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来细雨催“茅针”,秋来翻土茅根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来细雨催“茅针”,秋来翻土茅根甜

一场春雨过去,桃红梨白、草长莺飞。在一片空旷的田野,根根“茅针”如雨后春笋般从枯草丛蹿出,乡村儿童拔“茅针”的季节到了,依稀看到了年少的自己也混迹于拔茅针的人群中…

我的家乡菅等村,得名于几百年前的明朝的先民,他们筚路蓝缕、一路东迁到了汦水河畔。

正是夏秋时节,举目四望,一片茫茫,那是菅草的成熟花序。

在房子县西侧这片水草丰美之地,北望高山可抵寒风、南抵三岐可疏洪水,是个富庶之地,于是就在此开始建村立业了。

当然,现在无从考究先民如何垦翻沃土、种瓜点豆、春种秋收。

受冻挨饿的日子一定是有的。

古人[颂曰],白茅处处有之。

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

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

其根至洁白,六月采之。

又有菅,亦茅类也。

看来古人把菅草也当做白茅一类。

立春过后,万物复苏,茅草嫩芽次第抽出、就像茅针。

此物可作小孩的食物或保健之用,到夏季白色花穗抽出,一片苍茫;到了秋季,叶枯根实,采挖白色细根,也可以有食疗之用。

先民也一定会充分汲取白茅的营养的。

我孩童时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那时正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与不发达的城市相比,农村更是贫穷落后。

县城还没有柏油路、农户还得点煤油灯照明。

粮食除了在有限的水浇地种玉米、小麦外,旱岗地种得较多的还是谷子、高粱。

粮票和布票限制了部分有钱人的高消费,大家过的都是穷日子,谁也不用笑话谁。

少年不识愁滋味,相反大自然却给了我们无尽的乐趣还有享用不尽的美食野味。

从我家门口一条马车道蜿蜒西下,在西侧“坟台”和土“土寨”之间分开几条岔路,一条北向通往西菅等村,一条南向,通往“南三岐”,一条西向,通往“屯园”村,该村得名于古代战乱时期,有一队人马曾在此扎寨屯兵。在厚厚的尘土路面两侧是一片荒地或田埂,这是野草的家园。每年春季,一帮小孩总要到这里拔茅针。

我们都是当下拔取,当下吃掉,很少带回去的。

找到饱满的茅针,小手捏紧中间,用力一拔就可以把茅针拔下,剥开“茅针”翠绿的外皮,把裹在里边尖尖的、雪白的花穗拿出来,放到嘴里,甜丝丝的、软绵绵的、像泡泡糖,一股鲜嫩的清香滋味,弥漫在嘴里,沁入心田。

等过了清明节以后,“茅针”就变老了,虽然还没有开花,但是吃起来已经没有什么滋味了,像干棉絮一样。

难怪古人有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欲欢无复似当时”。

到了秋季,我们还没放过这种茅草,我们会带来铁锹,把它的像笔芯粗细的白根挖出来吃,就像南方小孩吃的甘蔗,当然不会有甘蔗甜,但我们只能珍视我们能得到的甜草根。

成年后,远离了家乡,几十年没有再平常甜甜的茅针、天根了。

现在网上时时有拔茅根的消息出现,又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翻阅资料得知,“茅针”出自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L.) ,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茎秆丛生,直长,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茅针”是白茅的初生未开放的花序,嫩时可食。

即谷荻。

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顶生,圆筒状,长20cm左右。

花期5-6月,果期6-7月。

根茎白色,匍匐横走,密被鳞片、长而有节。

白茅多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北方分布较多。别名也较多:白茅草、茅草根、谷荻、丝茅草、茅草、茅线等,“茅针”也叫茅苗、茅笋、茅针、茅锥、茅蜜、茅荑、茅揠、茅芽、地茶叶等。

最佩服古人,早把白茅研究得透透的: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吃茅针润肺止咳、煎汤喝,它有清热生津;干茅针可作茶饮,干茅针粉可抗菌、消炎、止血。至于白茅根更是广泛用作中药。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有版权可立删)

语录网网友观点:这篇茅针费事写成,阅读的人太少。

头条短文是快餐,看一眼就行。

儿时的记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忆童年,满目花草,甘苦人生,晚上发文,很吃亏,人们都睡觉了,阅读少,展现量低啊。

现在终于知道了,那时的孩子为什么身体素质好,一般没病,这不,天然的自预自补药材随处可见,随机可尝,曾经品尝过的味道都裹在了无尽的乡愁里!

这毛针看上去有点像笋芽,看上去像好吃。

学习了,感谢,谢谢老铁捧场,争取拙作能有30人评论,就达到最高目标了。

没准你们那公园里也有。

记着,如果看到有白茅穗的,可以挖出甜根。

我们叫茅根,地下部分白嫩嫩的甘甜清香,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美食,谢谢老友。

茫茫人海正合茫茫白茅一片;勤于耕耘,可见甘甜草根。

你是给我义务打广告的,我把这篇拙作的全部码字费约5分钱,准备全部捐给你,如何?,相识是缘,码字不易,五分钱留着,是我们友谊的签证。

希望多出精品,多创价值,头条上挣钱每分每毛弥足珍贵,好好珍惜积少成多,祝您财如滚雪球越来越大。

说实话,我们也没有给它啥名字,保证不叫茅针。

我们常年在一个固定的路边拔它,记忆犹新。

在山东一带吃这的多,估计穷人多。

山东好多人闯关东,走西口,也挺不容易的。

你也不简单啊。

山东一带都叫谷狄类。

谢谢捧场。

我又发了鸭葱,说不定你也见过,嘿嘿,我们这叫茅英,那柔嫩而又绵软清甜的味儿直沁心脾,我们这叫毛针,以前上学不肯午觉,一大群就出去找了玩,看来知道的人真的不少,谢谢捧场,祝周末愉快,我老家也有,我们叫谷锥(大概是这个音),小时候去找这个吃,我们那叫啥不知道,一帮乡野小孩,过去有点文化的早已作古,穷乡僻壤的,就知道找东西吃了,叫草尖的多,有空我也要写篇应该赵云的短文。

都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

叫谷狄的多,老百姓都是谐音,有的是自己起的名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o2022091316040978d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