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经典语录 李白的五言绝句有哪些?(20字的)?李白一首经典五言,短短20字道尽人生孤独

李白的五言绝句有哪些?(20字的)?李白一首经典五言,短短20字道尽人生孤独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应该是李太白所有诗句中,大多数人最早接触到的一首了吧。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给人留下了独特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李白其他诗句的不同。我们常常觉得李白的诗是豪放的,夸张的,汪洋恣肆的,富有想象力的,但其实,李白也有素朴简单却寓意深刻的诗句。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李太白另外一首很著名的五言,名为《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


2

这首诗写于李白最落魄的晚年,公元761年。

那时,属于他的长安时代已经过去,一个盛世也已走向终点。

公元756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年六月,玄宗奔蜀,二日后马嵬坡兵变,杀杨国忠、杨贵妃。玄宗留太子李亨讨贼。七月,李亨登基,改元。玄宗以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遣永王李璘赴江陵。后知李亨即位,遂禅位。而后,兄弟阋墙,李亨派遣高适南下讨伐永王。

战乱年间,李白一路南下避险,隐居庐山。永王李璘三次遣使聘请,李白下山入幕。

安史之乱

757年,永王兵败被诛,李白入狱。年末被判流放夜郎。

758年,李白长流夜郎。这年十月成王李豫被立为太子,大赦天下,李白不在列。

759年,李白到白帝城时,终于遇赦。

到这里,我们不由会感叹,一代文坛天才,政治的才能如此不足。

或许,诗歌创作的浪漫与豪放,终归背离了现实的某些潜规则,使得他不能很好地看清局势。

又或许,这次站错了队,仅仅是机缘巧合,到庐山避难,又受不住永王的盛情相邀。

总之,暮年的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颠沛流离,经历了牢狱之灾与流放之苦,内心早已不再有那种壮阔豪迈之感了。

761年,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往日浮华不再,对他而言,一切已经结束。他爬上敬亭山,触景生情,终于生出这首千古绝唱。当旷世的孤独坐落到文字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极富浪漫的腔调,而是一种阅尽千帆的豁达与疲倦。


3

其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有些人看来,有着太白对他“老情人”的思念。

这还要追溯到,曾经那个繁华的盛唐,诗人的早年。

唐玄宗有两个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受到武则天的影响,唐朝女权思想比较强烈,特别是公主这等贵族女子。她们常常喜欢出家当道士,向往自由的生活。

玉真公主降世之初,其母窦氏被皇祖母武则天赐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的道教影响。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号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

王维与玉真公主之间就有一段不清不楚的暧昧故事。

720年,王维科考落榜,那年他20岁。落榜后,他常出入宁王、岐王府中。第二年将应举时,岐王就劝他去玉真公主府上。

本就年轻俊美、风流无双,加之宁、岐二王的举荐,王维一眼就被玉真公主相中。玉真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又看了王维的诗文,大大为其才气所折服。此后王维就成了她的座上宾,第二年及第登科。

玉真公主

而在730年,李白与玉真公主在终南山相遇了。他做了一首《玉真仙人词》,表达钦慕之情:

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自此,李白也时常与玉真幽会。而很多人认为他们曾在敬亭山相见,于是这首《独坐敬亭山》就有了别样的意味。

不过,这里面的爱情纠葛,一方面,正史并没有明确涉及;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实中寻找出些蛛丝马迹。

可以这样推测:如果李白与玉真关系有那么暧昧不清,那么李白不至于在唐玄宗身边当一个没有实职的御用文人,也不至于被迫离开长安(当然与李白自身也有关系);同时,李白与王维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情可言,只是两个人身边的友人都互相认识,因此李白和王维并不是不能认识,而是两人之间有着难以言表的恩怨,因此他们之间隐隐有着情敌的关系。

故而很有可能的是,太白给玉真献诗传递思慕之情,玉真或许有所钦佩,只是彼时玉真或许正与王维相恋,或许玉真与李白相见后未曾摩擦出恋爱的火花,李白仅仅是其座上客而已,而玉真也稍稍帮助了李白,应该仅仅是举荐。他们二人之间,未必有传闻所云的爱情。

故而,将《独坐敬亭山》归于对玉真的思念之情,其实并不能站得住脚。

但将这首诗与太白年轻时与玉真之间意味不明的关系联系起来,或许会有别样的韵致,给后人留下了无边无际的遐想。在饱经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流放之痛之后,与想象中的那个她相看两不厌,似乎也未尝不可。


4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营造的孤独之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芜。其实,两者同为造境之诗,按照王国维的说法,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的方法。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乍看这两句,“鸟”和“云”的远去似乎表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而这结合仕途失意的背景来看,可以说得通。那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便是世间万物远离自己之后的怨愤之情。

不过,这首诗其实还有更深的内在涵义。罗宗强先生曾考证出, 李白曾正式入道, 举行过多次入道仪式 ,故而,我们可以从传统道家哲学的角度去考察太白创作的心路历程。

“鸟”和“云”的离去并不一定是世间万物对自己的厌弃——自己被动被抛弃,其实也可象征着尘世烦扰的离去——主动抛弃外物,诗人的内心情感于是归入到了自然的澄净、空明之中。

结合庄子的“心斋”和“坐忘”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庄子·内篇·人间世》说

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说: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从庄子对心斋的阐述可知, 心斋意味着抛弃私心杂念、切断来自人世或个人命运遭际的情绪或欲念, 凝神静气。庄子所说的“坐忘”, 其实包含了心斋的某些内容。“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其实讲的就是切断感官和知识, 让自己的意念脱离超离肉身和躯体的过程。

庄子所强调的,是希望用人本真之态领会世界, 最终达到“虚而待物者也”的状态。老子也曾用“至虚极, 守静笃”来描述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抛弃了众鸟、孤云,首先意味着抛弃自然景象的束缚,更喻指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自我命运际遇的抛弃。

于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就成为了诗人唯一面对的事物,敬亭山也就不再单单是一座山,诗人与它相看过程中实则感受到了自我的意念与脉搏,敬亭山就更像是从自我中分化出的意象,自我的镜像。

太白最终营造出了幽深隽永的意境,达到了我们熟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6101218077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