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七夕》的情感,这个七夕,七段让人泪奔的半世纪爱情……

《七夕》的情感,这个七夕,七段让人泪奔的半世纪爱情……

-爱在淮扬韵-

Sayings: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这种“慢”时代的爱情,在现在看来显得似乎格外珍贵。

后来,动车飞机更快,电话可以天天煲粥,我们脚步匆匆。却很难长时间去用心爱一个人。

爱情有很多种模样,但比起街头拥吻的年轻情侣,总是更容易被巷陌深处互相搀扶的白发夫妻打动。岁月也许花白了他们的头发,但爱意也随着时间愈加浓烈且真诚。

——爱情的所有浪漫,并不一定就是偶像剧里的海誓山盟、装满礼品鲜花的惊喜。在这个七夕特别的日子里,淮扬韵想邀请你感受「七对金婚/钻石婚」的爱情,每一个都甜的很真实……

七对金婚/钻石婚夫妻,七段超半世纪爱情,七夕前,雀搭桥,遇见淮扬韵。

褚老先生和刘老太太,山东人,均已年过八旬,西安上学,辗转工作,相识相知相爱相互陪伴,至今已经结婚60年了。

他们的子女这样评价老人家的婚姻:“他们的爱情故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夫妻一样,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作时都很忙碌投入,虽然早先时候出身不好,但都入了党,互相进步。”

在跟老人互动的时候,主持人邀请褚先生对老伴说声:“老伴,我爱你”,不善表达的褚老先生刚说出我爱你之后,就哽咽了。

岁月花白了他们的头发,却不曾黯淡他们眼底蕴藏的爱意。一句迟来的爱你,让两人都潸然泪下,但这便是爱情最美的模样。

冯老先生和岳老太太,结婚56年。

老先生把老太太宠了一辈子,现在老先生身体不好,老太太细致入微的照顾,老先生住院,老太太也要一起住,老先生也指定要老太太陪。

彼此需要是爱情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双向奔赴的爱情更易长久,我需要你,你需要我,我们就一直在一起。

何老先生和陈老太太,1955年两人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结婚,相恋于青葱校园,奋斗在支援大西北的一线。互相搀扶,至今已有60年。

在互动时,老先生提起过往,格外有精神,神采奕奕的讲了许久,曾经进入到新疆罗布泊无人区测绘地形、参加青海牧区科考项目等等。

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们过往的经历,更是老先生在讲的过程中,老太太一直沉默着,笑脸盈盈的看着老先生,那种眼神就好像在说:”你为什么到老了,还是可以让我这么崇拜。”

黄老先生和王老太太,婚龄56年。

经人介绍后就一直通过书信往来,彼此志同道合,共同从河北支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西北来工作,直到退休。

是真真正正的书信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刘老先生和刘老太太,婚龄65年。

自我介绍时,家人说他们啊,应该是在场七对夫妻最爱玩的,基本上游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及欧美亚16个国家。老先生和老太太一家人在现场用”足矣“这两个词概括自己的爱情。

言简意赅,但寓意深刻,这一辈子,遇见你,足矣!

魏老先生和张老太太,婚龄58年。老先生学水利,老太太学农田。

参加工作不久后,1962年国家公职人员精减下放。

老两口的爱情始于一句承诺,老先生那时对无家可归的老太太说了一句:“如果下放了没地方去,就去我家吧,我妈妈人善良,会对你好的。”

到底是妈妈善良,还是魏老先生爱上了张老太太,时间久远记不清了,只是直到现在这句承诺依然被张老太太记在心里。婚后,两个人用一辈子的积蓄又共同帮扶残疾儿童,给贫困家乡捐款修路建广场。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你救赎了我,我也带着你给的这些光,温暖了更多的人。

郑老先生和许老太太,婚龄60年。

让人动容的也是在互动环节,老先生将主持人的引导词”老伴,我爱你“扩充到”老伴,我非常非常非常爱你“。

有人说爱你,不过说说而已;有人一辈子不说爱你,但白头到老,一直在践行爱你。

之后又动情的说道:"老伴啊,我离不开你,这辈子离不开你,我这辈子就跟着你,一直跟着你。

一生一世一双人,白首到头不相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白发迟暮用爱你告白总嫌不够,要加上三个非常,这样的爱更浓烈些。


(以上排名仅依照老先生姓氏首字母排序,不分先后)

七对老人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乱世,走过琐琐碎碎的柴米油盐,又熬过了衰老病痛,最后回忆起来的都是平淡又美好的瞬间。

老人们大多都会说:”我们啊,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对夫妻,和大家都一样的。“他们不知,就是这样平凡的温暖,在现在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里,更为珍贵和难得。



【写在最后】

淮扬韵相信,每个人心底里还是会期待一份坚定而又长久的中国式爱情。

细水长流,温柔静宛。就像中餐火候很重要,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淮扬菜,中国国宴菜。

用中国国宴菜宴请七对金婚/钻石婚夫妻,菜好吃,故事更好听。

七夕良辰,愿你有良人相伴,美食在侧,岁岁如常。

语录网网友观点:七夕良辰,愿你有良人相伴,美食在侧,岁岁如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h20220821164007e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