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一天一品桃花诗系列之十五,一天一品桃花诗系列之七九(原创)

一天一品桃花诗系列之十五,一天一品桃花诗系列之七九(原创)

齐己《书匡山隐者壁》

红霞青壁底,石室薜萝垂。

应有迷仙者,曾逢采药时。

桃花饶两颊,松叶浅长髭。

直是来城市,何人识得伊。

匡山: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本是大别山的古时名称,现仅仅指位于大别山山脉于湖北省黄冈市东南的一段,是中国名山之一。

匡山名字的由来:据传周朝时期,此山属匡国,故名"匡山"。

又有传言说,立名"匡山",主要是考虑当地佛教盛行的特色,寓意"匡世济人",大慈大悲的胸怀。

如山下广济县(现在的武穴市)的县名,也是非常具有佛教禅宗的韵味的。

唐朝时期,匡山和庐山齐名,合称为匡庐。

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讳改 为大别山后而消失。

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

匡山风景

青壁:

青色的山壁。《晋书•隐逸传•宋纤》:“(马岌)铭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柳宗元《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其上青壁斗绝,沉于渊源,莫究其极。”厉鹗•《同张妙峰探梅西溪留宿永兴寺》:“扁舟掠云林,侧帽望青壁。”

指青山。前蜀•贯休《上东林和尚》诗:“让紫归青壁,高名四海闻。”

车壁涂以青色。《隋书•礼仪志五》:“三品已上通幰车则青壁。”幰( xiǎn):车上的帷幔;指车。

石室:

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

《左传·庄公十四年》“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杜预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又东南径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

”《新唐书·礼乐志三》:“建石室于寝园,以藏神主,至禘祫之岁,则祭之。

指石造的墓室。《宋书·礼志二》:“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杨炯《为薛令祭刘少监文》:“石室兮沉沉, 蓬莱山兮寂又阴。”叶适《朱文昭母杨氏挽词》:“古今归石室,笔削纪萱堂。”

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极坚固的防守设施。《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

古代藏图书档案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葛洪《抱朴子·内篇自序》:“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刘协《文心雕龙·史传》:“阅石室,启金匮,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

”司马光《神宗皇帝挽辞》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继皇坟。

”钱谦益《李自华父可守赠承德郎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制》:“为观于石室,视我赞书。

岩洞。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范蠡曰:‘臣请如命。

’”曹植《苦思行》:“郁郁西岳巅,石室青青与天连。

”《晋书·嵇康传》:“康又遇王烈,共入山……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唐·于邺《赠隐者》:“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

”苏轼《游桓山记》:“登桓山 ,入石室。

” 陈毅 《七星岩》诗:“石室叹钻天,景福秘地藏。

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刘向《真君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数往 昆崙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始兴机山东有两岩,相向如鸱尾。

石室数十所。

经过,皆闻有金石丝竹之响。

”《剪灯新话·申阳洞记》:“更前百步,豁然开朗,见一石室,榜曰:申阳之洞。

守门者数人,装束如昨夕庙中所睹。

”清·徐喈凤《会仙记》:“秋鸿以扇拂壁,忽豁大门,肃丹忱入。

洞中石室,别有天地。

”黄侃章炳麟《游仙联句》:“石室坐王母,旁揖乔松俦。

薜萝:

薜荔和女萝。

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注:“女萝,兔丝也。

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

”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

《南齐书·高逸传·宗测》:“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唐·张乔《送陆处士》诗:“若向仙岩住,还应著薜萝。

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南朝·梁·吴均《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韩偓《雪中过重湖信笔偶题》:“道方时险拟如何,谪去甘心隐薜萝。”清·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

应有:

所有,一切。白居易《奏所闻状》:“自今已后,应有进奉,并不用申报御史台,如有人勘问,便仰录名奏来者。”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将江上应有战舡,尽行拘收,不放关公渡江回去。”《水浒传》第一回:“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

应当具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进洞房,早看见摆满一分妆奁,凡是应有的,公婆都给办得齐齐整整。”

仙者:仙人。葛洪《抱朴子·辨问》:“至于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宋·朱处约《蓬莱阁记》:“(方士)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

采药:谓采集药物。

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

《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李白《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清·刘献廷《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遍走齐州地,同作天台采药人。

”清·钱金甫《赠魏惟度》:“偶停司马游梁骑,暂作嵩山采药人。

松叶:

松树的叶。唐·王绩《黄颊山》:“几看松叶秀,频值菊花开。”许浑《重游飞泉观题故梁道士宿龙池》:“松叶正秋琴韵响,菱华初晓镜光寒。”

指松叶酒。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参见“松叶酒”。

松叶酒:酒名。

用松叶酿成。

庾信《赠周处士》:“方欣松叶酒,自和《游仙》吟。

”王绩 《采药》:“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松》:“松叶酒,治十二风痹不能行……松叶六十斤,细剉,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米五斗,酿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米并饙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

得此酒力者甚众。

城市:

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韩非子·爱臣》:“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苏轼《许州西湖》:“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丁玲《松子》:“他们只好在许多人后面乞讨着,走过了一些无人的村镇,也走过了一些贫乏的城市。”

识得:懂得,知道。《水浒传》第三八回:“李逵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你埋没在这乡村镇上,虽有才学,谁人是识得你的?”

这首写景诗引用了刘阮二郎的典故描绘了匡山风景和匡山隐者的风采。

前文所说匡庐合称,其主要原因是匡山、庐山当时是两大佛教圣地,也是“江湖”一词的起源。

我在《行走于山水之间》一书的《欣赏孤独(代序)》所说:“禅宗史上那群求禅问道的僧人,或聚在匡山(湖北、湖南)石头希迁禅师的坐禅处,或涌向庐山(江西)马祖道一讲经地,或往返两地之间,形成了求禅问道的热潮。

就此产生了往来江湖之间”。

形成“南顿北渐”的参禅流派。

僧人齐已行脚此处时,北派禅宗正是盛行之时。

匡山峡谷

“红霞青壁底,石室薜萝垂。”“红霞”与上首“紫霞”具有同样的意义。在高高的青色山壁下,如彩霞桃花掩映、苍翠欲滴的薜荔和女萝簇拥处是隐者居住地。

红霞青壁底

“应有迷仙者,曾逢采药时。”“采药”是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者,这里指隐者。

“桃花饶两颊,松叶浅长髭。”写隐者风采。

“直是来城市,何人识得伊。”暗写隐者长寿,有“洞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意思就是隐者回到人世间,已是沧海桑田,没有识者。

语录网网友观点:匡山隐者壁,薜萝垂迷仙,桃花饶两颊,松叶浅长髭!

兽碑铭奢靡,蓬莱山寂阴,古今归石室,笔削纪萱堂!

题诗欲浙东,遍走齐州地,司马游梁骑,嵩山采药人!

秋鸿扇拂壁,洞中别有天,石室坐王母,旁揖乔松俦!

荒野壁兔丝,隐者高士衣,若向仙岩住,还应著薜萝!

忽来新城市,何云能识伊,洞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

丹崖悬百丈,渊源沉万寻,让紫归青壁,高名四海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e202205150358067cc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