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霖铃柳永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
上片景物渲染,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写出别时环境的清冷孤寂与内心的惆怅伤感。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了白描手法。
下片虚写烟波暮霭,晓风残月的别后情景。
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将内心的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雨霖铃”有什么典故?
背景故事: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雨铃霖拼音:yǔ líng lín
原文: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描写了那些景色?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
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
“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
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
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
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