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推荐
- 学学秤学问,做人一杆秤,万事凭良心[03:00]
- 秤良心。。[02:26]
- 可可小爱文明美德系列:诚信是每个商家应该有的,好秤称良心[00:44]
- 云南山歌剧:世上无秤难公平,做人就要平良心![03:33]
- 良心秤--卖鱼不扣秤,诚信当表扬,诚信立人,好榜样![00:58]
- 江氏制秤技艺传承人江远斌守诚信,五代人打造良心秤丨我有传家宝[06:01]
步骤/方法
天地之间有一杆秤,秤就是百姓,秤挑江山,你就是片场的明星............”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中的几句歌词将人称为秤,秤、秤、秤星的组合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普通的木杆秤与一个人的寿命运势息息相关。
张延伟丨文
对《尺度》的理解,最早源于一篇小学课文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什么东西几斤几两,但在脑子里尺度的概念很模糊。
直到小学二年级,我才学习了一篇题为《曹冲给大象称重》的课文,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中,我佩服七岁的曹冲运用浮舟原理,以大、小、等量代替,通过石头给大象称重的聪明才智。
我也对什么东西可以称重,被称为“秤”充满好奇。
当时,学校把废纸作为“小二次收藏品”出售,办公室里有一杆秤。为了加强教学效果,老师特意把秤拿到教室演示,我和同学们对木杆秤有了初步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音阶在听觉和视觉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靠工分吃饭,到了夏天收获的季节,生产队打出来的小麦直接装在麦田里细长的帆布口袋里。
用一端大擀面杖厚度、长约一米半的大秤,逐一称重。
秋天收获的红薯,放在一个大井篓里称重,在地里分成大大小小的堆。
称重这些东西时,船长或会计通常会拿着秤,其他几个强壮的劳工则两人一组轮流举重,其他人则盯着他们。
尤其是轮到送东西给人的时候,主人更是心有余悸,嘴角不由自主地发出低、低的嘟囔声,拿着天平正笑眯眯地回击:低怕什么,一块东西都在这里了,还怕不够给你?!
我们小孩子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就趁着休息,让我们跳进大景篮子里,一边给我们称重,一边打趣地说:"哟,能比猪孩子还重啊!"
这么大的规模除了分粮,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出栏的猪称重。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猪圈,到了春天,他们从集市上买了一头小猪圈养,用剩饭剩菜喂了快一年,临近春节就该上市了,于是,镇上屠宰场的师傅就到村里去收毛猪。
几个人跳进猪圈,猪被赶着跑来跑去撞去,最终被推倒在地,用绳子拴着拖到院子里,一个大秤勾住绳子倒吊着,在撕心裂肺的叫声中完成称重。
从和大人一起逛集市的小贩那里看到了一尺多的小秤,特别是肉架上的杆秤,秤、钩、绳油腻腻的,但鳞片却油光发亮。
另一种是村上分布点带盘子的秤,秤钩上挂着三根绳子串在一起的铝制秤,一般主要用来称盐、砂糖或瓜子。
中药店里还有一种叫中药的小秤,秤的长短粗细都像筷子,秤盘和秤重都是黄铜做的,精巧细致,大人叫它“紫子”,以“克”为计量单位。
知道鳞片花好当家人,鳞片虽小《称重》心
俗话说,“不称重花,难当家”。
几年前,我家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也有一大一小杆秤,以备不时之需。
我从父亲的手把手教学中知道,同一杆秤上按刀口和提绳的位置有一号和二号。
一号称重星在称重杆的上方,一般用来称那些较重的东西,需要提起最外面的钮扣绳;而二号称重星在称重杆的内侧,用秤称东西时,要左手提起里面的钮扣绳,右手移动砝码。
重物的挂绳在同一刻度位置不变,如果刻度平衡,量刚刚好;刻度尖上升,量高,刻度尖下垂,量缺......
千百年来,杆秤作为一种称重工具,代代相传,在市场交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别说不认得一杆秤的重量,那称星星的意义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为此,我专程来到禹州文庙广场西侧红山庙街街角,请教禹州非遗项目传统杆秤制作技艺代表贾全喜大师。
贾师傅告诉我,老一辈人刚发明木杆秤的时候,在杆秤上刻了十三朵星星花,对应天上的星星,定为1321斤。
其中,前七星指的是北斗七星,告诫那些用天平站在天地之间的人,他们的心应该和指示方向的北斗七星一样有支撑,不要因为贪婪而有所偏颇。
后六星是指北斗七星的六颗星,代表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提醒人们称重时要端正,不要偏离。
后来,人们在制作秤时,又增加了《福禄寿》三颗星,每颗星代表一个秤,每颗秤代表1两,变16两为1斤。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才将16两的天平统一为10两的天平,现在的半斤和过去的八两的重量实际上是相等的,这也是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
杆秤重两斤,却重了良心。
商人见利忘义,给人短斤少两有损德行,少给其中一两颗,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福气,少给两颗,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福气,少给三两颗,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福气,少给三两颗,福星就会减少这个人的寿命,否则福气多,福气多,福气多。
头三尺有神,在中国传统面相学中,北斗六星主宰生命,北斗七星主宰死亡;而少福多苦,少福少贫,少生短命。
把生死和人生福寿标在同一杆秤上,就是告诫世人在使用杆秤时,要公平买卖,明智赚钱,千万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没有良心,否则无异于自伤,因为手握杆秤,就像发了一个“没有重量,就不会轻易死去”的毒誓。
出路在何方,木杆秤前景尴尬
做了一杆秤一辈子的贾全喜师傅,目前正处于两难境地。
贾师傅年近六旬,却做了四十多年的杆秤,出身于一个杆秤制作世家,父亲贾道三是当年禹州市有名的杆秤制作人,以制作精准的《贾家子》而闻名。
发明的“一对针”可以像天平一样精确地称量极其微小物体的重量,并因此获得了全国“手工艺先进个人”的称号。
贾全喜作为“门下弟子”,十五六岁时就代替父亲在集体称重厂工作,年纪轻轻就能做各种杆秤。
1995年,称重机厂倒闭,老贾下岗,他发挥特长,开了一家做杆秤的小店,一干就是20多年。
在老贾5-6平米的店里,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粗细不一的各种杆秤,还有鳞片......地上摆满了制作鳞片的工具和备件。
他做的最大一杆秤有2米多长,可重三四百斤货物,曾用于出售粮食、生猪等;最小一杆秤只有10厘米左右长,可重5克以下,如黄金、水银、麝香等贵重物品。
他珍藏了一把珍贵的楠木大秤,几年前有人要掏两万元买来切开做手镯,他说没事就同意了,他做的副秤是用驼腿骨打磨的,颜色乳白色,精致细腻,像木盒子里的宝贝。
在此之前,他店里的大秤、小秤供不应求,外地客商也批量上门订货,现在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本地客商,他店里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
无论生意好坏,老贾始终牢记父亲传授手艺的教诲:“做人要有良心,做秤要把良心摆正”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样的规矩,不忘利润,为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在秤上做“手脚”。
现在,整个禹州城就剩老贾这杆秤了,因为从事这行费时费力,利润薄,市场前景暗淡,别说家里的孩子不愿意继承,外界也收不了喜欢这行的徒弟。
随着老贾年龄的增长,他的制鳞手艺也面临着灭亡。"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我怕在手里断了......"说到这里,老贾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更加方便准确的电子秤的出现,曾经在权衡市场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杆秤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杆秤作为象征公平、诚信的民族文化符号,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追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张艳伟,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