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独绽于百花之先,其姿孤幽如仙,形似苍龙卧雪,铮铮枝骨,剪雪裁冰,有暗香涌动。
梅花,又名春梅, 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其亲缘树种有桃、李、杏、樱桃等,高可达10米。梅花有不少品种,常见的有绿萼梅、胭脂梅、早梅、细梅、杏梅、白梅、红梅、冰梅、檀香梅、照水梅、 光梅等等,其中以绿萼梅为最上品。 胭脂梅花深红,枝干切开亦呈红色,故又称“骨红”。
梅花原产我国西南地区,在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广泛栽植,江浙一带更是有名的梅花圣地。
后来由我国相继传入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梅花的日语为ume>西方人最先接触到梅花在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日本传入英国,因此给梅花取的科学名称是< Prunus mume>,这与同为我国分布最多的仙鹤,学名定为“日本鹤”的历史极为相似。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唐‧朱庆余《早梅》
梅香
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梅以其高洁、坚贞、谦虚的高尚品格,傲立于百花之首。文人墨客莫不题咏、绘画。
梅花香来沁人心脾,北宋诗人林逋爱梅,他植梅养鹤,以“梅妻鹤子”为标榜,代表之作《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唱千古,不知是梅造就了林逋,还是林逋成就了梅。
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亦是脍炙人口,句美传神。
而赋梅花之丰神、超逸者,则当属宋代“苏门四学子”晁补之的《盐角儿》一词无二。原词如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 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梅韵
在苏轼被贬谪黄州(今黄冈市黄州区)时,曾作《红梅》诗三首,其中一首“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人藉梅花的高洁、幽独,寄托自己的不迎合时宜。
这里的“诗老”指的是宋初诗人石曼卿,他曾作的《红梅》一诗里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 东坡居士认为“诗老”的红梅有“形”而无“神”。
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也是爱之深切,有“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赞誉梅花的气节, 更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其一》”的遐想,想来也十分有趣。
植梅
习性:梅花树喜阳,耐寒,宜温暖气候环境养护,对肥水的要求并不太严,微酸性土壤上能很好的生长,植株喜生于湿度较大的地方,但需确保介质排水良好。
梅的花期因品种地区和气候而异,有些品种在阳历年初就绽放吐芳。有些品种,只开花不结果实。初夏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色黄、谓之“黄梅”。恰逢多雨的时节,故有“黄梅天气”“梅雨季节”之称 。
梅花的栽培方式多样,可用播种、嫁接、压条和扦插等方式进行繁殖,其中以播种繁殖最为简单易学。
播种:可在每年8~9月间拾取成熟掉落的果实,将干瘪果肉去除后洗净,浸水过夜后筛选丢弃浮于水面的坏梅种,将沉底的良种捞起,晒干备用。
随时采播,播种时覆土2~3cm左右即可。
翌春就会萌芽, 如果选择春播,种子须经冷藏处理。
洗净后的梅种,可用厚纸巾泡水软化后把水挤出来,包覆好种子,装在塑封袋内,放置于冰箱内冷藏。
过2~3个月之后检查冷藏的梅种,种壳裂开露出幼根时,就可拿来栽种,栽种时幼根朝下,盖薄土即可。
青梅果实
移栽:若需要移栽,宜在11月中下旬或落叶后进行,户外栽种只要土壤不冻结, 甚至到12月底都可以移栽。移栽小苗时,植株基部略 露出地面,以防树基积水。
嫁接:相对技术要求较高一些,压条可在开花后进行,梅花成株枝叶繁茂,可采取连续压条的方式取材培育。
扦插:为提高成活率,扦插繁殖可在每年11~12月期间进行,取当年生、生长健壮的成熟枝条作为插穗,若枝上带花芽,应将其去除,避免多余的养分消耗。初夏时也可以进行扦插,但需要注意遮阳,避免日晒。
梅香本从寒中来,隆冬时节扦插梅枝,双手容易冻得通红,黄檗<bò>希运禅师《悟道诗》有“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经”一作“若非”>倒是应了这分景象。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聊赠一枝春
梅开花早,是报春之花。梅花在当年生的新枝上形成花芽,要想寒梅盛放,花后就需要进行一次大修剪,剪枝作业时,将开花的枝条保留三、四个枝芽,其余剪掉。保留的芽发梢后,就能成为新的开花枝,如此修剪,翌年才能使花开茂盛。
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做赘述,具体修剪养护技巧可参阅下方链接:十年磨一剑,盛暑孕寒梅!夏季养护决定冬天的绽放——梅花盆景
据南宋盛弘之《荆州记》所载,陆凯在寄了一枝梅花给远在长安好友范晔,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见到梅花始绽,折下一枝梅,送给远方的好友,告诉他春天到了。此番情境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富有诗意。
在修剪的时候,将剪下的花枝,效仿古人赠予亲友,不亦风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