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悲哀的一年,许多伟人相继逝世。
几个月后,朱先生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同年7月6日,朱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朱老总的突然离世让他的妻子康可卿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之中,但除了悲伤之外,她始终没有忘记朱老总临死前给她的最后一句话,她答应朱老总,一定会把这些话带给叶剑英元帅。
(总司令朱德)
1.朱先生最后的要求
朱去世后,7月下旬的一天,康克清带着女儿朱敏去找叶剑英。
叶剑英听说康克清来了,很高兴,康克清让朱老总给他留言后,叶剑英打开收音机,把声音调到了最大,让康克清放心解释。
(朱德和康克清)
"朱首长总说,军队的绝大多数是好的,地方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绝大多数也是好的,"康先生继续说,"我们的军队,有老同志,是可靠的!"
(叶剑英)
2.革命友谊,惺惺相惜
问题是,朱老总和叶帅是什么样的革命友谊,朱老总为什么要把临终前的遗言托付给叶帅?
(青年叶剑英)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新师长的叶剑英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向全国发电报反对蒋介石!
(老年叶剑英)
做出这个决定后,叶剑英不得不离开吉安。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应邀参加了南昌警备区一些反蒋军官的集会。也是在这次集会上,他和朱老总第一次见面。
(朱德、叶剑英合照)
在集会上,叶剑英发表讲话:有人问我什么是反蒋。我说,我什么都不想要,只为了革命。革命的枪是针对反革命分子的。现在,蒋介石自己坚持打我们的枪,做反革命,那是乞求!我不是因为和蒋介石有个人恩怨而站起来反对他,而是因为他是反革命分子,我们现在正在讨伐这些反革命分子!
叶剑英的这番话,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激烈掌声。
这时,一位身穿破旧军装、气度沉稳的军官从人群中站了起来,拉着叶剑英的手说:说得好!叶世昌!说得好!
(叶剑英朱德旧照)
叶剑英发表意见后,诚恳地表示希望朱老总能给他一些建议,朱老总劝他不要在南昌久留,因为南昌的情况复杂。
这便是这段革命友谊的开端。
早年任滇军宪兵司令部司令,云南省警察局长。
(朱德)
(毛主席和朱德)
与此同时,叶剑英今年赴苏联深造,直到两年后的1930年才回国。
这是他和朱德共事的开端。
此外,他还参与了红军司令部的建设。
3、以诗会友
(毛主席和叶剑英)
在这次会议上,叶剑英提出的许多想法对制定民族抗战的战略方针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11月底,叶剑英在做完遗留问题后,离开南京前往武汉,一到武汉,便在汉口地区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投入新的工作。
(朱德、叶剑英等人合照)
没想到,途中,日军向我晋西北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
所以在回延安的路上,他写了一首诗:
山峰立于太行山壁上,黄河的天然屏障一览无余;烽烟两岸红似火,此行应可慰同仇。
大将军不鸣大刀头,一寸一寸山河陨落。勒马太行外烟,我谁与我赋予了同样的复仇。
(叶剑英)
4、意气风发,贤惠流光
尽管身居高位,但朱从未放弃延安精神。他的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只要看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到国家的发展,朱老总就会很高兴。
(朱德和其家人合照)
他希望老百姓吃好、住好、穿好,却忘了自己。
以穿衣为例,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朱的衣柜里堆满了打补丁的衣服,他常说:衣服,只要能防风御寒,都不重要!
他衣柜里唯一的好衣服只有在会见一些外宾或参加重要会议时才会拿出来,但一回到家,他就会换回打补丁的衣服。
朱先生的保健医生顾颖琪记得第一次见到朱先生时,朱先生身穿丝绸棉袄和丝绸棉裤紧挨着皮肤,但上衣和底衣的许多部位已经破破烂烂,一片片补上。
这种品质让党内许多同志印象深刻,包括当地的一些工作人员。
有一次,朱老总去四川考察工作,下班后去五有山玩,一群人一起爬到山顶。
到达山顶后,大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朱老总也是大汗淋漓,于是工作人员帮他脱下外套,当时站在朱老总身后的是四川当地干部王玉秀。
朱老总的背对着他,他看到朱老总的白衬衣背后有一大块补丁,让王毓秀大吃一惊。
朱老总当然买不起,但他不在乎,他的心是靠信仰支撑的,所以外在的东西对他影响不大。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王玉秀第一次见到开国元勋时就被“教训”了一顿,之后他会对别人说:“真不敢相信朱老总穿得这么简单。
他有一个女儿朱敏和一个儿子朱琦,作为父亲,他疼爱自己的孩子,也异常严厉。
(朱德和女儿朱敏)
他甚至告诉儿子和女儿:我要的不是孝子好孙子,而是党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朱老宗的儿子朱琦解放前在部队工作,解放后调入石家庄铁路局工作。
朱琦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和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多年后甚至都不知道朱琦的父亲是朱老总。
朱老总的女儿朱敏从小出生在苏联,朱老总在中国参加了革命。因此,她直到14岁才见到父亲。
对于女儿朱敏,朱老总满心愧疚,但愧疚并不代表没有要求。
(朱德儿子朱琦)
朱敏回忆说:他对女儿的要求仍然很严格。我父亲告诉我要和群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愿意吃苦,永远记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朱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成功,他的儿子和女儿一直牢记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叶帅作为朱老总的战友,也是多年的老朋友,生活作风与朱老总如出一辙,做事一丝不苟。
晚年,他对群众来信上访仍十分关注,我们党历来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这是观察民意的重要途径。
他反复叮嘱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群众信访工作,他还列举了信访工作的三大优势:
一是能密切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
第二,我们可以找到干部,了解干部,任命干部;
第三,能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解决社会问题。
为此,他嘱咐工作人员,信访工作的落实一定要认真,这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也正是因为信访工作开展得认真有效,让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处理。
例如,1973年7月6日,信访办收到山西一个叫刘志清的人的来信。
在信中,刘志清说,她已经工作了30多年,但她没有入党。因此,她希望叶帅能帮助她和苏开元做出证明,证明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情况。
而得知此事的叶帅,在两天后的7月8日,才亲手给刘志清所在单位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叶帅写道:刘志清同志是从延安来北京工作的,我们认为,刘志清同志在她30多年的工作中,是否入党,取决于她自己的表现,至于和苏开元的关系,我想到现在,我看不出历史上有什么政治问题,特此声明。
后来,他也有一份信的复印件送到刘志清手里。
(叶剑英像)
朱老总高度赞扬了叶帅的做法。
朱去世十年后,10月22, 1986日,叶帅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叶帅和朱老总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断奋斗、艰苦朴素的品格,他们的崇高思想和精神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