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
其中有和以前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卖炭翁》中关于“红绡”改为“红纱”的问题,等等吧,不一一列举。
教材的改动,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情,应该以更接近真相,更接近正确为准,对不容易理解,容易犯疑、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的,应该加以注释,不当之处,及时更正,很好。
但,毕竟语文具有社会科学属性,有时候某个人的看法,不足以让教材进行改动,需要社会的酝酿,哪怕单个人的看法是正确的,也需要社会舆论的验证认可。
术业有专攻,语文专家,不一定是自然科学专家,不一定是其它艺术领域的专家,发生一些偏离真相和正确的现象,浩大的教材体系,有那么几处,也难免吧!知不当而改之,善莫大焉!
改写一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能否对教材的不当之处,适当的更改,或许,是我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小鸭子
小公鸡学游泳
鸡妈妈教育小公鸡,要努力学习,既要学习文化,又要学习技能。比如学习一门外语就很重要,学习游泳也很重要。
小公鸡一心想玩,就问妈妈:学外语有什么用呢?
鸡妈妈给小公鸡讲了一个故事:
被猫堵住的老鼠
一只小老鼠被大花猫堵在了角落,眼看性命不保,这时候,鼠妈妈大声的学了一声狗叫:汪汪汪!大花猫吓得转身就跑!
鸡妈妈问小公鸡,知道学外语有多重要了吧!
小公鸡似乎懂了,但还是想着和小鸭子玩,于是就问妈妈,我学习“鸭语”可以吗?我想和小鸭子玩!
鸡妈妈说,当然可以了,你还要努力学习小鸭子的其它优点,你看,小鸭子和你同一天出生的,人家现在都会游泳了,你也要好好向小鸭子学习,争取既学会鸭语,又学会游泳!
小公鸡高兴的跳起来了:我现在就去找小鸭子!
鸡妈妈说,“现在不行,你必须先跟妈妈学习小鸭子的发音”。
小公鸡很不高兴,但是也拗不过妈妈,只好说,“好吧”!
大公鸡
鸡妈妈大声发音:嘎,嘎,嘎!
小公鸡大声的学:呱,呱,呱!
鸡妈妈告诉小公鸡,发音纯正很重要!小公鸡点点头,但还是故意的学成“呱,呱,呱”。
小公鸡说,妈妈,我还是直接跟小鸭子学发音吧!
鸡妈妈说,不行,学习必须专心,不能一边学,一边玩,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
小公鸡很无奈,说,好吧!我们能不能先学习一会技能呢?
小公鸡太想运动运动了!
鸡妈妈说,好吧,我教你学游泳吧!
于是,鸡妈妈带小公鸡来到了小河边。
河水太凉了,刚跳进水里,小公鸡就跑上了岸,大声说,不要,不要,河水太凉了,我不要学游泳!
小公鸡不下水,鸡妈妈很着急,就想了一个办法,对小公鸡说,那,我们玩划船吧,妈妈背着你,妈妈游泳,你在妈妈背上,好不好!
小公鸡高兴的说,好啊,好啊!
于是小公鸡跳到了鸡妈妈背上,它们游到了小河中间的一张大荷叶旁。
鸡妈妈说,我累了,你跳在荷叶上,让妈妈歇一会!
小公鸡刚上了荷叶,鸡妈妈就躲进了不远的水草丛中。
小公鸡看不到妈妈了,很害怕,就大声地喊妈妈。
鸡妈妈在草丛中说,小鸭子就在不远处,你如果想上岸,可以让它来帮助你!
于是,小公鸡就习惯的按平时的发音,大声喊到:呱,呱,呱!
一只大青蛙似乎听见了同伴的呼唤,于是突然跳上了荷叶。荷叶一下子沉在了水面下!
荷叶上的青蛙
小公鸡紧张的一边扑腾一边喊小鸭子“呱、呱、呱”!
这时候,草丛里的鸡妈妈大声提醒小公鸡,注意发音!
小公鸡突然想起来妈妈教的正确发音,大声喊道:”“嘎,嘎,嘎”!
小鸭子飞快的游了过来,驮起了水中的小公鸡。
小公鸡跟小鸭子说,我要向你学习,我也要学习游泳!
小鸭子认真地教,小公鸡认真的学,很快,小公鸡也学会了游泳!
它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游泳的鸡(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教学观点
课文《小马过河》里老马对小马说的一段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子,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下就会明白了!
河拦住了小马,小马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试试水的深浅吗?不是,它是想过河呀!
我们有一个成语;兼听则明。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解释这个成语:我们有什么事情拿不准,就要多听听不同方面的声音,听听大家的辩论,你就会很快乐!
我们“兼听”的目的是"快乐”吗?
课文的这段话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孩子,一件事情,能干成不能干成,光听别人说,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是不行的!妈妈教给你的成语“深厉浅揭”,你忘记了?河水浅,你就蹚过去,河水深,你就游过去!河水是深是浅,是摆在你面前的现实情况,而过河,是你要解决现实问题,你要学会结合现有条件,分析现实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呀!
我们用教科书课文《小马过河》的观点,分析《小马过河》的问题:我们不光听别人说,自己去考察一下小马能不能过河,当你发现,无论河水深浅,小马都能过河,因为小马会游泳啊!你会不会感到很惊讶!
正在游泳的马
鸡也好,马也好,会不会游泳的,扔河里就知道了!它们会不会游泳,到底重要不重要,我认为,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预期很重要!小鸡会不会游泳,小马会不会游泳,孩子不会持续关注这个问题,但孩子会长大,他们长大了会不会潜意识地认为鸡和马就不会游泳?
有误导倾向的要注解,拿不准的可以不讲,但从老师口里讲出来的,争取做到正确,不误导,尤其是对小孩子!
这是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方面我看到的一些疑问,还有类似的医学方面的疑问,因为我不是生物学家,也不是医生,所以,也不能保证我的认识正确,只是说出来而已!在有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里,有《望天》一课,孩子流鼻血,“望天”合适吗?不怕鼻血吸入肺里发生危险吗?这种做法会不会让孩子潜移默化的认为是正确的呢?正确处理流鼻血的方法,课文有没有,或者,老师有没有注解一下呢?在课文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里有这么一句话: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这句话是不是应该加上注解呢?因为肝脏是没有痛觉神经的,肝疼,是一种错觉,是病变影响到了身体其它部位引起的疼痛,所以,严重的肝病,一经发现,很多情况是病情很严重了!“美得你肝疼”,是一种俏皮说法,是多数人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
以前,人们认为思考是心的职能,实际上,心是不能思考的,“心想”只是习惯用法,这个常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但是,“肝不会疼”,这个现象,我认为多数人是不知道的。
跨门类的教学,一定拿准了,避免发生副作用,比如,书法教学,一定注意不要在语文学科中发生副作用,例如,“成、右、火”字笔顺问题,以及一些字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问题,在书法和语文的交界地带是有分歧的,如果拿不准,干脆绕过去不教,但不要教出副作用。
现在,在教育方面,对书写比较重视,有些时候,社会对书写问题有关切,教育部门有必要回应一下,比如,去年有讨论热地“四”字的第二笔的笔画名称是什么,我写过一篇回应文章。但是,并没看到,或许是我没看到教育部门对这个问题有正面回应,说第二笔是什么笔画。
书写,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但应限于正确,准确,规范,对于审美,着眼于大致美观即可,不必细究书法的审美问题。
如果有条件,课时富裕,或者说能“挤”出来课时,可以像作文一样,每周连续两节书法课,书法课内,由书法老师细讲书法的审美问题。
与其让语文老师讲出有争议的书法审美问题,不如绕过去争议而不讲,比如部编版的小学语文生字范字,是印刷体的楷体字,用它也没什么问题,但不要再仔细的分析指导了,本来就高度“格式化”了,格式化的程度已经超出了“馆阁体”,把“语文的写字”过细的进行规定,会不会让“写字”和书法产生距离?也就是语文的写字教学在书法教学上产生了副作用?举个例子,语文教学教师用书,对写字进行了指导性说明,我认为太细,有些老师稍加补充,就制作成了书法视频教学的文字底稿,而有些观点,对不对且不说,起码是有争议的吧,或者,保留书法的争议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留书法的艺术性,大家都公认的一个字形,都必须写成一个样子,那还叫书法吗?语文书写,对美观的要求,止步于端正即可,不在美观上进行过多探讨。
如果探讨,是统一审美观好呢,还是放任审美差异好呢?统一审美观,是限制艺术性,放任审美观的差异,那过细的探讨和规范有何意义?例如,我正在书写的专栏《铅笔书法写生字——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有一个“字”字,
专栏中使用的字形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明,横要和宝盖头同宽。
首先,横写长写短,在语文上,都应该判定为正确,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吧?有必要详细到如此地步吗?印刷体给出的字形还不够整齐划一吗?我们试着写一下,先不写横,然后再把横写得比宝盖头宽一点和 与宝盖头同宽,比较一下,同宽真的好看吗?
第一个界格扫描后把“字”添加长短两个横,由于不是一次扫描,所以有色差
或许,你认为是我的字形写同宽不好看,换一个人写,同宽就好看。我们把印刷体的“字”字放进界格中,发现,横和宝盖也不是同宽的,是比横略长的!
印刷的楷体字“字”
教师用书,以前叫教学参考书,虽然名字有一点差别,但参考的作用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吧?!写书法专栏,不能脱离语文教学,否则,就会让书法在语文上发生副作用,例子很多,除了笔顺以外,还有比如结构划分问题,笔画变形问题,笔画数量问题,等等吧,一定要紧跟语文。
但,毕竟是专栏,要有自己的东西,有书法的东西,语文的写字指导,虽然是重要的参考,但毕竟是参考,不能懒省事,拿过来,照本宣科的讲解一遍就是,您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