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是看《红楼梦》,从曹雪芹处得来这两句。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原文出自妙玉评诗:
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从这字里行间,自然看出这两句诗更有出处,原句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这首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分析,并理清了“铁门限”到“铁门槛”的变化,这里就不再赘叙,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翻阅《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赏析》。
不过这两句诗也并非“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原创。
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继承家风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因求书者众多,住处门槛几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这里用来显示门庭高贵,长盛不衰。
而“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对应说法呢,则来自唐代诗僧王梵志的二首打油诗,
《世无百年人》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两首打油诗直白浅近,却又有些佛学哲理思考在里面。将坟墓比作“馒头”,将活人比作馒头里面的馅,也算是幽默得很。
所以这“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两句诗的意思就是:“你便有为了千年长盛打造的铁门槛,终归逃不过人生最后一抔土。”
至于妙玉独独推崇这两句诗,大概跟她自身是个尼姑有关吧。看透生死是她的日常修行。不过若没有了贾府的铁门槛照顾着,便看透了生死,却也没办法活透人生。
按照她对汉晋五代唐宋的诗的看法,也证明她不谙世事,不懂除了铁槛寺和馒头庵之外,还另有人生。
现实的意义
因为这两句诗出自佛理诗,其中“铁门槛”和“土馒头”也来自佛理诗,加上妙玉又是佛门中人,所以基本上这两句诗就是用来宣讲人生如梦,如露如电的佛教义理的措辞。
这在现世有没有意义?
有,但是不大。
这是对失败者的安慰,对失去者的宽心,对弱势者的同情,对拖延者的放纵。
外加一点点对成功者的揶揄。
注意,题主问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在修行者中的意义。
对修行者来说,看穿成败得失、过去未来是“悟”的必经之路。
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所谓“通透”、所谓“随性”、所谓“不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就意味着失败。
你若抱着这种心态,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那这种理论到底有什么意义?说白了,就是在努力、尽力仍然失败了之后,安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让自己尽快遗忘,然后抹干眼泪重新上路。
不过只能偶尔用用,自己真信了的话,人生也就废了。
语录网网友观点:妙玉在说另外一件事。
她是顺治的幻化。
她说的是真事。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不惧厚薄得失,体验人生的美好,又何来的成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