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豪放热烈,奋斗不止——奉天工场 札记十条

豪放热烈,奋斗不止——奉天工场 札记十条

1.如果说南方的园林有温婉细腻的美,那么北方的所对应的工厂便是豪放热烈的美。

2.这个地方叫奉天工场。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这是沈阳又被称为奉天的由来。工场地处沈阳铁西区,是铁西区占地面积最大的老厂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工厂的生产功能已经不再,但是场地还在。经过本地政企的共同努力,这里被修缮保留下来,成为一份致敬历史,对话未来的答卷。

3.这里原是农田,工厂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

这里从黑土到红砖,再到工厂,到如今又从厂房变成产业文化园和网红打卡地,一堆沙土石块从无序到有序,经历时间的发酵,便是一段文明。

在不同的时期走过此地的人,从本地农民渐变成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到如今又变成市民和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以工场的红砖为坐标,我看到的是穷和富的循环,从国家的角度,我看到的是几代人的青春接力

4.在这几代人的青春接力中,有过牺牲,也有弯路。

50年代的战争高压,让辽宁责无旁贷成为共和国长子,穿上了全中国最重的工业盔甲。

但穿上重甲并不代表就瞬间长大,就算是长子也依旧只是孩子

那时工厂里的工人很多,但工程师却不是自己的。

而在中国还培养不出自己的工程师之前,进入工厂的工人就像“邯郸学步”,在别人的图纸里难以创造出自己的天地。

5.再往后是改革开放,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人在摸着石头过河时,自然是身上的负担越轻越好,最好是光着膀子快点游才能更快捡到新的装备。

而此时身穿有了锈迹的重甲的长子在过河时自然就落在了后面。

穿重甲下水可能会淹死,而脱掉重甲又需要时间。

需把穿盔甲的“邯郸学步”和脱盔甲的“摸石头过河”连起来看,才能理解国家成长的历史,也能理解地区穷富的变迁背后也是磨砺几代人的精神循环。

6.我和父母曾谈及过此地,推荐他们也可以来这里转转。

曾经上过山下过乡的母亲忆起当年,遗憾自己读书却被时代打断的无奈。

当我给她翻看照片,想起更早时战争年代的先辈牺牲,又看看现在生活的巨大改善,我觉得她当时已经将当年的苦释怀了大半。

在我的记忆里,这不是母亲第一次感伤当年的下乡,但这却是我第一次能主动和她一起面对,一起笑对。

7.当阳光洒在红砖上,我在想当年工厂里的工作是为了什么。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生产,而当我走进厂区里那个巨大礼堂的时候,我意识到这里也是人们情感与精神的交流空间。工厂是个大家庭,工作是为了生产,也同时消解了人的孤独。

8.我们常把工作也称作上班。

“班”这个概念从上学时就有,到了人们参加工作,“班”这个概念还在。

对比起来,“班”这个概念在美国大学里就已经基本被消解了。

美国大学里的学生是很独立的,换个词来形容,也基本是孤独的。

美国大学生没有班的概念,选什么课就在什么班,下堂课下学期,便各奔东西。

两相对比,这或能解释美国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人与人的交往也不那么深的原因。

不由得想起网上曾看过的一句话“美国人初交不难,深交不易,中国人初交不易,深交不难。

9.上班这个称呼还在,但“班”的概念如今在中国也在渐渐消解。大城市里年轻人频繁跳槽,挣着越来越高的薪水,可也承受着越来越深重的孤独。而有趣的是,现今城市里手机里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其本质就是为了填补人们心中日益增加的孤独感。听过一种说法,财富的根源在人的需求而不在物质的增长,可算一种对此的解释。

10.思绪回来,走出奉天工场的大门,发现街道对面是汽修一条街,身穿各色工作服的汽修师傅们穿梭其间。

手拿工具,他们也是工人阶级,日复一日地完成本职工作,其中一定有不少具备职业精神的匠人。

“职业精神”和“匠人”都是好词,但我总觉得缺点什么。

“在小店里,我在补一条轮胎,在工厂里,我们在建设一个国家。

”我好像找到答案了,奋斗的感觉。

清明节至,逝者安息,生者奋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k202206110930060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