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理政,殚精竭虑,任贤用能,事事公开,慎刑罚,薄赋税,浸明浸昌,为民众所称颂。
其时楚国正举兵伐蔡,又与吴国争夺陈国,不仅想要吞并南方小国,还意图逐鹿中原。
因连年征战,楚国辽阔的大地满目疮痍,人口锐减,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叶公向他请教什么是政?最好的政又是怎样?孔夫子抱天下之大愿,救当时百姓于水火,遂借叶公提问之机,回答:“近者说(悦),远者来。
”意思就是要执政者贤明仁政,使百姓们近悦远来,即先让境内的人民欢悦无怨,远处的人才会慕名投奔而来;同时也旁敲侧击地提醒楚国:要想赢得天下,并非刀兵杀伐所能达成,必须内施仁政,外柔小国。
“叶公问政”,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这也就是“近悦远来”的成语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近者悦,远者来。
”简明扼要,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近者悦,是因为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远者来,是因为执政者贤明,勤政爱民,誉满天下,外交累累硕果。
朱熹也说:“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
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
”(《朱子集注》)就是告诫执政者,治理国家,首先要勤政爱民,增强国力,才能使“近者悦”。
不然的话,“远者来”是要来,但不是慕名来投奔,仰慕来移民,而是像“八国联军”那样明目张胆地来侵略了……勿忘国耻!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华严经》)
无独有偶。
管仲,春秋时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相,当年与齐僖公谈政时,他说:周文王五十年留下一篇教育太子姬发的遗训,后人称《保训》,共十一支简,每简十二至二十四字。
全篇说的就是一件事。
说舜一直在历山这个地方耕作,那里茅草没膝,野兽出没,舜却坚持在山野间亲自开辟田地,与民众一起耕种。
他在与民劳作中,仔细倾听来自民间最新、最真实的声音,用自己的亲历来验证所见所闻是否正确,能否让大家都来学会执行。
他根据名称来考察实际,按照实际来确定名称,使名称产生于实际,实际源于道理,道德归纳于道理,道理产生于理念,理念产生于智慧,智慧自然就是从名称与实际而得到的。
这样做事,纲举目张、顺逆有序、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是老子的一句名言。
虽然后世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不同诠释,但不论将“小鲜”解释为“小鱼”还是“美味菜肴”,都是以烹饪比喻治国。
“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火候要掌握得当,调料要恰到好处。
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有审慎负责的态度,外交不能“朝秦暮楚”,内政不能“朝令夕改”,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能乱折腾。
有感于叶公的“问政”,孔子的“答政”,管仲的“谈政”以及老子的“治政(国)”……可见,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安全,不是万里长城,江海天险;不是百万貔貅,战车千乘;不是资源丰厚,税金滚滚……其最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乃是政治清明,制度先进;是公平正义,赏罚分明;是安居乐业,知人善用……一言以蔽之,为政之道,在得民心。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执政者当引以为鉴!
语录网网友观点:叶公问政。
孔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简明扼要,内政外交,一语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