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国殇短句,关于东北沦陷的短句?

国殇短句,关于东北沦陷的短句?

关于描写东北沦陷的短句太多,简单回答一下:

1、惊世奇耻九一八,白山黑水伤痕累,万劫流离凄切惨,“三光”扫荡血海深!“九.一八”纪念日,国恨家仇不能忘,松柏苍苍悼英魂,前事不忘后事师,振兴中华誓钟鸣!

2、事变需牢记,国弱就会让人欺。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华民族要挺立,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勿忘国耻,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一个礼,努力努力再努力,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3、豪言壮语的话我不说,唯有豪情壮志献祖国;感天动地的事虽不曾做,但有惊天动地的爱国情给祖国;又到九一八,不忘国耻,捍卫我的祖国,愿祖国更繁荣!

4、牢记九一八,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5、又到一年九一八,不要光想“就要发”。勿忘沈阳城外枪声响,日本鬼子是豺狼,大好河山被敌占,东北人民遭涂炭。九一八事变日历史耻辱不能忘,时刻铭记要富强。

6、九一八,风雨潇潇,惨痛记忆,仇恨刻骨,日月同悲,全国哀悼。

7、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8、虽然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但九一八带给我们国人的意义与价值远不止于此。

9、不敢忘记九一八,为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10、九一八事变90周年了,血与泪的记忆,作为一个中国人,更是不能忘、不敢忘!

11、风雨潇潇,惨痛记忆,仇恨刻骨,日月同悲,全国哀悼。警笛声声,追思往昔,缅怀先烈,展望今日,同仇敌忾。九一八纪念日,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努力奋斗,保卫中华!

1,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善哉行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2,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古风其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3,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年代: 唐 作者: 李适

4,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承家至孝纯深——《唐武氏享先庙乐章》 年代: 唐 作者: 武则天

5,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贺新郎·往事何堪说》 年代: 宋 作者: 刘学箕

6,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九章之一 惜诵》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7,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秋日村舍》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诗词注释《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

汉代古辞今存一篇。

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本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

1、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一说是实写天空中的黑云。

3、甲光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闪耀。

日:一本作月。

据说王安石批评这两句诗不合理:“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则认为既有黑云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贺之诗善状物”,而王安石则是"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

沈得潜也说"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别裁》)。

4、塞上句解说不一:一说是写暮色渐浓,夜幕将临,晚霞变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

如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

一说是写战斗激烈而且残酷,从白天到晚上,战场上的血迹在夜色将临之际呈现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5、易水:今河北省易县。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

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7、黄金台:《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8、玉龙:宝剑名,此代指剑。

《雁门太守行》-诗词译文李贺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雁门太守行》-诗词句解《雁门太守行》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军队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这两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

“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既是写景,也是叙事。

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

至于李贺写作此诗,时值安史乱后,藩镇蜂起,国土分裂,诸霸残酷地压榨人民。

他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他以炽热的笔触,满怀热情地描绘守边将土。

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

《雁门太守行》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

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

“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

“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

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

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

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

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

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5、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

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

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

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

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

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

同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

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

《雁门太守行》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

“玉龙”即宝剑。

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

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

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

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李贺的诗歌往往往具有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在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

就其求新创奇这一点说,韩愈以文为诗,驱驾气势,铺排篇章,喜用僻字险韵;李贺则别辟蹊径,贯串在他的艺术创造中的是想象力的惊人的丰富奇特,简直近于奇诡,脱尽常规,出人逆料,新奇引入。

这一显著特点广泛表现上选材谋篇、描写造境、遣词用字各个方面。

想象丰富。

由藩镇叛乱猖獗凶猛的气势,想到滚滚黑云弥漫,笼罩整个边城,进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惨杀将临,可谓涉想新奇。

诗末,诗人想象的羽翼一跃而飞腾到“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的强烈感情。

这种丰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诗的主题,又开拓了诗的境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构思新奇。

这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着重渲染气氛、通过战斗,气氛的层层渲染,步步蓄势,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

《雁门太守行》-诗词简介《雁门太守行》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

《中晚唐诗叩弹集》引杜诏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

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

皆极写忠诚慷慨。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诗中所写的战争或非实指某地某次。

“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说,则这场战事发生的时间即有白天、夜间两说。

不管怎样,肯定是极惨烈、极悲壮的。

这有点像屈原的《国觞》,写的不是胜利而是失败,在惨烈的失败中讴歌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为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

”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李贺写诗喜欢用奇怪的色彩,用浓色、重色、艳色、杂色。

比如他写绿色则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写红色则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写鬼灯曰“漆”,鬼火曰“碧”,烛光曰"冷翠"等等。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雁门太守行》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3、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雁门太守行》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

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

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

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

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结构分析《雁门太守行》首两句说黑云高压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

三四两句中,(角声满天)是说日间的鏖战,(燕脂夜紫)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的光景,五六两句是形容撤退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

结尾两句是表面寸土必争,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

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国殇》。

杜牧说贺诗是(骚之苗裔),所见甚确,集中像这一类的诗实在都是胎息《楚辞》,而很能得其神韵和义理的。

当时的情况是唐王朝御敌出征的诗篇,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是唐王朝的将士们毫不畏惧,表现了一种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精神。

首二句写出征场面,黑云一词有两个意思。

一是天气状况,一是喻敌兵之众,“压城城欲催”状塞上军情紧急,无疑也是“羽檄”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唐王朝才火速派兵出征。

结尾两句是写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无处不透着人气节中的忠于国家的豪迈。

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诗人在用韵上也很讲究,首先用平声,表现一种昂扬气概,然后转仄声,调子低沉,富于变化,正如沈德潜所说:“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诗别裁集》李贺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

(张固《幽闲鼓吹》)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

我喜欢李贺的诗。

可以说到了入迷的程度,但我喜欢他的原因在于他的诗承袭了《楚辞》的风骨,更喜欢他的命题,命意,命辞皆是深刺当时当世之弊,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句之间。

李贺诗开中晚唐惟美主义的倾向,李贺诗中,用字浓丽,沉郁,奇险,凄清,冷艳,擅用比兴,象征,隐刺,反衬等手法。

晚唐杜牧曾在李贺死后五年做序。

摘部分序言如下。

《雁门太守行》云烟连绵,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墙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李贺《雁门太守行》首句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摭言》谓贺以诗卷谒韩退之,韩暑卧方倦,欲使阍人辞之。

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

宋王介甫云:“此儿误矣!

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

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

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

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

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雁门太守行》-诗词作者《李贺》李贺(790~816)注音:lǐhè。

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号诗鬼。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

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

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

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②个人发愤抒情。

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③神仙鬼魅题材。

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

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

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

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

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雁门太守行》-艺术特色《雁门太守行》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惨淡经营,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

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 《湘妃》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

他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他较多地写古诗与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七律诗一首也不写,表现了他不满于当时诗风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受齐梁宫体诗的影响,借鉴了它们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因为过于注意雕琢,有的作品也有词意晦涩和堆砌词藻的毛病。

但从基本成就方面看,则正如他所赞赏韩愈的作品那样,是“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高轩过》)的。

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

宋人刘克庄、谢翱,元人萨都、杨维桢,清人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宋代刻本《李长吉文集》《雁门太守行》-中心思想此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北方的游牧民族向黑云一样向南攻击雁门关,守将率队出关迎敌。

战斗到秋日的夜晚,鲜血满地,逐渐凝结,象紫色的胭脂一样。

将军半卷着红旗来到河边,战鼓声声催促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蛟龙一样的名将就这样战死沙场。

本文写朝廷和北方藩镇之间的战争,写危城将破,敌兵压近,激战奔袭,战争艰苦卓绝,十分惨烈,表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m20220526103227d1d7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