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岩声”第53期—《油菜金黄到院田》(作者:杨晓松)

“岩声”第53期—《油菜金黄到院田》(作者:杨晓松)

《岩声》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等一些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在1923年创办的,是闽西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为了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夜读栏目“岩声”于2019年4月27日晚开播啦。“岩声”将于每周六夜晚和您如期相遇,主要刊播闽西籍作家和外地作家描写闽西的美文,在一些特殊节日,我们也将推出“特别专栏”。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投稿(lymxxww@163.com),格式:“岩声”+文章标题,文章篇幅在2000字以内为宜,我们将择优刊播,共享美文,共度良宵。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您好,听众朋友。感谢您收听由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您推出的“岩声”。今夜,我们共同来倾听杨晓松的《油菜金黄到院田》,一起朗读。

作者心声

作者杨晓松:“岩声”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油菜金黄到院田》的作者杨晓松。一次美丽的邂逅,我们来到“诗意院田,梦里老家”的太拔院田。这里山青水秀,古民居栋栋,同时也是当年知青居住、生活过的地方。著名诗人舒婷就曾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

爱情、友情、亲情是环绕人生的三大主题。走进院田,走进舒婷诗院,踩着老旧石板的路面,很自然地唤醒了灵魂深处的爱情、友情和亲情。懵懂青涩的爱情,温暖难忘的友情,以及浓郁刻骨的亲情,以前不曾感受到的,现在都经历过了,感受到了。正是这些,内心丰盈起来,人生丰富起来。

《油菜金黄到院田》

一位女知青,在青春燃烧的岁月里,在一个僻远的小山村,岁月被她描述成平平仄仄长长短短的句子,她,就是舒婷。现在,这个僻远的小山村,因为舒婷,因为这些平平仄仄长长短短的句子,充满诗意,这,就是太拔院田。

身心两爽在春日,三月正当踏青时。春日的周末,天气甚好。携妻带子,来到院田。村口,油菜金黄,蜂蝶飞舞,一大片一大片,灿烂了整个村子,也灿烂了我们的心。

溪水潺潺,鸭群欢游。以河为界,一边是青砖灰瓦古民居,一边是白墙高耸新村貌,倒映水中,影影绰绰。寂寞的石头,长满青苔的庭院,躺着的枯卷的败叶,远处茂盛的野草,下面是地老天荒的泥土。泥土下面呢?沉睡着数不清的灵魂。这样想着,脚步不由放慢下来。内心世界随之丰厚起来。于是,想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呀!在匆忙的脚步里,别忘了体味一下内心感受。

走进舒婷诗院,看到朦胧诗展示馆和知青老照片展馆,我的心,澎湃起来。年少的我,也深爱着诗——读诗,写诗。读龙岩师范时,一位邹姓的老师用诗歌抚慰了我忧郁的心。此后,我出入茂密的诗行,醉生梦死。在同学艳羡的目光里,诗歌成了我的骄傲。那一年秋天,我飘飞的云,留恋上了那片清澈明亮的湖。我停止了流飞的脚步,驻足良久。我不知道她是否感应于我投下的那块云影,但我悄悄地写了一首诗,发表在学校的《小荷》校刊里。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首诗,我还收藏着。尽管我们举办过多次同学聚会,但我们谁也不曾提起。或许忘记了,或许珍藏着,都好。

在杭城,一个古旧的院子,阳光照耀着散发荷尔蒙气息的青春。夜阑人静,一两罐健力宝罐子装的米酒,几两猪头皮和豆腐干,或明或暗的夜色,我们就在白炽灯下吧嗒吧嗒青春和诗歌。那时,我们刚从师范毕业,年少的青春,无处安放。物资匮乏,前景迷茫。我们喝酒,抽烟,青丝缥缈着诗意,精神世界倒富足了起来。诗歌在飘飘然的感觉里,伴着我们和衣而躺,抵足而眠,一桌狼藉,待天明收拾。

汀水潺潺,默默流走了青春的迷茫和桀骜不驯。

从舒婷诗院出来,抬望远处,茂林修竹,满眼青翠。一群吃草的牛,悠然地俯首啃草。草,被卷进了食管,又从肛门出来,最后滋养了大地。你看,泥土长出庄稼,庄稼喂养了生命,生命最后又复归泥土。这样,生命不就是一个圆吗?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只是,这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交错、重叠和难以意料的断续?——这么想时,我想起了母舅和叔父——我想起了我的家族,我的爷爷奶奶。

我定了定神,迈着脚步悠然前行。泥工师傅正在修复古民居的围墙。阳光照射在他们忙碌的身上,斑驳的影子,有如穿越时空的迷幻感。他们在小心翼翼地修补休憩着魂灵的居所。无数的夜里,这些魂灵如星亮光,无数漂泊、奋斗着的子孙后裔,在他们无助、彷徨、迷茫或成功时,一边注入动力,一边注入思念。

饥肠辘辘了,我和儿子一起,背着手,在嗒嗒的脚步声中,离开了院田。儿子他现在感受不到的,以后,他会感受到。

作者简介

杨晓松,福建上杭人,小学教师,发表诗歌、散文若干。

龙岩全媒体新闻中心、闽西日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原文刊载于2020年4月14日《闽西日报》7版山茶花

音频:听听

图片:上杭摄协

编辑:三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27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