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李鸿章和左宗棠是两位显赫的封疆大吏,而且他们背后都有一个“钱袋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李鸿章有盛宣怀,左宗棠有胡雪岩。盛宣怀从李鸿章那里获得的好处自不必讲,要官位有官位,要实惠有实惠。那么胡雪岩又从左宗棠那里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左宗棠与胡雪岩的结识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左宗棠接到谕旨出任浙江巡抚,为此他向朝廷上奏希望王若农和胡雪岩能为其办理粮饷,根据史料的分析,这时的左宗棠和胡雪岩至少还没见面。
之所以保举胡雪岩也是听了前任浙江巡抚王有龄的推荐,他知道胡雪岩的财力和在浙江的影响力,因此做个顺水人情,两头都讨好。而此时,胡雪岩头上已经有了个“候补道台”的官衔(正四品),显然这个好处是王有龄给他的。
对于胡雪岩来说,他缺的不是钱,而是名。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后,发现胡雪岩办事很有条理,交代给他的事情都能顺利完成。凭借着雄厚的财力,胡雪岩一次又一次解决了左宗棠的后顾之忧,军饷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前线士兵。
此后,左宗棠不仅在公事上依赖胡雪岩,而且很多私事也交给他去办。同治三年,左宗棠的侄女到浙江看望叔叔,再由杭州到宁波,其后又到上海游玩,虽然左宗棠派了亲兵护送,但考虑到亲兵在这些地方不熟,他特意写信给胡雪岩请他帮忙照料。
左宗棠攻克余杭、平定浙江后论功行赏,胡雪岩办理粮饷有功特请旨予以褒奖。他奏请朝廷加胡雪岩为正三品按察使衔,也就是说,胡雪岩从正四品成为了正三品。
同治三年,浙江全境彻底平定后,左宗棠升为闽浙总督,接到上谕后便从浙江领兵进入福建,追剿太平军残部。这时,左宗棠又上奏朝廷,请求将胡雪岩带在身边,随他去福建,由此可见,这时的左宗棠已经十分依赖胡雪岩了。
自从到了福建后,胡雪岩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左宗棠采办军火和军粮,因为办事得力,左宗棠再次奏请朝廷赏胡雪岩布政使衔,不久同治帝应其所请,胡雪岩补布政使衔,从正三品的按察使升为从二品的布政使,官升一级。
随着福建、广东的形势的好转,左宗棠在朝中的名望逐渐上升,与曾国藩、李鸿章平起平坐。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左宗棠再次上奏,为有功人员请封,其中对胡雪岩的功劳予以肯定,请求朝廷赏给胡雪岩正一品封典。
不过,这一次遭到了朝廷的拒绝,吏部给出了回复,按照清代官制惯例,胡雪岩没有资格赏给正一品封典。不是科举出身,又无战功的胡雪岩不过是一介商人,朝廷明文规定,这类人群最高的官阶只能是从二品的布政使衔。
但是左宗棠依然不死心,同治十一年,左宗棠任出任陕甘总督,并在西北一举荡清了叛乱,为朝廷除去了西北之大患。不久,左宗棠上了《陕省肃清出力员弁并案请奖折》,其中又将胡雪岩列为了头功,请求朝廷赏赐胡雪岩正一品封典,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胡雪岩的官衔达到了顶峰。
除了官衔的不断提升外,胡雪岩还多次获得了朝廷的赏赐,慈禧还亲自召见了他。胡雪岩除了协助左宗棠办理粮饷外,还在赈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胡雪岩屡次慷慨解囊为全国各地赈灾,左宗棠与同治十二年上折为胡雪岩请功,请求同治帝赏御笔匾额给胡雪岩的母亲作为奖励。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也上了一折,赞扬胡雪岩乐善好施,为天津灾区捐助巨款。
两位总督上折,同治帝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为胡雪岩母亲题写了“勉善承荣”的匾额,这个匾额如今还挂在杭州胡雪岩故居里。遗憾的是,同治帝竟错写了一个字,将“承”字写作了“成”。
左宗棠对胡雪岩是格外器重,不过胡雪岩后来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因为垄断生丝市场而导致家破人亡。其实这里面却隐藏着很深的政治含义,表面上看是胡雪岩和盛宣怀的较量,实际上也是李鸿章与左宗棠的较量,遗憾的是这一次对阵,左宗棠不敌李鸿章,胡雪岩成了政治牺牲品。左宗棠与胡雪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