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振风塔,别来无恙

振风塔,别来无恙

我是1964年去安庆参加高考时登的振风塔,一别快六十年了。本来,相对振风塔说声,别来无恙,不曾想到,网络上疯传安庆振风塔塔顶被雷电击毁的消息,还在看到“抖音”里,看到塔顶轰然坍塌的画面,真叫人扼腕叹息。

那时,铜陵地区市、县单设,铜陵市是省辖市,而铜陵县则属于安庆专区管辖。铜陵地区考生不多,我们开玩笑地说,“现世”(铜陵吴语,丢丑的意思)加起来,考生也不到200多人,铜陵没设考点,我们的考点设在安庆。当年高考是7月7、8、9三天。7月5日下午,我们从横港乘大轮去安庆的。

我们是“穷学生”,统一买的当然是最差的五等舱。

五等舱就是一个大通铺,能容纳百把人,没有一点能让人休息的“装备”,我只好找了个地方放下“行囊”,我同座位的女同学就和我挨在一起,晚上,我们挨肩睡在的地板上。

船仓里挤的人太多,大热天气味非常难闻,很难入睡,我们有时靠背点书打发时间。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我们爬上甲板,看到了“一‘塔’飞峙大江边”的振风塔,知道安庆就要到了。

在当时,晨光微熹中的振风塔是那样令人过目不忘,我暗下决心,如果时间允许,我一定去会会她。

到了安庆,我们被安排住进了安庆师范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后来改成安庆师范学院。当时安庆师专环境很幽雅,整个校舍都掩映在高大的法国泡桐树下,浓绿的色彩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些许凉意。

考试第一门课是语文,不想第一场考试有了“情况”:张孝睦同学的作文来了个“文不对题”。

事情是这样的:考试时当他打开试卷,不想一阵风吹来,把他的卷子吹翻过去,他慌得把卷子打开后,随即用左胳膊肘一下把卷子下半部分压住,不让风再来逞能。

只见试卷上半部分赫然写着《读报有感》四个大字,他喜出望外,也不看卷子下面还有什么东西,随即就在印有稿纸的试卷上“沙沙沙”地写起来。

这个题目我们太熟悉了,平时已做了好多遍,也背了不少范文,这不,也不用打草稿。

等他埋头写好了试卷,警告铃声已经响了,还剩下15分钟。

这15分钟是用来检查的。

当他来检查时,猛然发现在《读报有感》的大标题下面,还印有“送干菜的故事”,那是从报纸上摘下来的一段报道,写的是一个汽车司机为灾区送干菜的内容。

原来“读报有感”是读这个“报”有感的。

这是强调阶级斗争年代,这篇作文就是要你突出“忆苦思甜”,抓住这个主题。

他没写这个内容,而是写了董加耕。

学习董加耕,在当时可是一个时髦话题,但这篇作文不是要求写这个。

这时,他倒吸了一口气,顿时傻眼了,想重写已来不及了。

正犹豫间,有人开始离场了,他这才唉声叹气地把卷子放在座位上起身离开。

回到住处,他中饭没有心思吃了,下午的考试也不想去了,倒在地铺上不想动弹。

老师知道了,赶过来站在那里一个劲地批评他,可他听不进去。

我在一边想,这时候他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刮胡子”。

想到这里我连忙坐到他身边,认真地帮他分析一下“考情”:张孝睦,你没写送干菜的故事,而是写了董家耕。

我说你的作文虽然写得“文不对题”,但不是致命的,他写董加耕的作文水平非常高。

当时明文规定,文不对题,要扣60分,如果写得好,与余下的40分可以拿到。

再说他是学生会主席,政治条件好,这类学生是要择优录取的,我劝他考大学的政治系是有把握的。

只要把下面几课考好,希望还是很大的,不要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他听了我的话,爬起来吃饭了。

果不出我所料,他果然考取了安大政治系。

在考历史时,我记得最后一道是问答题,问的是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那次预备铃声都响了,孙连瑾同学听见别人在小心议论这道题目,就赶忙跑来问我,我一下子给他背出书上的标准答案四个采分点。那道题15分,在100分的卷子里分量真不轻。孙连瑾当年被大学历史系录取了。

考外语我们考的语种是俄语。

当时我俄语笔试考的不错,但口试却很差。

我记得口试时,我一进门就用俄语对老师说“天太热了,老师辛苦了。

”“我准备好了,请您提问”,老师很感兴趣,只是他发现我的口音有问题,就帮我纠正。

他领读让我跟着读,可就这样我也读不好。

有的俄语字母如“y”,老师读了几遍,我都纠正不过来,老师太失望了,摇摇头一挥手让我离开。

不用多说了,我不是搞外语的料。

高考终于结束了,老师留出了一天时间让我们自由安排。难得有这么个放松的机会,我决定去登临振风塔,我的同座位的女同学要和我结伴同行,我当然求之不得。

振风塔建于明隆庆四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高72.74 米,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称,在铜陵就流行“过了安庆不讲塔”的说法。

塔在寺里,上塔先得进寺。

只见寺门上的三个镏金大字“迎江寺”,还有那两只硕大黝黑的铁锚,和“方舟的传说”不期而遇。

拾级而上,踱进寺门,沐浴在一股清新的檀香味中。

迎江寺依江而建,地势越来越高,石级衔接前后四重佛殿,在这壮严古典面前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雄伟壮观的佛殿,壮严肃穆的佛像让人心生静意,置身其中有一种去触摸历史的冲动。

目光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饱含深情的顶礼膜拜,宛如阅读一页页史书。

乾隆皇帝亲赐的“善狮子吼”和慈禧太后亲题“妙明圆境”匾额在寺院的角落里凝望着人来人往,千年只在思绪的毫分之间,眼前的所有一切,犹如跨越生命的层蕴,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塔内通道很窄,扶墙而上,石阶很陡,光线很暗,隐约可见塔壁破碎不堪。

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曲折迥环,给人以“山重水尽疑无路”,找到上下门的石阶,又感到“枊暗花明又一村”。

真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每上一层,视野愈加开阔,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

远处,平静的江面上停靠着一些渡船和小舟,前不见江首,后不见江尾,长江的浩荡和博大,一览无遗。

橙黄的江水在视线里绵延而去,整座安庆城尽收眼底。

在塔顶上,我用石子在墙上刻下了“一万里长江奔来脚下凭我驰骋,五千年历史推到胸前任人评说”的楹联,回来后,还写了一首长诗和一篇散文纪念振风塔的,可长诗已无法寻觅了,但那篇《振风塔抒情》的散文至今还被一位同学保存,我也有复印件留在身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i20220517030810e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