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句式?
①
“问征夫以前路”是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应该是“以前路问征夫”。
状语后置句将征夫前置,一是能突出“问”的动作,二是能突出“征夫”询问的对象。
而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读起来更好听。
原句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节选如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
直观的宾语后置:以前路问征夫 译成“问征夫前面的路”
二、回首来时路诗句?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译文: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
《望岳》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杯。
《离骚》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文: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
三、崎岖而行的意思?
答:崎岖的意思是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有时也比喻人生艰难。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崎岖而行的意思是: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
记得去年朋友们去山区,一路崇山峻岭,山路蜿蜒曲折,而公路亦只有两车道,路的外侧是万丈深渊,刚左拐霎时右拐,转得我头晕目眩,胆颤心惊,友人则气定神闲,驾车就熟,时缓时疾,不慌不忙,我后背一直发凉,脚底发麻,恐不慎则车坠人亡,友人大笑之余,便让我尽管放心,又说道路曲折处,甚少有事故,倒是平坦宽直的大路,易出事故。
四、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途中所见?
《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出游中所见的句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由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抒情小赋,创作于义熙元年(405年)作者辞官之初,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创作之高峰。
全文采用叙述与抒情双线结构,巧妙运用现实与想象交融的创作手法,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作品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被欧阳修称赞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
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
“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
五、传道任重道远的诗句?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屈原
六、问征夫以前路什么句式?
这是状语后置句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句。
“以”是介词,“用,拿”的意思,这句话正常语序是“以前路问征夫”。
意思是:拿眼前(不认识)的道路来问征夫(向征夫打听)。
状语后置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修饰限制名词和形容词,放在它们前面,而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或者诗词中对仗押韵的缘故会状语后置。
问征夫以前路,这句话从文言文句式上判断,属于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句。这句话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这个句子中,问,询问,打听;征夫,行人;以,介词,与“前路”构成介宾结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前路问征夫。这句话的意思是,向行人打听前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