到过而改之,尽力去弥补曾经的过错。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知错能改拥有一个美好的结果。而不要如《左传》书中提到的晋文公,在错误中走完整个人生。这两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在眼前,至于今后应该怎么做,想必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