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大街上丝毫看不到要过年的气氛,难道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自小到大,到了快要过年的这个时间,心中都有种莫名的骚动和吉祥,每年如此,好似就形成人体自然的生物三节律似的。
经常每天雷打不动的逛论坛与人交流和沟通,非常同意一个网友的观点,过去过年,那真叫春节过年下,现在只是叫节日放假。
是的,已经几乎没了年味,感叹岁月的冷漠的同时,更多的勾起对儿时春节的美好回忆,童年的时光,虽然物质贫乏,但是天空是蓝色的,空气是清新的,自然环境是不被人为所污染的,人与人的情感是简单真挚的……
童年,过了阴历腊八后,就每天拤着指头算计着、口里还每天背诵着: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姑娘要花,娃子要炮。
或者又这样数着指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贴画门儿,年初一儿,撅着屁股作揖。
”盼着春节年下的早点到来,盼着可以穿上新衣裳,可以吃上白面馍等等好食物。
有了美好的祈盼,就有了无穷的动力,所以每天风风火火的很有情趣,仿佛又看到母亲扯上围裙,厨房忙碌的身影,把采购来的粉条笼上蒸成扁垛,猪肉上笼蒸成滑肉,一笼一笼的白蒸馍放进馍筐,让馋嘴的俺闻着直流口水……
春联是每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过程,母亲非常重视这个传统习俗,总是提前几天买好红纸,请村上一个德高望重的书法爱好着写好,为了讨好人家写春联,那时连续几年,母亲很早就交代我,把单位里的甲苯带回来几瓶,送给这个书法爱好者,让他用来调剂墨汁的稀稠,甚至母亲对春联的内容,横批和门芯,贴的格式也很讲究和重视。
到了年三十了,农村家里家族中的亲戚们,忙活着串门商量好,谁家多熬点浆糊,然后几个人一起成群结队,有拿红春联的、有端盆浆糊的、有搬梯子的、有拿吹吹嘎达的,互相帮忙挨家贴春联,说说笑笑,兴高采烈,热闹喜庆,节日气氛浓郁……
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父亲说,大年下的不许喊人。
于是,父亲就在院子里面燃放鞭炮,不停的用炮声把我们姊妹几个从睡梦中叫醒,父亲忙碌着,把供桌摆在院中,上面放几个菜和一块煮好的猪肉,肉上插上筷子,然后点着了供香,祭奠先人和祝福来年。
后又开始煮饺子,我们姊妹几个起床后,母亲就嘱咐我们,把父亲煮好的饺子,农村一条街上的邻居乡亲,挨家挨户端去一碗,当然也会收到来自,街坊邻居端过来的饺子,互品互尝,情浓意深,温馨和谐。
白天约上几个小伙伴,走着路,吃着买来的甘蔗,不顾路途遥远,到百货楼丹城俱乐部看电影去……
白天燃放鞭炮当成了乐趣,儿时穷,买不起很多鞭炮,虽然爱玩,内心无比喜欢,可是也很无奈。
就把买来的一百响鞭跑,节约着燃放,鞭炮拆开了一个一个单独放,放个墩子炮,在那时也是很件奢施的事情,墩子炮放在地上,上面再扣个碗,点燃炮捻,炮一响,把碗崩的很高,震撼的场面,冲击着心灵,难以抑制的兴奋,溢漫身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更加热闹,东车站南新安街,下坡马路两边挂满了灯笼,灯笼上面有些还贴着写好的谜语,在晚上逛街赏灯的同时,可以猜谜语,猜对了可以领到小礼物,在涧西的广州市场,上海市场,几个大厂门口广场,甚至整个景华路街两边到处都是灯笼,马路上晚上全成了沸腾的海洋,不间断还有耍狮子、踩高跷,舞蛟龙的队伍,一个接一个的走过,蛟龙长长的,吞云吐雾,摇头摆尾,煞是威风精彩。
掀起了节日百姓文化娱乐活动的高潮,真正十足的年味弥漫大地!
时光匆匆走到2017年,物质是进步丰富了,人情世故却越来越淡薄,马上几天就要过年了,可街上丝毫看不出有过年的气氛,平平常常,是我们长大了?还是文化生活退步了?金钱世界,一切向钱看,不管什么活动,都要与铜臭味相沾,没有公益性的大众娱乐活动,你想快乐,就要摸摸兜里的银子,掂量掂量,怎能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呢?年夜饭从家庭的饭桌搬到了酒楼、饭店,人们不再执着于“四大件”、“八大碗”之类的讲究;“飞帖”拜年的雅事早已成为一个远古的记忆,走亲访友的传统礼仪逐渐为短信、微信等电子拜年方式取代;“摇一摇抢红包”、“集福卡”的数字狂欢热潮更是铺天盖地一般席卷全国。
也许通讯工具的发达不在使我们直接面对面,因此而显得孤独!
怀念想念过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纯朴生活!
不管怎样,生活依然要继续,一家人其乐融融,规划设计好自己的生活,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成稿于2017·1·21。5.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