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教师资格证面试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格证面试拟题(文言文第4天)

教师资格证面试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格证面试拟题(文言文第4天)

题目:《六国论》(高中语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试讲要求:

    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答辩要求:

      你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设计的?

      在教学中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虚词?


      《六国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论”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论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能够把握作者所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之前学习的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学生已经知晓贾谊和杜牧两位大家对秦统一六国又灭亡的史实评论,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位大家——苏洵,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如何抽丝剥茧一步步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从而引出课文《六国论》。

      (二)初读

      1.解文体;

      2.知作者;

      3.理内容。

      (三)析读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探究课文的写作特色;

      3.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4.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文借评析六国灭亡的根源弊在赂秦,讽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切不可采用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否则,结果将比六国更可悲。

      (五)布置作业

      将《六国论》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五、板书设计

      六国论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秦盖失强援

      封臣礼才:勿从六国破亡


      《六国论》试讲稿

      开场白:各位老师好,我是7号考生,今天试讲的题目是《六国论》,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我们知道贾谊和杜牧这两位大家对秦的灭亡都有自己的观点。

      师:谁能再来给大家说说呢?

      师:靠窗的戴眼镜的男同学,请你。

      师:哦,贾谊在《过秦论》中是这样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没错,不施行仁义,早晚都会被攻击啊!

      师:恩,这位红衣服扎马尾的女同学也来说一说。

      师:哦,你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是这样告诫唐人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师:恩,这两位同学的观点真是相当的精辟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位大家:他是“三苏”中的苏洵,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如何抽丝剥茧一步步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的。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六国论》去看一看。

      二、初读

      师:通过课下预习,大家对“论”这种文体了解多少呢?

      师:看这位同学自信满满的样子,你来说一说。

      师:哦,“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本文属于史论文。“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师:恩,你真是课下下了功夫了,不愧是预习小能手!

      师:对于作者苏洵,谁来说说呢?

      师:你想试一下,来,快站起来。

      师: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师:恩,说得真不错,你真是越来越会学习了!

      师: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快速的浏览文章,思考这篇论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师:看大家都准备好了,谁来回答?

      师:这位同学最先举手,来说说你的答案。

      师:是的。课文先是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及两个分论点,再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接着分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然后提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封臣和礼才,最后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师:恩,你概括的简单直接,表达得很有条理,既准确又全面,老师给你点赞。

      三、析读

      师:接下来老师再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分组讨论: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师:老师看到不少同学做好了记录,一定分析得差不多了!下面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师:第一小组,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师:你们想分享的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师:那么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呢?

      师:没错,向秦国贿赂土地造成的。

      师:那老师还想问下:虚词“而”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师:承接吗?再想一想,贿赂秦国导致了力量亏损,这应该是什么关系?

      师:对,表示因果,因为贿赂了秦国,所以导致了力量亏损。

      师: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师:没错,字词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

      师:那这是个什么句式?

      师:对,典型的判断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也”,那还有其它标志吗?

      师:对,“者,者也”。

      师:那老师再问你,作者怎样论证这个分论点的?你能结合原文具体说说吗?

      师:“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和“以地事秦,尤抱薪救火”为比喻论证。

      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师:嗯,作者把这些国家将土地赠给秦国的做法比喻成丢弃的草芥,像抱着柴火救火一样,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贿赂是无济于事的。

      师:还有什么论证方式吗?

      师:“古人云:‘以地事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引用论证,“小邑”和“大城”、“得百倍”和“失百倍”在数量上的对比论证,“大欲”和“大患”、“得难”和“献易”、“有限”和“无厌”、“奉繁”和“侵急”在程度上的对比论证。

      师:这位同学很棒,非常细心和全面。

      师:请你再说一说这样论证的好处是什么呢?

      师:没错,引用论证说明作者的表达有理有据,对比论证使论证的事实更有对比性,更有说服力。

      师:好的,请坐。第一小组认识深刻,分析全面,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师:下面哪个小组再来分享一下?

      师:第二小组代表已经迫不及待了,快站起来。

      师:你们分享的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没有向秦国贿赂土地的是哪些国家?

      师:齐国,燕国。

      师:再找找,还有哪个国家?

      师:对,还有赵国。

      师:他们既然没有行贿又是怎样破灭的呢?

      师:这里啊,需要同学们了解下当时的情况,看大屏幕。

      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你们知道为什么了吗?

      师:第二小组代表,你接着说。

      师:没错,他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师:你能结合文中句子具体说说吗?

      师: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师:既然作者分析出他们不赂秦还是破灭的原因,那作者提出了什么良策呢?

      师:没错,就是这里,“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师:恩,那针对当时的形势,作者对当代的统治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师:“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师:恩,二组同学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让我们也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师:作者借评析六国灭亡的根源弊在赂秦,讽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这里有什么写作特色呢?

      师:后面这位高个子戴眼镜的男生,你来说说。

      师:借古讽今,论点鲜明,语言生动形象。

      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言简意赅,请坐。

      四、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作者抽丝剥茧,一步步细致地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总之,根本原因还是赂秦惹的祸。

      师:所以最终作者提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大家一起读。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

      师: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上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作业:将《六国论》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下节课一起分享。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结束语: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我的试讲结束,请问可以擦掉板书了吗?


      答辩

      1.你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设计的?

      答: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应具备的个性品质的具体陈述。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设计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而且能为教学测量和评估提供标准。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充分考虑学情,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设置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论”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论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在教学中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虚词?

      答:

      我会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行体会,或者用领读的方式让学生先获得具体的感受,然后再进一步分析;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有些虚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只有联系上下文来解释,才能理解到位;

        运用比较的方式来,把虚词教“活”:一是拿有、无来比较(即从一句中去掉一个虚词或增加一个虚词,再拿来跟原句相比),二是用更换另一个虚词的方式来比较。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q2022053011100591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