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杯酒足以慰风尘,夜深人孤独,有酒足可慰风尘

杯酒足以慰风尘,夜深人孤独,有酒足可慰风尘

夜色深沉,万籁俱静,整个世界仿佛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看明月皎皎,听枝叶轻拂,夜更深露更浓,这时候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孤独。

只有在那一瞬间,才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与我再无关系,才会在这个空虚孤寂的时刻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发现失眠的第一反应是很困却睡不着的焦虑和烦躁,第二阶段是被迫接受这种无法入睡的痛苦,最后才是心平气和与失眠达成和解,直到东方渐白,方才沉沉睡去。

在唐代睡不着的他写了很多诗,纪念这些失眠的夜晚。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失眠的他没有焦虑和愤怒,反而是充满了平和之心,甚至他笔下的失眠者,拥有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孤独,而非孤寂。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他的睡眠真浅;

“南楼夜已寂,暗鸟动林间”,睡不着起来看窗外的世界;

随着季节进入深秋,夜晚寒气更重,韦应物的失眠症状越来越严重:

“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辗转反侧不得眠;

“霜露已凄漫,星汉复昭回。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一阵风刮来他也会被惊醒;

“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天气凉了,年纪大了,睡眠也少了;

“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像孤鸟一样的自己。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羁旅异乡,思归心切不得眠。

因为自己睡不着,他开始想象在这样的夜色里,还有人跟自己一样沉浸在失眠中,“一个人失眠,全世界失眠”。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如此幽静的夜晚,我远方的朋友,你也一定像我思念你一样,思念着我,睡不着吧?

这个睡不着的唐朝人,是韦应物。

诚交兄弟朋友客

当你失眠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你问韦应物,他会告诉你:朋友。

寒食禁火的夜晚,独身一人的他,思念着远方的兄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惦记着可以与朋友对床而眠,“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

月暗竹亭幽,荧光点点,他想的是,“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

大概是体会过太多一个人的夜晚,韦应物在同朋友们的交往中显得格外真诚,他的这种真近乎于质朴平凡,没有功利性,也没有寄望慰藉,仅仅是:性情相投,希望你过得很好。累了?来一起喝点酒吧。

就像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无论是意境还是韵味,乃至诗中蕴含的感情,都为后人所不及。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怀念山中老友,惦记着对方的清苦生涯,便想带酒去看望,可以让他在风雨夜里得以安慰。只可惜秋叶落满空山,朋友的行迹更是无处寻觅,这份思念又惆怅的心情,只能通过文字来纾解了。

明明是一片怅惘之情,但在他笔下却显得自然而真挚,有了超出尘外的淡然。因此张谦宜在《茧斋诗谈》卷五中评价:“无烟火气,亦无云霞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苏东坡也相当喜爱这首诗,更是步韦应物的韵,作了一首意境相似的诗《寄邓道士》: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单看苏东坡这首诗,当然也是淡泊悠然,只是对比韦诗,未免落了下风:韦应物是因情写诗,苏东坡却是因主题而作;韦应物此诗自然空灵少雕琢之气,而苏东坡的诗则显得刻意了许多。

文笔可以模仿,诗中的感情却不能复制,诚如韦应物的这种真。

与友人久别重逢,韦应物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年少时候言笑甚欢,扶醉而归,转眼之间,已分别十年,你我鬓边都多了不少白发,只是彼此的情义却半分不减,依然欢乐如旧。

这首寄给侄子卢陟的诗更是因尾联为不少人熟悉: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说来惭愧,最开始知道这首诗并不是因为韦应物,而是网上的一则营销。有人改了韦应物的原句,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在微博征集下文,当时得票最高的是这句: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气魄宏大,心胸更是宽广,因此我一直以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是一首诗的首联,后面大概是讲述诗人的故事。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尾联。远道而来的朋友,路上受了不少辛苦吧,到我这里就不用太讲究了,共饮一瓢酒,让我听听你的不安和难过。

浪子回头做好官

别人是“我有故事你有酒”,但到了韦应物这里,却变成了你有故事我有酒,我在原地等你与我分享人生的苦与乐。

换做李白,把酒共醉后,“我醉欲眠卿且去”,还不忘嘱托一句,“明朝有意抱琴来”。潇洒快意,颇有种年轻人随心所欲的恣意盎然。

而韦应物却有一种中年人的沉稳和真挚,不问你的不幸,不讲自己的人生大道理,只是为你备下酒酌:如果你感到孤独,感到迷茫,感到被世界抛弃,我还会在原地等你,希望共饮同醉,对床而眠。

其实韦应物哪里是个没有故事的人呢?单凭他的姓氏便能看出他出身不俗,曾祖父韦待价曾在武则天时代任宰相,荣宠时爵位至扶阳郡公。有唐一代,韦氏一门出了20位宰相。

一出生便赢在起跑线的韦应物,自然也继承了家族带来的名利,年纪轻轻便是唐玄宗的御前侍卫,可见相貌也是不凡。

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又是后人艳羡的天宝初年,真说得上少年得志。豪纵不羁的韦应物,度过了一段恣意妄为的少年时代。年纪渐长后他曾写诗回忆这段时光: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蒱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窝藏亡命之徒,白天流连赌坊,晚上调戏姑娘,官府畏于权势,不敢拿他怎么样,活脱脱纨绔子弟祸害乡里的形象。

韦应物甚至说这段时期的自己“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虽然有些夸张,但荒废学业,为祸一方是没错的,难以想象后来他居然能成为一个深夜失眠写诗,还文采斐然的人。

韦应物命运的转折点,跟唐朝很多人一样——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反唐。尽管这场战乱持续近八年,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缢结束,但造成的灾难却远不止此。唐朝由盛转衰,繁华如牡丹的唐朝步入前途未明的中唐,之后更是跌入长达一百多年的动荡,就像杜甫所说“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覆巢之下无完卵,韦应物曾写过一首《调笑令·胡马》,诗中彷徨迷茫的骏马,何尝不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唐玄宗驾崩,昔日骄奢富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原本恣意妄为的官家子弟韦应物,一反常态,感悟自己年少荒唐,开始“折节读书”,自评“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从前游戏市井的浪荡子,性情突变,“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相比七岁能作诗的杜甫、骆宾王等人来说,浪子回头的韦应物文学起步的年龄着实有点晚。因此曾有人为之惋惜:倘若他像唐朝其他神童诗人一样从小读书,文学上的成就应该远不止此。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他孩童时期就勤奋刻苦,后来赶上安史之乱的时代巨变,他对于时局的观察和诗作风格也许又是另一番模样。历史不容假设,个人的命运早已由自己的性格写好。

之后,韦应物的仕途一落千丈,从前的御前侍卫,变成洛阳丞,再到京兆府功曹,栎阳县令到滁州刺史,五十来岁时升任从三品苏州刺史,在苏州做出了一番政绩,因此得名“韦苏州”。

可惜苏州刺史届满后,他没有得到新的任命,反而一贫如洗,竟没钱回京候选,最后得病客死异乡。

韦应物去世后,“池雁随丧,州人罢市”,足见他的苏州百姓心中的分量。他所有的资产跟灵堂布置,不过“素车一乘,旋于逍遥故园。茅宇竹亭,用设灵几”(丘丹语),不能更俭朴,也可以想见他人生最后几年,所有的精力和物质都花到了地方建设上。

至此,这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便画上了句号,两唐书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唐才子传》也只是就他年少的荒唐岁月做了描述,最后点评他的文采:

“诗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嫚,锼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婉谐,属对藻密,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驰骤建安以还,各有风韵,自成一家之体,清深雅丽,虽诗人之盛,亦罕其伦,甚为时论所右。”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文字资料记载,甚至韦应物自己也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将人生都诉诸笔端。李商隐笔下有自己扑朔迷离的感情生活,杜甫笔下有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而韦应物的笔下,只有一瓢酒,跟无数个失眠的夜晚。

哪怕是同他结交的朋友丘丹,在为他撰写志文时,文字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近千字的文章,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述他的家世和他历年任职的官阶,评价他的政绩“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剩下的文字都在讲述韦应物的亡妻和女儿乃至女婿,少了刘禹锡追忆挚友柳宗元那种呼天抢地的悲鸣。

大概韦应物的朋友都和他一样,属于将故事埋在心底,习惯将平和一面示人。

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韦应物是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一起,被并称为“王孟韦柳”的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还有人根据他生活的时代,将其作品归类于大历诗风当中。这种划分对韦应物来说,并不准确,大历诗风侧重展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但韦应物的诗更多是恬淡温润,他孤独,却不寂寞。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但恰恰是这种孤独成了我们彼此沟通的共同话题。

诗中有酒没故事的韦应物,受到后世诸多名家追捧。

白居易说他,“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苏东坡追捧他,说他和柳宗元“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自己笔力未及,“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韦应物的朋友丘丹在志文中评价他:“公诗原于曹刘,参于鲍谢,加以变态,意凌丹霄,忽造佳境,别开户牖”,点明了韦应物诗歌创作的源头——建安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曹植和刘桢,“元嘉三大家”中的鲍照和谢灵运。

但要说韦应物五言绝句中并入化机的古澹,当然不能不提到对他影响最深的陶渊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得要更精准一点:“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韦应物的不少诗作刻意效仿陶渊明,像这首干脆命名为《效陶彭泽》: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开。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韦应物在创作时不但汲取了陶渊明诗歌的清远恬淡,更流露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像这首他早年在鄠县令任上所作的《东郊》,可见一斑。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可正如宋濂在《宋文宪公集》中提到的,“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即便韦应物再向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他也不会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居,因为他骨子里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有太多放不下,不然怎会老失眠。

陶渊明早出晚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惜种地水平实在不咋地,“草盛豆苗稀”,但他却欣然自得,感到“愿无违”。

韦应物显然对结庐种地这种事情没什么兴趣,他怀念的是盛唐时的荣光,那些无数大唐子民想念的长安美景,因此他才会写下这首《射雉》,追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

走马上东冈,朝日照野田。野田双雉起,翻射斗回鞭。

虽无百发中,聊取一笑妍。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

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弢弓一长啸,忆在灞城阡。

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更不乏家国情怀之作,除了清雅的田园山水,还有这样的豪言壮志: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老年任苏州刺史时写诗给朋友李儋,还惦记着“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那个年少轻狂的世家弟子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身患疾病,却一颗心放在百姓身上的韦苏州。

与陶然忘忧于山野之间的陶渊明不同,韦应物的入世心理让他的诗句中多了几分对国家大事和民间生活的关心。

惊蛰春雷响,他想的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与村老对饮,他观察对方“鬓眉雪色尤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写乱世,在他看来“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

或许很多人都难以想到,以温润出名的韦应物还有“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安史之乱的睢阳之战。

只可惜,韦应物的后半生仕途并不顺利,在动荡的年代里,他渴望谋得一番事业,曾南下江淮前往江苏扬州,结果在当地盘桓八九个月,可惜没什么好机遇,满心惆怅的他遇到了昔日的同事李主簿,写下这样一首颇为伤感的诗: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韦应物的迷茫和愁苦给了前途未卜的事业,即便是临终前寄居苏州无定寺,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过往的繁华盛世:“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满腹的真情,留给了妻子元萍、两人的女儿和自己的朋友。元萍同样出身不俗,是南朝十六国时期的鲜卑贵族,16岁时嫁给韦应物,去世时才不过36岁。

能让浪子回头的,原是一片温柔乡。

丘丹说她“嘉姻柔则,君子是宜”,夫妻恩爱,原以为可以携手偕老,却不料中路云诀。

韦应物为妻子撰写了墓志,追忆她的贤惠淑美,说妻子去世,给自己留下了一儿两女,当年妻子手把手教女儿读书,为她讲解《千字文》,如今五岁的女儿只能陪着自己一同哭泣,“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妻子已阴阳远隔。

元萍病逝于韦应物的官舍,因家境败落贫寒,她的葬礼只能在长安城含光门外太平坊临时租借的屋子举行。韦应物深感对亡妻的愧疚,“殁无第宅,永以为负”。妻子去世后,韦应物始终沉溺于悲伤不可自拔:“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

埋葬妻子后,韦应物悲痛万分,“虽百世之后,同归其穴,而先往之痛,玄泉一闭”,即便百年之后我们合葬在一起,但你先离我而去,这种天人永隔的痛苦,又该如何如何承受呢?

韦应物留下了十几首悼亡诗追忆亡妻,除了那份悲痛之情,还能看出他的失眠症愈发严重。

伤逝(此后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这首《冬夜》,更是将这种悲伤孤独刻画到了极致。

杳杳日云夕,郁结谁为开。单衾自不暖,霜霰已皑皑。

晚岁沦夙志,惊鸿感深哀。深哀当何为,桃李忽凋摧。

帏帐徒自设,冥寞岂复来。平生虽恩重,迁去托穷埃。

抱此女曹恨,顾非高世才。振衣中夜起,河汉尚裴回。

中年丧妻,大女儿帮忙养大小女儿,这些年,全靠大女儿的陪伴和支持,才让这个家有了该有的样子,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自是不言而喻。等到大女儿出嫁,韦应物的《送杨氏女》则将这份难舍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泝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一直承欢膝下的小女儿呢,通过丘丹的文章我们可以得知,还未及笄,便因韦应物之死,悲伤过度,同月而逝,令人唏嘘。

对盛唐的怀念,对亡妻的思念,对朋友的想念,构成了韦应物内心最柔软敏感的部分,也让他总是夜晚被惊醒。“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对他而言,已经是老年时期的常态。

但即便如此,他的诗句却没怨天尤人,痛苦哀嚎之声,反而是充满清润之气,读他的诗,你或许不会知道他原来身上还有这些故事。韦应物就像一个远方温厚的朋友,你不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你只知道他的每天似乎都过得很淡泊平常。但当你觉得失意时,他却会向你举杯:共饮一瓢酒,听你说过往。

因此韦应物这首最广为流传的《滁州西涧》其实并不太适合入选初中课本,他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属于中年人,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很难感受到他的那份沧桑过后的平静。

《全唐诗》收录了韦应物568首诗歌,而这其中,韦应物在滁州所作有120多首,占了整整五分之一,足见这一时期,对于韦应物来说,至关重要。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暮春时节,处处已是青翠之色,脚下是涧边生长的小草,树荫处是黄鹂在鸣叫。青草萋萋,韦应物却独爱此景。傍晚时分春潮伴着淅沥的雨滴,水势上涨,渡口没人,只有空舟在随波纵横。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独自来人烟罕见的郊外呢,带伞了吗?如果说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带着一股江湖侠气,那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则充满了自娱自乐的孤独感。

淋点雨,喝点酒,或许就会忘记过往的烦恼,不再失眠吧。

语录网网友观点:我闻无限伫梅香,有缘千里醉霓裳。

一轮清辉当空照,瓢泼大雨诉沧桑。

酒盏两杯闲乘月,可取九州映庙堂。

以此为荣惊才华,慰籍且行叹凄凉。

风流人物看今朝,尘埃落定笑倜傥。

浮萍四季望秋山,云霞有酒醉春天。

一叶扁舟逍遥去,别样芳华绝代寒。

后悔梦中叹苍老,流淌溪下归婵娟。

水尽歌头半杯茶,十里长亭满入眠。

年轮岁岁美如月,间隔时时悠似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5120842045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