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杨柳岸晓风残月,颐和园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边风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杨柳岸晓风残月,颐和园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边风月

小学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名叫《颐和园》,不长的文字为每一个孩子们勾勒出了皇家园林的无边美景——“美人如画隔云端”。自此,颐和园就成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北京梦,直到每一个孩子长成大人,都要去北京看看这个梦。

10月15日,晴空万里,我终于来到了颐和园。要知道北京的晴空是天蓝到不真实,我把这种蓝叫童话蓝,是一种搭配红墙金瓦的通透的又浓浓的化不开的蓝。

若问我颐和园什么样?

那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爱上了水乡,就将它搬到了颐和园,从此南方景、塞北人浑然一体,好一个任性的君王!那昆明湖模仿了杭州西湖,西堤模仿了苏堤,苏堤上有六桥,那就在西堤上也建六座吧!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一步一首诗,回首就是景。

百年前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乾隆皇帝面带微笑,讲述他曾见过的江南,工匠在一旁点头不语,他懂得皇帝要建的一定不是山寨版本的西湖,而是北方人的梦中水乡——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镜桥。

“澄江静如练。”这是练桥。

”柳桥晴有絮。”这是柳桥。

……

眼中是景,心中是诗,千种风情,工匠懂得,皇帝懂得,今天游园的你可曾懂得?

颐和园是景,是画,是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风月无边——

西堤玉带桥西,有一座玉河斋,左右廊壁镶嵌着元代程启所绘的耕织图24幅,据说是皇太后跟随乾隆南巡时,在南京织造机房看到工匠纺织后十分喜爱,回到北京后就修建了这家纺织厂,从此后颐和园内也开始了“札扎弄机杼”。

与耕织图遥遥相对的东堤,廓如亭北,却卧着一只巨大的镇水铜牛。

西堤有织布的织女,东堤有放牛的牛郎,昆明湖是银河,十七孔桥是鹊桥,却只到南湖岛,永远到不了织女的脚下,是这个意思么?

一时间,我痴痴的站在湖边出神,为这园子里的白头宫女,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颐和园的风,是看的见的,在摇曳生姿的柳梢,在此起彼伏的波浪——风起时,昆明湖如同巨大的宣纸随风波动,仿佛要被席卷而去——这可如何是好?若是被神仙爱上,一阵风卷了美景,我等凡人还看什么?可它是吹不跑的,有南湖岛、治镜阁、藻鉴堂三座岛屿,是压在上面的沉甸甸的镇纸,而这三座岛屿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

这样一想,昆明湖就成了神仙的盆景,书中的海市蜃楼,没见过世面的书生偶然一见就写出了“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是这样么?

于是懂得了乾隆皇帝为何自称为“十全老人”?24根圆柱16根方柱内外三圈支撑的海内最大的廓如亭里,年轻的天子以诗为酒令,身边是国色天香,深情款款的富察皇后,40多位各族美女如同花儿一样,她们的眼中只有这位君王的喜怒哀乐,这难道不是每一个男人的梦想?

风流天子的故事被搬到银幕上一演再演,那演的是所有男人心中的“十全十美”的梦想——喜欢水乡,就建一座比西湖更美的地方;喜欢青春,就有天下美女围拢在身边;喜欢诗词,就用建筑写在自家的园子里……若是时间只停留在少年天子游园的一刻,那该多好!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少年天子终究要白发苍苍,老佛爷终究还是要离开这洞天福地,谁才是颐和园真正的主人呢?

杨柳岸晓风残月——

终究是苏东坡说的透彻:唯有江上秋风,山间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我就是颐和园的“十全”之人,眼中景、心中诗、悟透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边风月——

(关注龙猫,分享旅途故事)

语录网网友观点:(接上面)的讲出来,给学生讲课需要带动学生的听课气氛,如果生板应套按课本上的讲那根本讲不出意境来,学生自然无法体会到几百年前古人建造这座伟大园林的意义,纵观历史来看乾隆皇帝的孝心是没人可比的,按当时的中国来讲(实力)英,日都弹丸之地,英雄到了迟暮之年也只能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至于老佛爷只不过是败家来了的,为了自己的贪欲胡作非为,好日子自然也就到头了。

这种皇家园林还是去现场一游才能感受到那百年前是多么风光的意境课本上提现不出来那种美的意境,毕竟这个讲课人你不知他去没去过颐和园,所以没法生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l2022092111020568c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