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殷其雷
召南是召公的封地,也是因为它位于镐京之南而得名。但它的位置比周南靠西边一点,大致在现在的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一带。
“殷其雷”就是打炸雷,声音很大的那种雷。殷者,盛也。这首诗写的是丈夫去了外地,太太一个人留在家中,夜晚暴雨骤至,半空打起炸雷,女主人吓得睡不着,就更加思念丈夫,希望他早日归来。全诗分为三章,都是以这个女主人的口气在说话:
1.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2.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3.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一开头是说雷声很大,好像就响在她家屋边。
“南山之阳”就是南山的南边,是这家人住的地方。
中国北方靠山的村庄,房子都修在山的南边,这是因为黄河流域一带纬度较高,太阳从东方出来,并不经过天顶,而是经过南方的天空,然后西沉,所以,所有的建筑物都坐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取暖。
山北面就叫阴山背后,一般不会把家安在那边的。
“南山之阳”就是房屋周围。
暴风雨突然发作,炸雷的声音好大,就像在房子周边响,女主人吓得睡不着,开始抱怨她出门在外的丈夫:“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何”是为什么、什么事;“违”是相违、违背,各走各的路;这个“斯”和《汉广》那个“思”一样,都是语气词。
“何斯违斯”就是抱怨:到底为啥子嘛?弄得这样夫妻分离!莫敢者,不敢也;或者,一点点也;遑者,安也。
“莫敢或遑”就是惊恐不定,无法安心。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你出个啥子鬼差嘛?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头——现在雷声这么大,吓得我通夜提心吊胆的。
接下来她就在心中呼唤她的丈夫:“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我那个老实巴交的丈夫啊,你快点回来嘛!这个“振振”,是形容一个人的忠厚;“哉”是虚词,是既焦急又抱怨的语气,由两个音拼起来的,一个是“之乎者也”的“之”,一个是“嘞”,两个字连起来读,就是这个“哉”,“归哉”也就是“归之嘞”,这里面反映了生活中的土语。
你不要以为我们平常不会这样说话,我的老家金堂县,它下面有个地方叫淮口,那里的人就不说“的”,只说“之”,比如说“我的哥哥”,就叫“我之哥佬倌”。
这就可以推想,古人的口语中间也会有这个“之”的。
把这些诗读活以后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距离非常近。
第二章还是同样的意思,还是说大雷炸响,好像就在房子外边,女主人吓得睡不着,只是响雷的方位有点变化,诗的韵也变了:“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侧者,山之一边也;息者,休息也。
说的是同样的场景,所以发出的是同样的抱怨:“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我前面说这个“振振”是“忠厚老实”,只是一种解释,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尊贵”的尊,古时候文字还比较少,同音假借的现象是比较多的。
所以“振振君子”也可以是“我敬爱的丈夫”,也符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第三章和第二章也一样:“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只是前面换成了“南山之下”,后面换成了“遑处”。
“处”也是居住、休息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问了:前面都押了韵,这里怎么就不押韵了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读古音。
这个“下”的上古读音近hǔ,和后面的“处”是押韵的。
各位或许还会问,你怎么知道该这么读呢?我固然不是古人,但是古人给我们留有证据:屈原的《九歌》中有一首《湘夫人》,其中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里也读hǔ。
到南北朝的时候,有一首很有名的鲜卑族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不要以为是后面押韵、前面不押韵,读古音应该是:“敕勒川,阴山下(hǔ),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个写新诗的人说:为什么不能写自由诗?唐诗里面就有不押韵的,他就举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实他把音读错了,应该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zh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hǔ)。
”按照古音,就应该这样读。
这首诗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是非常之微妙、含蓄的,这位女主人不直接说孤单难过、思念丈夫,只是说听到雷声很害怕,希望丈夫快点回来陪自己。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想,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平时一打雷,她丈夫就要哄她诳她,百般呵护,也许还会说“不要怕不要怕,我在这儿,那个雷不敢打你!”如果要说歌颂,这就是对爱情的歌颂,是非常生动、细腻地在歌颂夫妇之爱。
这一类的人类情感,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现代,很多女子听到打炸雷,仍然是很害怕的;如果夫妻感情好,仍然希望这个时候丈夫就在自己身边,也会在心里这么呼唤:“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寄托自己的长相思。
两千年前的孔子读到这么情深含蓄的话语也是内心徜徉的吧,他并不是古板和保守的人,在编辑诗经时内心是充满温情的,如果脑筋死板,一定会很烦这样的诗——一打雷就吓倒了,多么做作,你丈夫在外面工作,那是为人民服务,你把他喊回来,岂不拉了后腿哉!——幸好孔夫子不是这样想的,否则,今天的你我就不会知道,在我们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样含蓄感人的夫妇之爱了。
南朝齐、梁,有一首相思恋人的诗歌,对在外长久分别的人时常思念,无以排忧,写诗以寄托离别想念之情,这次到了冬季,天地苍茫,望雪孤寂,不觉想起远方的她,两诗应和,又是一番久别滋味
长相思二首(其一)
作者,张率
长相思,久离别,
美人之远如雨绝。
独延伫,心中结,
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
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
这是一首拟写相思之苦的杂言歌诗。它以幽怨缠绵、沉郁蕴藉的诗句,比较深刻地表现出长期处于离别之中而又时时思念恋人的痛苦情怀,读后令人为之动容。
起句“长相思”之“长”,与“久离别”之“久”,均属漫无期限的时间概念,这对陷入苦苦思念之中的恋人来说,当然也是极其痛苦的历程。
两情分别,身居异地,不知相会何年?离愁别绪,千思万念,无不因时而起,触景而生,并逐渐凝结为痴痴的相思。
这种感情的积累又无疑会使外在的离别与内心的思念愈发强烈起来,从而把全诗主题引入孤苦无依和无限忧伤的境地。
诚如前述,从时间上看,痴情者如果不能控制思念之情,随着时光的消逝,往往会形成难以排遣的相思。
就地域而言,如果所思之人身居异乡,千里迢迢,难得有相会之日,那么相思之情也必然会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迫切。
诗人正是利用这种感情变化和剧增,抒写出思念美人的忧伤。
“美人之远如雨绝”,主要是从地理环境说明远在他方的美人,如同云往雨绝一样,飘然远去,不得相见,一种悲苦无依的孤寂之感,骞然涌上心头。
“独延伫,心中结”,一个“独”字,十分鲜明地勾勒出兀然伫立的诗人形象,周围一片茫然,悄无声息,只有诗人倍感孤寂地站在那里,遥视远方,凝神遐想,却始终难以排遣郁结于心的痛楚和忧闷。
短短六个字,即把诗人的缕缕情思和幽幽怨望十分深刻地表现出来,令人不得不一洒同情之泪。
这种人以情见,情寄于词的表达方式,更易于产生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强烈反响。
“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
”表面上是在写景,而其意则在言情。
自古以来,相思与望远一直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诗料,当诗人孤独地伫立在大地之上,空旷辽阔的四野丝毫也不能平息怀念远方美人的忧思,纵目远瞩,希冀透过冥冥之间的云端能够望见美人的倩影,然而展现在眼前的只有飘浮的白云和自由翱翔的飞鸟,即使是“云”和“鸟”也不可能长久地滞留在视觉之中,“云”是要飘向远方的,“鸟”也要飞到看不见的去处,而诗人却偏偏还是要向“云”和“鸟”望去,其结果只能是眼前一片空白,怅然若失,唯有无穷的思念和忧伤在困扰着他。
这里虽然主要以描写天空中“云云”、“鸟鸟”的境界为主,但是通过两个“望”字,则又把人们的内心感受与现实景观十分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取得景为情生,情因景出的艺术效果。
然而,诗人在痛苦思念的触发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终于打开感情的闸门,写下催人泪下的诗句:“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雪”,洗去的意思。既然望不见朝思暮想的美人,如此空望下去也是毫无意义的,倒不如大哭一场,事实上那纵情流淌的泪水,也无法洗去萦绕心头的一切痛苦和相思之情。
全诗由相思写到离别,由思念美人写到孤独伫立,又由望远写到空望若斯,最后以珠泪难雪作结。
本是一样的相思离愁,却如剥笋一般,层层推进,细细写来,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
至于怀远怅望之情,又如抽丝一般,不绝于缕,千回百转,谱写成一曲动人心扉的怨歌。
全诗语淡意深,情调蕴藉,通篇用杂言体,三五七言句交替使用,灵活自然,兼有音律回旋和情韵起伏之美,深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等你——随文附一首西部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语录网网友观点: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这个“振振”,是形容一个人的忠厚;写的概括,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