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斤成风”与力气无关
“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这里是把“运斤成风”错误地理解为力气大了。
“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说的是郢都有个人鼻子尖上沾了白土,只有苍蝇翅膀那么大,叫匠石把白土削去,匠石挥动斧头,发出呼呼的风声,白土削尽而郢入的鼻子毫无损伤。
后来就用“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神妙。
例如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之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 “故善旧国者,必有运斤成风,垩去而鼻不伤之手段。
”
木匠斫木用的斧了并没有多重, 即使轮动成风,也不需要多大力,一般人都能做到,而匠石的高明之处在于挥动了斧子照鼻子砍去,“尽垩而鼻不伤”,即使今天最高明的杂技演员恐怕也很难做到。
所以“运斤成风”只比喻技艺、手法高超精湛,和力气大小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开头的引例错误地把“斤”(斧头)当作了计量单位,于是想当然地把“运斤”说成举起“千斤”重石,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运斤成风”这个成语比较生僻,只有通晓这个典故才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仅靠一知半解再加上主观想象就拿来使用,十有八九是要出错的。
不是“物件”怎能“爱不释手”?
最近见到不少错用“爱不释手”的句子,如:
① 是什么魅力使他的音乐让许多人爱不释手呢?
② 对某人作品非常喜欢,每见好句则爱不释手,玩味思索,恨不为自己所出,故遣词造句间多有化用。
③ 某地区成功的阅读教学经验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肯定,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爱不释手。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 恨不同时。
”后多用“爱不释手”表示喜爱某种东西,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形容极其喜爱。
例如明张宇初《俞紫芝草书千文跋》:“数年往来京师, 或见一二,令人爱不释手。
”秦牧《艺海抢贝·菊花与金鱼》:“我国邮局曾发行过一套菊花邮票和一套金鱼邮票,这两套小彩画都是令人看了爱不释手的。
”王朔《刘慧芳》:“慧芳欣赏了一遍这些矿石和油品,逐一拿在手_上把玩,爱不释手,像个孩子似的啧叹不已。
”
既然是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可见喜爱的对象一般是某种具体的物件。
理解和使用“爱不释手”这个成语,既要重视一个“爱”字,更要扣准“释手”二字。
开头所引诸例中的“音乐” “好句”以及“教学经验”都不是具体的物件,无论喜爱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说“爱不释手”。
例①改为“百听不厌”比较贴切。
例②改为“如获至宝”,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至于例③,恐怕不是简单地换一个成语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经验”既然受到“一致肯定”,为什么只有“有经验” 的教师才特别喜爱,缺乏经验的教师反而不感兴趣呢?话根本没说清楚,看来需要重新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