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简述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中国古代文体学概论)

简述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中国古代文体学概论)

有网友要求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下面小编就用3177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体,估计阅读需要8分钟!

文体是指文学的体裁、体系或文体,作者在从事写作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必须采用合适的语言形式、篇幅、组织结构等,因此文学产生了不同的门类,各有特色。

各种文学体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受到语言发展和作家创作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体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原始时期,当时主要的文学风格是原始诗歌、原始神话和原始歌舞,非常简单粗暴,但影响了后来文学风格的发展,诗歌一直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原始神话对后来小说体裁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原始歌舞是后来戏剧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于劳动,原始人在从事集体劳动时,在劳动过程中,出于缓解疲劳的需要,或者根据动作的快慢来协调动作,常常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有一定的层次和间隔,形成一定的节奏,当这种有节奏的声音与表达劳动者心情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有节奏、有感情的语言形式,这就是诗歌的起源,原始诗歌就是短短的两个字的形式。

原始神话是最早的故事作品,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由于他们用幻想的形式来解释自然,表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于是产生了童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枪羽治水、后羿射日等。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典籍记载中,可以推断出原始歌舞的一些情况。

在《史书》中,打石抚石,万兽起舞"打石抚石"指的是原始人敲打石器乐器,万兽起舞"指的是一群原始猎人装扮成野兽,欢蹦乱跳,这是狩猎前的宗教仪式,目的是向氏族的保护者祈祷,或狩猎归来后庆祝。

在《吕家春秋》中,昔日葛天师的乐曲,三人练牛尾,铸足唱八行,一载人,二黑鸟,三追草木,四斗五谷,五敬天,六大地功,七依地德,八畜生之极. " "操牛尾"指人在唱歌跳舞时,拿着牛尾作为道具。"甩脚"指人用脚打拍子。《歌霸谈》是对歌舞内容和场景八个方面的描述。

文字发明后,文字文学应运而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有雕刻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商代和周初的铜文,《周易》中的卦和诗,《尚书》中的殷周宣言,都是我们散文的萌芽。

"甲骨占卜"是商代皇室占卜时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一段简短记录,殷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很多是记载功德和赞美的文字,是赞美文章的远源,《周易》卦等卦中的记载,都有一些生动的描述,我们最早完成的散文都保存在《尚书》中,其中"尚书"是古书的意思,故又称"书经",是古代历史文献的集大成者。分为余书、夏书、尚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商周文字多为史家书写记录的官方说法,属于公文中向下的公文。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集,共305篇,最早的一部产于西周初年,最新的一部产于春秋中期,四字句式和叠词构图是其诗歌风格的主要特点,《诗经》中的作品可以合唱,按风、雅、赞三类编排。

春秋至战国末期,古代文化兴盛,在文学上,散文兴盛,这一时期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哲学思维、文史记录与诸多文学艺术手段相结合,如在推理、记录事件时,非常注重语言技巧、逻辑、修辞以及策划构思,使作品具有二重性,既是历史的、思想的或政治的判断,又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如《左传》、《战国策》等。此外,这些作品在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往往忠实地引用当时流行和使用的各种风格,这提供了历史文体信息。例如,《左传》包括八种风格:生活、誓言、联盟、祈祷、劝告、投降、书籍和权利。

哲学家们的散文以理论和文字为主,最初多以引文的形式产生,后来发展为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证形式,主要特点是说理、文采;"论语"婉转流畅,含蓄遇徐;"孟子"灵活善辩,气势十足;"墨子"朴实朴实,注重逻辑;"庄子"惊人,想象力丰富;"荀子"层次分明,判断缜密;"韩非子"说理犀利透彻。寄哲理于形象,运用和创作大量寓言。

战国后期,南方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是楚辞的提出者和代表,楚歌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诗经》相比,句式加长、节奏变化、篇幅扩大,打破了《诗经》作品以四字为主的句式,代之以五字、六字、七字等长句。它极大地拓展了诗体的文本结构,或抒情叙事性,或抒情、吟咏、议论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主要产于北方,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而《楚辞》是南楚地区的乡土文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南方的一个大国,占据了江淮流域,楚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宗教、民俗、诗歌、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具有独立的特色,如流行于楚国民间的神话妖歌。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初期,先秦时期孕育了后世的许多文学风格,因此有五经成书之说。

秦汉文学是在先秦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秦朝限制思想,破坏文化的政策,朝代相对较短,在文学上没有什么建树,而秦香李四的一些石刻在形式上模仿雅松,多为三句为韵,四字为句,这是我们最早的碑刻风格。

汉代文风最发达的是《汉赋》,最早有《赋》的名著是战国后期的《荀赋》,《汉赋》吸收了楚辞体的一些特点,又融铸了先秦运筹帷幄者的一些散文体和气势,创造出了具有张扬特色的汉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后世演变为平行赋、法赋、文赋等。

汉代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古诗词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极端,乐府诗是指汉代音乐风琴乐府收唱的诗歌,以杂字为主,趋向五言,句子长短随意,汉乐府杂语体在唐代发展为歌行体。

汉代乐府民歌中除杂字外,还有《摩商桑》、《十五从军》等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的创作和发展。

在句子容量和节奏方面,五言诗比四言诗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学者开始模仿和学习。

到了东汉,文人开始以写一定的文体著称,蔡庸以写碑文著称,孔融、曹子建以写、记、表或丧见长,使散文个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偏文,偏文又称偏立文,是文人在排比、对仗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形成的一种新文体,常用于诗歌、辞赋、民间评书等,主要特点是句式精炼、词对仗、重文采,产生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方面,七言古体是在刘宋时期通过曹丕习练保昭而确立的,这一时期,近体格律诗也产生了萌芽,从古体诗到近体格律诗的出现,这一变化以齐梁“永明体”诗的出现为重要转折点。

唐代是古代文学全面发展的时期,初唐沈泉时期和宋之问完成了现代韵诗的创作,韵诗和传统古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汉、刘为代表的唐代古文家开创了古文的新局面,宋代韩愈、柳宗元及后来的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一是散文语言的创新,二是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多种文体,如韩愈在散文中开创了原、解两种文体;柳宗元在杂记中开创了山水游记;苏轼、欧阳修等在汉赋和平行赋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种古文文体。

唐宋散文承袭周秦汉,元明清散文是古文文体趋于完整和发展的时期。

每一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相互渗透、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语录网网友观点:谢谢,更多可以关注本人公众号:芳华1982的读书笔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v20220410220050df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