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科学家带你了解新冠以及大流行病——张文宏教授团队译作

科学家带你了解新冠以及大流行病——张文宏教授团队译作

前些天,一直上课的书法老师告诉我,他要停止办学了:因为新冠疫情导致学生数量下降,收支无法平衡。更早一点的时候,孩子感叹,因为疫情,很久都没有回过老家了。不经意间,疫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忍不住会想:新冠疫情,会结束吗?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面对新冠,我们普通人怎么做才对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了《病毒大流行及免疫力——探寻新冠后时代我们如何战胜传染病》这本书。

书的作者,阿勒普•查克拉博蒂与安德烈•肖,一位是化学工程教授和物理化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免疫学和物理工程科学的交叉领域),一位是免疫学家;翻译者则是张文宏教授领衔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

这本书还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的推荐。

应该说,内容的科学性是有保证的,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很好读,一点都不枯燥。

1.图文并茂,让科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这本书以历史为背景,从远古时期的天花简史讲起,阐述了农耕社会出现大流行病的原因,科学家们一步步发现致病微生物的历史,人类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和病毒复制、传播的原理,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制作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来抗击病毒的……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内容,书中配了很多生动别致的插画。

比如:新冠病毒为什么会感染人体肺部呢?

这是因为在新冠病毒表面存在一些刺突蛋白,而在肺部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名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受体。刺突蛋白就好比一把钥匙,而ACE2就是与之相配的锁。当二者结合,就好比肺部细胞这间房子的“门”被打开了,新冠病毒就可以进入肺部细胞,在其中繁衍病毒后代。

当新的新冠病毒在肺部细胞中组装完成后,它们又会从肺部细胞中释放出来,寻找新的细胞进行感染。

用文字表述这个过程感觉有点抽象,然而,看一下P67,P69这两张图,一下子就能有很直观的感受。仿佛亲眼见到了新冠病毒是怎么攻击我们的肺部细胞的!

2.干货满满,用知识为我们的行为保驾护航

面对新冠疫情,国家对密接人员采取了隔离措施,积极推荐普通人戴口罩、打疫苗,这些措施背后,都有其科学原理,书中对这些原理也都进行了阐述。所谓“真知,则行不难”,了解了这些原理,我们做决定也就更容易了。

就拿打疫苗这件事来说,前段时间上海在推广腺病毒疫苗,这种疫苗只要接种1针。可是很多人都不懂这种疫苗的制造原理,担心安全性会不会有问题。

这本书中则介绍了腺病毒疫苗的设计原理——将病毒关键蛋白的基因插入腺病毒的DNA中。因为插入的只是新冠病毒的部分基因,而不是全部基因,因此这种疫苗可以诱导人体对新冠病毒的蛋白质产生免疫反应,却不会让人真的感染新冠。了解了这一点,在接种腺病毒疫苗时,也会更加安心一些。

3.故事多多,让读者在科普知识之外获得人文享受

作者在介绍各种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用很多个科学故事将这些干货串了起来。

比如,在介绍巴斯德发明的生产疫苗的新方法时,作者讲述了巴斯德研究鸡霍乱的故事,以及巴斯德给被狂犬病病犬咬伤的小男孩注射疫苗,从而治愈了男孩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讲述的格特鲁德•埃利恩的故事。

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却因为性别歧视未能顺利读研究生。

几经波折之后,她终于在一家制药公司找到了工作。

之后,她开始研发一种能够特异性地抑制疱疹病毒复制的药物,并最终开发出了第一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

这使得她与同事一起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这个故事中,我不仅了解了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原理,更被格特鲁德•埃利恩的坚韧和恒心打动。

还有索尔克和萨宾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故事。两位科学家一位研究灭活疫苗,一位研究减毒疫苗。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两种疫苗主要运用的时间段和国家也不同,让人不禁感慨科研工作的艰难曲折,又感叹我们能同时拥有这两种疫苗的幸运。

这些科学故事,不仅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加有趣,也让我们在学习科普知识之外,多了一重人文知识的享受。

总之,这本书对于大流行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人们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如果你想了解这些病毒为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新冠疫情,这本书值得一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z20220526075206d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