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佛教著名偈语,有什么经典的佛家偈语?
①
凌晨一时半醒来无眠,感谢一次学佛机会。
佛在华严经里面说,集一千多像我们娑婆世界(地球)一样大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多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种海,佛又说虚空有无量无数世界种海。
现在科学用哈勃望远镜拍摄能`观测到像银河系一样大的星系超千亿。
还没有佛说的大,现在科学也不得不证明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揭示的真理。
现在敬录奉上佛法偈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曰,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佛曰,笑着去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有那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极乐世界莲花化身)
佛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佛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园觉经。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卽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静虚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佛曰,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曰,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实为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童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儿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身。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想奈我何,宽却肚腸心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布袋和尚
佛曰,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佛曰,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若人慈悯妻子者,若人爱念丈夫者,必有增益,则无损耗。
佛曰,世间大地成为重,父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成为高,父母恩高过于彼。
爱人以爱己,率己以随人。——华严
佛曰,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
佛了法如幻,通达无障碍,心净离众著,调伏诸群生。——华严经。
不可恶语伤人,不可花言巧语骗人,不可大话欺人,要说真话,善言。——佛陀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生。——佛陀
佛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
出为入者也,入为出者也。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法法园融,兼含互摄。佛法真理,不离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佛陀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草自靑,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火福尽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金刚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
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若菩萨心。
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须菩提。
当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即为如来。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②
佛教著名偈语太多了,简单写几个吧,首推常精进菩萨—普贤王菩萨的警众偈。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水少鱼,
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
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
慎无放逸。
普贤王菩萨这个偈子,多读会惊醒自己珍惜光阴,也会渐渐放下一些对俗乐的沉迷,而注重于思想和心灵上的成长,加强对修学领域的专注与奋进。
想想是如此,今朝容颜老于昨晚,离生命终点又近了一天。且昨日之悲喜亦随昨天而去,斯有何乐?
再来是地藏菩萨偈颂。
四 赞地藏菩萨偈 稽首本然净心地
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
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
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
十方菩萨共归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
称扬地藏真功德 慈因积善。
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
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
作大证明功德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不会读(地藏经),不会念地藏王菩萨圣号的人,多念这个偈颂也非常好。能和地藏王菩萨结下很殊胜的缘分。而且(地藏经)有云,但凡对三宝,对地藏王菩萨,一偈一颂,一颔首,一合掌,甚至一念敬重心,后世都将获得无量无边的果报。感恩三宝无限的慈悲。华严颂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一段颂偈里藏着大智慧,譬如工画师,这一段里与(楞严经)里深藏的智慧之海,略有相似,值得一读再读。
而“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句,且不说修道那么高远的境界,吾辈凡夫俗子,不如意时读一读,就算只能解其深意两三分,再深重的烦恼,也能得到释怀些许。
真正的文化在佛家。一偈一颂,往往包含了无尽真理。一字一句里,后面都是精彩典故。
如果有幸深入三藏十二部,尚未入门之时,已感觉到无尽浩瀚之学海,一片璀璨的宇宙有无数珍宝,任我们选取。
感恩古往今来所有善知识,为我们留下经典,留下救命的良药,留下生命里最芬芳的圣果。
(图源自网络,侵删。)
③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变见一片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
原来退后是向前。
④
《华严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⑤
太多啦。
《楞严经》: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世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爱汝色,以是因缘,经百世千劫常在缠缚。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法华经》: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花目如来像前,劫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也是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由来。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经》自爱身命,不应杀生。
⑥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
南无阿弥陀佛!
⑦
傅大士: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桥从人上过,
桥流水不流。
真净偈: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房,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杨杰居土:无一可恋,无一可舍。
太虚空中,之乎者也。
将错就错, 西方极乐。
法秀禅师:来时无物去时空,
南北东西一事同。
六处隹持无所补,
珍重,珍重!
古灵神赞:空门不肯出,
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
何口出头时。
法海禅师:即心原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无念深有:十方一粒米,
重于须弥山。
若还不了道,
披毛带角还
⑧
每一部佛经,都有一个谒语!说白了,就是这部佛经的主题及中心思想!各各不同!
但每一部佛经,又都有一个共同的谒语
无上深深微妙法,百干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此乃开经谒,是每一部佛经的开场白!
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⑩
七佛总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楞严经》云:自身未度,能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燃灯古佛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二、历代佛教高僧的名偈名句?
1、需知所谓归依者,乃归依一切佛、法、僧三宝,非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依,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并非归依我一人。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
义者,在家人则曰: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曰:某是我归依弟子。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故为因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各注意。
2、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于未来世,皆可成佛。
3、我辈今生之得为人,乃前生之善果,永宜保此善果,使之发扬光大,继续永久,不可杀生。如其广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此仆彼起,无有尽期。
4、居心行事,有类于盗者,亦即为盗。如假公济私、损人利己、恃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等皆是。
5、又如阳取为善之名,及至遇诸善事,心不真诚,事多敷衍。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遇见急难,漠不急救,延缓游移,每致误事。一切敷衍塞责,不顾他人利害,虚糜公帑,贻误公益者,实皆同盗。
6、人皆心存盗心,事作盗事,社会遂以腐乱,天下亦不太平矣。故须严重戒盗。
7、己未断惑,谓为已断;己未证道,谓为已证。则为大妄语,此罪甚重。因其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
8、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自作自受,理有必然,决无稍差。十善,总该一切善法,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
9、学佛之人,于三归、五戒、十善诸义,既已明了,即当竭力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0、尤需注意者,任作何事,均宜凭天理良心。例如作医,有天良者,救人危急,即可大积阴功;无天良者,或使人轻病转重,从中渔利,良心丧尽,定得恶果。
11、既已归依,当虔诚受三归,为了生脱死之本;谨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基;奉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皆泯,众善力行。三业既净,后再遵修道品,了脱生死,得与莲池胜会。
12、善恶因果,如影随形,莫之或爽。实行其事,即实得其益。若沽名钓誉,好作狂言,自欺欺人,自谓已得佛道,是大妄语,必受恶报。
13、修行人,总须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功德自能无量。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至要弗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为者亦若是。愿各勉之!
14、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15、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16、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17、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18、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或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
19、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20、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辈,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
21、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22、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
23、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
24、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25、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26、凡作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27、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
28、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
29、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
30、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31、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煌、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
32、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3、女人,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实为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
34、须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尽我之职分,以期佛天共鉴也。
35、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
36、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37、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38、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今既得闻如来普渡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盘常住之真乐。
39、临终人往生三要: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40、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
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41、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42、祸福互相倚伏,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
43、当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住僧以二十人为额,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通打七功课同。住持,祇论次数,不论代数。但取戒行精严,教理明白,深信净土者即可。若其它皆优,而不专注净土者,则绝不可请。
44、印公于护国息灾会中,发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提倡信愿念佛,即生了脱之法,以挽救世道人心。
45、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才能了生脱死。尚有一毫未断尽,生死还是不能免。
46、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亦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成就。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未断,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
47、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48、念佛的人,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
49、要有道德学问,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
50、华藏世界,是分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见得生得的。其余就是断尽尘沙的菩萨,亦没有分,何况华严会上,已证等觉的善财童子,普贤菩萨还教他和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回向极乐,以期圆满佛果。
51、净土法门,无机不收。九界众生,舍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群萌。
52、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也。
53、奉劝诸位,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三、“六祖慧能”说的佛偈有哪些?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4、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6、“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7、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8、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9、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10、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慧能:惠能对中国的佛学、史学、哲学乃至文化界,影响深刻长远,其不凡且神秘的一生若无可信传记,诚为千古憾事!
为此,作者费时逾半年,广搜史料,详加考证,动笔时一挥而就,完成了自惠能逝世一千多年来,第一部以禅学演义方式,状写六祖生平的传记文学作品。
书中融会历史、文化、学理、禅机、修行、证悟,蕴集东方智慧,尽现于作者神来之笔,凡对中华文化和禅学有兴趣的读者,以及修行参悟有觉受者,自会从中受益无穷。
四、偈语名句?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莲花佛偈名句?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六、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
给你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很深的。源《金刚三昧经》。佛说: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中。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尔时大众。
闻说是偈。
佥大欢喜。
皆得灭生灭。
生般若性空智海。
七、佛偈:“人不为己,谁来为我?我不为人,我为是谁?”?
一種無私和有私的轉化追问:
大乘经典里,佛菩萨把众生也看成是自己,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别,所以我为别人就是为自己,因为想帮助别人而来为自己,(比如为了度脱众生所以想身体健康长寿,这个出发点是众生,就是为自己也是为众生啦)。
我不知道佛陀,也不知道佛经,我就知道我的这句话是来自我的老师,他曾经这样说过:“释迦牟尼说:人不为己,谁来为我?我不为人,我为是谁?”
我发问这个问题,目的只是为了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的深意。毕竟广纳众言是最好的。回答:
你老师说的我想是按照哲学来理解,而我说的是按照佛理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见仁见智了。
同样一面镜子每个人去看,镜子里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从镜子里看到的都是我们自己。
南无阿弥陀佛!!!追问:
恩,很好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