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今天的豆腐格外香,年底飘香的豆腐,是我心底的乡愁

今天的豆腐格外香,年底飘香的豆腐,是我心底的乡愁

记得以前每到年底,母亲总不能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做豆腐。

为了做豆腐,母亲早就把年底的其他事情安排好,选好天气后便在早一天把豆子用木桶浸泡好。等到第二天吃饭完,我们就拿去加工。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磨,我们姐弟三人就在磨上一圈又一圈地磨着,她累了我拉着磨,我累了换她继续拉磨,直到把黄豆磨成白色豆酱。

磨完之后,我们再把桶挑回厨房,母亲在家早已把水烧沸。她一边把开的水舀入装有豆腐酱的木桶里一边告诉我们:“这叫冲豆浆!”把豆酱冲成豆浆后,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布袋装在一个竹蔑编成的篓里,而这个竹篓又用两根木棍穿着,架在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木桶上。

这一切做好,接着就是挤豆浆了。

我和姐姐用手撑开布袋的口,母亲则把冲好的豆浆往袋里舀,我妹妹呢,用她白净的小手在袋子上挤压着,等到母亲把桶里的豆浆舀完,我和姐姐挤豆浆也接近尾声。

我用准备好的桶把袋中倒出的豆渣装好后,再把挤在大木桶里的豆浆舀进锅里去煮透。

最后经过配石膏粉点豆浆、装豆腐花入模这两道工序,豆腐就大功告成。

过年每次做豆腐,我和姐姐妹妹都喜欢,因为我们能喝上乳白清香的豆浆,吃上细嫩含香的豆腐花。豆腐做好了,便是把豆腐用油来炸,只见灶堂火色通红,锅中油汁滚烫,不多久原本白嫩的豆腐,便外表金黄。一股豆腐的清香在厨房飘散,从我的儿时,香到如今。

一向喜欢豆腐的父亲,总要叫母亲用瘦肉跟韭菜为我们做上一道“烊豆腐”。

当我们想吃得更具味道时,父亲就会去买些鱼或泥鳅与水豆腐一起煮,给我们做上一道“泥鳅钻豆腐”,或是“豆腐炖鲤鱼”。

如今“泥鳅炖豆腐”与“烊豆腐”、“豆腐炖鲤鱼”,已成为我们邵武市邵南片一带的特色菜,而这几道特色菜的做成,又要归功于豆腐。

很早就听到家乡流传一句“多吃豆,人高寿”的俗语。

想来,豆腐能够进入大众之列,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豆腐含有蛋白质以及胡萝卜素等营养素,易为人体所需且吸收。

在宋代的《延年秘录》中就有“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的记载,可见豆腐对人们的肌肉、肝脏、神经、血液等方面是大有好处的。

古语中把豆腐称为“黎祁”,大诗人陆游的诗文中即有“洗釜煮黎祁”的句子,明朝的苏平写了类似谜语的《咏豆腐》七律,真可谓把豆腐的形态推向了极至: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来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除了这些,豆腐与人结缘或许还因为经济、实惠又方便,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若与肉蛋或者鱼在一起炖,其味更美,营养也容易吸收。此外,豆腐的烹制方法过百甚至上千,更是一般的菜所不及的,清代的冯家吉就为《麻婆豆腐》写过一首诗: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

万福桁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做好的豆腐食用方便,刚做好时红烧也可,麻辣也行,再不就放点酱油一拌,味道也是别有特色的。如果怕不容易保存,在锅里用油炸好,装入缶里在上面洒上盐巴,就可以吃到明年开春下田时分。

记得那时候每做一次豆腐,我就会问母亲“为什么年年要做豆腐”,母亲只是笑笑,没有回答。现在想来,做豆腐的豆子从播种、育苗、种豆、添泥到收获,都浸透了父母的汗水和心思。豆腐于人于家都好,为什么不做呢?是应该过年前都做的。

几年前,母亲随我入城一起生活,已经几年的年底没做豆腐了。每到年底,我便想起母亲做豆腐的日子,想起那座老屋一一年底飘香的豆腐,已是我记忆深处家的味道,更是我心底暗藏的一份乡愁。

语录网网友观点:年底飘香的豆腐,是我记忆深处家的味道,是我心底暗藏的一份乡愁。

你们儿时记忆中,家里年底也做豆腐吗?,儿时的味道,每逢过年或重大节日都做豆腐,难忘的记忆!

我们那边年底或者过重大节日时也会做豆腐,我特别爱吃妈妈的豆腐包肉老师的文字不仅勾起了我的记忆,更是让我口水都来了,古诗词的运用让文章豆腐的香气飘得更远、更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u2022042907000546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