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汉书.晁错传》
汉景帝三年,一身朝服打扮的御史大夫晁错正坐着马车准备上朝。路过长安东市的时候,中尉却要宣读诏书,趁着晁错下车之际,将其当街腰斩。位列“三公”的晁错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且听我细细道来。
千古“棋”案
事情还得从一桩“棋”案上说起,这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带着吴王太子入朝。这大人做事,小孩子肯定要一边玩去,吴王太子便去与太子刘启下棋对弈。两人棋下的是难分伯仲,谁也赢不了谁,下着下着吴王太子为了争夺胜利便和刘启吵了起来。刘启一怒之下直接掀了桌子,拿起棋盘给吴王太子来了一个爆头,一击毙命。
吴王刘濞见儿子竟在这皇宫之中死于非命,对皇帝一家都升起了怨恨之意,从此再也不听从皇帝的号令,一直称病不上朝。汉文帝对吴王也是心中有愧,屡次送些东西给吴王,吴王一看便以为汉文帝害怕自己,逐渐的膨胀起来。
接连升迁,大权在握
本文的主角晁错曾经就在太子刘启的府中担任太子家令,府中之人对于晁错的才能十分的敬佩,都称其为“智囊”。
后来汉文帝策诏,广纳贤士。数百人对策,晁错拔得头筹,升任为中大夫。但是晁错建议更改法令以及削弱诸侯等等的想法都没有被汉文帝采纳,只有太子刘启觉得这些想法很好,诸多的大臣对晁错却都没什么好感。
到了刘启即位为汉景帝之后,任命晁错为内史。
晁错曾经的想法很多都被汉景帝实施下去,丞相申屠嘉对于法令的修改十分的不满。
申屠嘉终于抓到了晁错的一点过失,准备向汉景帝奏他一本。
没想到晁错一听说申屠嘉要找他麻烦,连夜将事情向汉景帝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使申屠嘉的算计完全落空,只得气愤而归。
申屠嘉回去没过多久便病逝了。
削藩之策
丞相申屠嘉去世之后,晁错就被升任为御史大夫,从此位列“三公”。
权和位都有了,晁错便再次提出了削弱诸侯的建议,列举了诸侯的罪行,准备收缩诸侯的国土与势力。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很看好这个想法,如今自然是支持的,于是召集诸侯前来开会,宣布晁错修改的法令三十章。
直截了当的削弱诸侯的势力,晁错已经成功的引起了诸侯的仇恨。
晁错的父亲听说晁错刚刚上任就有如此大的动作,大老远的前来京城劝说晁错。晁错却说:“要是不这样做,皇帝的权利就不稳定,朝廷也不安稳。”晁父见劝说无果,便离开了京城,回家便服药自杀了。
诛晁错,清君侧
诸侯们离去十几天不到,吴国、楚国为首的七国纷纷造反,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直奔京城。这时,前吴国丞相袁盎说他有办法平定七国的叛乱。意思是七国的叛乱的原因就是要诛杀提出削藩的晁错,并表明只要弄死晁错,他就有把握说服七国各回各家。
又过了十几天,丞相、中尉、廷尉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说晁错疏远群臣,是大逆不道,应该被处以腰斩。一番口吐莲花,汉景帝也被他们说服了,派中尉前去请晁错上朝议事,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以此为名,另有所图
可惜晁错被腰斩之后,七国并没有退兵,还有种不破京城终不还的气势。为首的吴王刘濞始终没有忘记那在皇宫之中惨死的儿子,当初的凶手正是如今的皇帝,岂能不反?七国之乱,虽说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真正的目标却是这江山。
汉景帝诛杀晁错已经是做出了最大的让步,面对七国如此的态度,只好强硬起来,出兵反击。
晁错为了国家,为了皇权提出了很多建议。晁错之死,后世之中也有很多人为其喊冤。在我看来,晁错着实有些心急,根基不稳就张罗这么大的事,以至于七国压境却没有对策。若是能缓上几年,削藩一事岂不是手到擒来?
削藩一事,并无过错,只是时机掌握的不对罢了。若无削藩,汉武帝即位之时,如何能大展雄图?
糊说霸道,吓你一跳!带你走进中华五千年。
参考资料:《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