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嫂76岁了,我大哥78岁了,他们结婚56年了,自从大嫂走进我家的那一天起,她就和我家融为一体了,是父母的好帮手,三个姐姐的好嫂子,爷爷的好孙媳妇,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家很快就成了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附近的邻居都夸我家娶了一个懂事善良贤惠的媳妇。
鸿雁传书 一见钟情
1961年夏天,大哥在部队当兵,通过媒人与老家姑娘赵荣梅开始了书信往来;1962年2月,大哥从部队回家见到赵荣梅,两人一见钟情,短短一天就办好了结婚手续;一周后的2月9日,新蜜蜂步入婚姻殿堂,收到了家人、亲朋好友的祝福;之后,两人前往北京、天津看望我和二哥,收到了我们的祝福。三周后,大哥带着新婚的喜悦,告别了老家的父母和度蜜月的妻子,踏上了回军营的路,直到两年后大哥退休回家,他们夫妻才团聚。
教书育人 夫妻恩爱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就不会进一个家,我爸以前是个乡村教师,没想到大嫂刚进家门没多久,就被村里的领导推举为小学教师,大嫂上任后尽心尽力,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得到了提拔,几十年来,她和我哥一直恩爱有加,荣辱与共,只要有时间,家里和地里的活她都抢,我哥有时间,他会主动分担家务。两个年轻人亲热,但没有大的矛盾,小的矛盾也不过夜,父母很喜欢这个贤惠的媳妇。
婆媳相处 步调和谐
乡亲们常夸赞我家娶了个学识渊博的好媳妇,父母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他们常对我说:容美比别人家的媳妇好,比别人家的媳妇好,有文化又懂事其实不用父母说,我也觉得小姑人不错,开朗大方,对人热情。
婚后两年,小姑子的三个孩子陆续出生,从那时起,爸爸妈妈和爷爷开始悉心照顾每一个孩子,从吃喝到穿衣,孩子的单衣、棉衣、小鞋子等都是妈妈缝制的,一针一线,三个孩子不穿湿裤子,不穿脏衣服,小姑子忙着教书,不忙的时候就下地干活,做家务,带孩子,所以婆媳互相包容理解,步调一致。嫂子和婆婆比女儿和婆婆好,几十年都没有脸红过。
父母久病 都享高寿
70岁那年,父亲患了偏瘫,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时母亲已经76岁了,虽然缠足行动不便,但还是坚持照顾父亲减轻孩子的负担,后来母亲突然在屋内摔倒,骨头意外骨折,从此再也无法站立,只能像父亲一样卧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为了照顾好老年人,大哥在父母床边加了一张单人床,日夜陪伴老年人。嫂子为父母做一日三餐,花样百出,奶粉、鸡蛋、挂面是家里的必需品,父母想吃什么,嫂子就做什么,两位老人吃得舒心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加重,吃喝一口一口,纸尿裤每天都要洗,床垫每天都要烘干,衣服也得经常换,尤其是老年人排便困难时,大哥戴上乳胶手套掏。我们四个女儿也想尽自己的孝心照顾父母几天,让哥哥和嫂子喘口气,这时哥哥和嫂子说:你们都有一个大家庭,离不开你们。我们有一个大家庭,我们很好。我们不累。不要担心!
弟弟、嫂子的孩子也很关心爷爷奶奶,经常要取暖、要饭吃,不管多晚回家,都要先到爷爷奶奶家报一声“我回来了”,免得担心老年人,为了让爷爷奶奶过冬取暖,给老年人安装了两套超大暖气片。
从父亲患病到母亲去世的21年间,哥哥、嫂子、外甥、外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两位老人,父亲84岁含笑离世,母亲97岁离世,这不禁要归功于孩子。
“老嫂比母” 家就是根
虽然我的父母已经去世,但我和我的三个姐姐仍然把娘家当成我们的根。姐妹们说:我的老嫂子比我妈妈离我们更近!我们四个姐妹在父母纪念日和清明节都回去,通常谁想回家谁就回去。每次我们回家,嫂子对我们就像贵宾一样热情,精心准备食物和佳肴,我们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现在大嫂四代同堂,晚辈对她非常孝顺,一家人也非常和睦幸福。
(薛玉荣/文,原文刊于3月5日燕赵都市报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