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泉州市中山南路改造,下面小编就以6962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泉州中山街改造,预计阅读需要18分钟!
Participants: Lin Shengli, Yang Qingjiang, Zheng Huanzhang, Chen Binjie, Luo Long, Pan Yufei, Zhang Shanshan
宝厝巷因明代一位姓鲍的官员先生的居所而得名,其巷子坐东朝西,东临老中餐市场,西临中山路为入口;巷子横穿沟渠而建,住着几户人家;泉州这座文化古城,为整顿泉州府文庙周边环境,21世纪初中菜市场迁至新门街,宝厝巷已不存在。
我们一行沿文庙广场西侧没几步便到了蓝桥巷中段。
其巷西口在中山中路110—112之间。
巷道沿府文庙西墙南下,蜿蜒通达镇南桥。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六《列女烈士录》记载:明兰明娘所生子女皆为黄香之妻所生。
黄卒,明娘闻讣即悲恸自经死。
时有司设主入贞烈祠祀之。
其家住南门桥,因名为蓝桥。
”其巷遂名“蓝桥巷”。
又因小巷在文庙西侧,故又称西序,附近的老年人还有这样称呼的习惯。
巷子北端原是一座小庙,坐北朝南,供奉着宋代杨家大将杨六郎,信徒被称为赵公。
这座寺庙在建国后的50多年里一直作为街头活动的场所,随着旧城改造的进展,现在已经变成了民居。
2016年春晚前,文庙被中央电视台包围拍摄泉州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兰桥巷的几栋房屋和市水电局宿舍的两栋石楼被拆除,巷子里的一大段空地成了街道中间的绿化带,有树有草有花,成了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有趣的是:在短短的蓝桥巷里,有一些叫米饭巷和剑象巷,靠近潘公地区。我现在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但现在巷子里居然有三个不同地名的门牌号,一个是"盘公内",文庙靠近大西街的西侧门牌号上挂着"盘公内3号";另一个是"蓝桥巷",有10多个门牌号;第三个是"大西街",可能是因为楼门在大西街,但它的侧门在蓝桥巷,而这一边的门牌号上装着"大西街",很不规整。
在蓝桥巷北段,楼与楼之间还有小巷可以通往中山路,小巷北端就是大西街。
大西街在清朝以前因有大沟穿过而得名大全涧,后来因巷子里有几家做锡器的店铺而改名大西巷,20世纪末因城市改造改名大西街。
旧时大溪街北有清云宫五坊,由明景泰丙子七年(1456年)举人黄公和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举人黄宽建立,万历年间存续,后被灭;南有清云宫五坊,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举人李申建立,万历尚存,以后也不会再有。
大西街北侧中段原为清末永春人顾振声的住所,光绪八年(1882年)人,非官。
他的儿子顾仲照(1891-1984)是泉州第一个加入CCP的革命家。
1916年,西医何大年、苏德安创办永辉妇儿医院,1918年收购古斋开医院,以妇产科为主,设住院部。
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后来扩大人民医院科室,大西街北侧占了很大一部分,医院也扩大到承天巷。
21世纪后,人民医院迁址,在打锡街的旧址改建为店面和住宅。
接着,踏勘人员顺着打锡街北侧新形成的后巷向东走到扶卿巷。
这条小巷俗称篮子巷(因为旧时巷子里有几棵番石榴树)。
那文巷是从大溪街到泉州元庙关(俗称天宫关)的一条捷径。
因此,相传,过去在义文巷有一位孤寡老人,他终日坐在巷子里,路过的行人需要支付一分钱的过路费,因为巷子的名字。
另外,此巷路中旧时有株芒果树很显眼。
所以也有人称一文巷为“ 仔巷”。
(作者注:泉州人称番石榴为篮子男孩,称芒果为男孩,伊文巷已不复存在。
)
关于福清巷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巷子里曾有一座大宅邸,在"福清地"的大门上有一块牌匾,作为巷子的名字;另一种说法是,晚清大臣黄宗翰在朝中为官,忠贞不二,曾经长期跪在上朝扮演皇帝,皇帝忍无可忍,就亲自抬起了座位。因为巷子里有黄宗翰的故居,所以"福清"作为巷子的名字,以示宠爱。
福清巷15号、17号为黄宗翰出生地故居,现有建筑为三开间、两栋古宅。
十多年前,泉州九三学社古城遗址踏勘小组曾经访问此宅。
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泉源县审判院石碑立于石城黄楼外城墙旁。
黄宗翰(1803-1864),泉州人,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任仆从、巡抚、巡抚等要职,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时,曾带领官民坚持抵抗外来侵略者,后因慈禧宫廷政变,黄宗翰因迎合再远、行为不端被罢免,在回乡途中悲痛而死。
福清巷东侧是清代泉州地检院旧址,此处原为清代兴泉永道衙门。
清初,道教政府迁至厦门,乾隆四年(1739年)改为泉州地试院。
民国后改为晋江县初级中学(俗称晋中),对面是晋中操场(体育场)。
操场以南的魁星楼(尊境亭)因损毁于60年前被拆除,部分木结构被移至百源禅池八角亭。
晋中上世纪50年代后更名为泉州五中、泉州高级中学,后迁至博福城,老校址也先后成为晋江区公安机关、泉州市民革、政府泉州市(小城)人民办事处、历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
大西街以东一带因是试验所,俗称考生口,而大西街以北的南郡巷至桂坛巷一带过去靠道台衙门,故过去也俗称道口街。
在大西街东侧,折旧南侧有一条小巷,取名海青阁,因相传吕洞宾在遗址上的亭子上悬挂海青(道袍),后被改造成地名,现在大西街周边的小区仍取名海青。
应该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考棚口、道口街、海清阁这些老地名都不太了解。
去大西街北侧的南郡巷,金光小学附近,承天寺斜对面,以前有伏错池,池边有个亭子,所以也叫伏池亭,街子市的南豪遗址后来沉淀下来,先建厂,也是民居。
行了几步,左拐进入承天巷。
北面不远处是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基督教安息日堂福音堂,门牌号是承天巷95号。
再往西走几步,门牌号71号,就是近代泉州文化名人陈家集的故居。
陈家楫(1901—1955年),字如川,号作舟。
他曾在上海大学美术科进修深造,毕业后立志办学。
经过多方筹措资金,1924年,西亭美术学院师范学校在晋邑全侯街道大地巷成立,并担任校长。
后来又任过几所中小学教师。
家楫擅长书法、金石篆刻。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晋江县抗日支援协会,主编《晋江抗日画刊》,积极宣传抗日。
他还曾经任过晋江民众教育馆馆长、晋江图书馆馆长。
1953年后任锦江区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忙于古城文物保护工作。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他发现了明代何朝宗瓷雕《观音渡海》,被文化管理部门收藏。
承天巷87号的主人姓陈,他的房子是他的祖先在他担任高级武官时建造的。由于家庭道路的中间,后代出售了部分财产。承天巷85号最初是陈的房子,后来成为一所地区艺术学校。班级的位置现在是状元书院和南洋学校的所在地。
承天巷81号,是已故泉州画家、五中美术教师蔡展龙居处。
承天巷75号位于沟底下右侧,其房屋原为古建,房屋两侧有五个开间和五个瀑布,朝南,现有三个瀑布,破败不堪。
我们一行进门参观,有两三位业主热情陪同,他们介绍说,因为房子的墙壁是青灰色的砖砌成的,所以屋主姓徐,所以房子就叫“青砖徐”。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这座宅邸据说是「大闸蟹窝」,因为活的大闸蟹颜色是青色的,而煮熟的大闸蟹则变成红色,所以这座宅邸的墙壁不用砖块,而是青灰色的砖块。
当我们参观结束走出徐家时,一位业主追上来,赠送了三本由徐氏家族编印的《周记登宪徐氏传》,书中内容介绍了其家族的繁衍和流传。
承天巷67号,为一家幼儿园,旧乃一王姓小宗祠,房屋甚大。
说猪是猪,泉州方言白话称猪圈(养猪的猪圈)为猪王朝。
此宅后成为学校,如和平小学、后为市二幼,现为实验幼儿园。
承天巷39号原为林氏小宗祠,有人称其为宋九牧林氏宗祠,地处南北,1957年改为泉州府干校(简称干校),文革后改为由房管部门管理的公房和私房,现在几乎无人居住,破败不堪。
干派左边有一条无名小巷,很窄,巷子最深处是陈家,是近代比较有名的高级戏班金秀春、新秀春的所在地,戏班老板是南安九都人陈金丹,人称大胖蛋,文革前后,泉州著名雕塑艺术家景元石租住在房子的二楼。
城天巷靠近中山路的区域为重阳门(又名礼正门,俗称南鼓楼)。
巷道西口南侧,1965年5月1日新开了一家餐馆,取名“国营四季面馆”,经营面食、饼干、面条、包子、油条等,更具特色,生意也不错。
1966年,文革期间,由于该店的招牌字是由当时被定为古惑仔的高家戏《三连冠》的编导王冬青所写,被一伙红卫兵强行打掉,并将店名改为五一面馆". ", 后改成清真饭店,如今这家店又变成了另一家店。
走出承天巷,我们沿着中山路南下达小泉涧巷。
小泉涧巷旧时有小水沟,故名。
巷口有唐代的同怀坊,巷子北面有明代的"邦伯坊"。
还有少司马坊宗师,在邦伯坊的南面,有明军的仆人张月丽,在邦伯坊和少司马坊宗师中还有一个杜建坊,中间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为周良胤设立。
锡兰王子后裔“世氏大宗祠”,在其坊附近。
还有一座汇源状元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孝泉建祥至大西街一带,以上四座石屋及祠堂现已绝迹。
然而,在胡同左侧原新华书店门前,有一座“泉州书店”的文物保护纪念碑。
20世纪50年代初,该店成为《泉州日报》的地址,后来成为新华书店,现在是一家眼镜店。
五六十年前,人民医院扩建,小泉建巷东段的一部分被征用为无尾巷。
十几年前,巷子里还保留着几栋姓徐、倪、陈、付的古民居和西式建筑,如今巷子南侧的古民居大多或被征用或重建,有的变成了"中权"公司"宿舍。
位于胡同北侧的3号是一栋三层的西式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墙上有"傅氏侨居"的牌子,但大门紧闭,无法进入。据了解,这栋建筑是印尼华侨叶一根1948年为侄子傅子纯(菲律宾华侨)修建的。在小泉建巷和大溪巷的街道上,曾经有"大中成房",是明朝帝王史邱阳浩建立的,但将无法存续。
我们返出小泉涧巷转北越过中山路到了花巷。
据清江先生介绍,中山路附近的花巷是南鼓楼城墙,胡同北侧的原正谷医院门诊部有“圣泉井”,所以从花乡到庄府胡同的街道曾被称为“圣泉街”。
花巷又称梦粿巷、蒙古巷。
元时,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大港,十分繁华。
驻扎在重阳门的官兵大多是蒙古族和色目人,因此这条胡同曾被称为“蒙古胡同”。
自近代以来,巷子的前段集中了许多制作和销售手工花卉制品的商店,因此这条巷子的后面被称为“花巷”。
花巷口旧时有“尚书坊”,为明代户部尚书蔡克廉立。
在上书坊的南面,有惠奎川路坊,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支会的首领李赞、尤烈,以及余天、杨立等传承下来,这两个广场已经被毁多年。
我们沿巷西行,花巷30号一座三层砖楼,南向。
民国时期,信奉天主教的陈光春在此创办启明女校,50年代后为泉州邮电局、物资公司、泉州商会、农业局的现成民居。
紧接着,我们步行至好沟十字路,西侧有真济宫,宫殿原址在匡沟亭上,亭由宋代地方官真德秀所建,名为真济阁,亭早被毁,沟成暗沟,宫殿和寺庙也向北移动了几米,供奉赵天君和真武熙的女弟子尹仙姑。
在花乡的尽头,南侧有101号房子,左边挨着菜园头;北侧76号,房子右边是敬亭巷1号。花乡西端对面是徐厝城,其地名是由清朝早期福建和江西的将军士兵徐胜的豪宅形成的。
许厝埕6号为旧市委宿舍区。
许厝埕11号为鲤城区政府大院的侧门。
我们一行经过许锁城13号,这是一家方志文学书店,原来是市工艺美术公司的,书店的女老板郑伟年热情地端茶倒水,喝完茶,我们谢了郑老板,马上离开店门去了隔壁工艺美术公司的旧址,里面有很多房子,大部分是当时的各种手工作坊,但现在大多破败荒凉。
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在50年代末至80年代有着最辉煌的历史,许多著名的工匠都在这里工作过,泉州的各种精美工艺产品多在这里,享誉海内外。
其中,著名画家李硕清与工匠大师詹子泽合作的重生漆器、卢思礼雕塑、李耀宝刻纸、陈立德漆画、陈德良造花、蒋超轩木偶剖面图,以及潘宗山、林金海的竹编、卢金钗、张丽华彩带、张桂林泥塑彩塑等。
改革开放后,政府允许私人可以开店、办厂。
工艺品公司的年轻人各奔东西,于是工艺品公司失去了曾经的宏大场面,无形中解散了。
目前,金仓刺绣的传承人只有一位70多岁的陈美英,他仍然坚持在厂里简陋的老作坊里教徒弟,而手工艺大师卢思礼则偶然在厂里雕刻作品。
徐厝城46号和47号门前,泉州著名剧作家王东庆和他的兄弟王宏图居住的老建筑在小巷的路上。房子前面有一条路,西边有一条小路。房子前面是徐厝城街。两边的道路可以通往古荣巷和三朝巷。2018年5月后,由于城市改造,王家和其他两栋周边建筑被征用和搬迁。这块土地现在已经成为街道中间的绿化带,王东庆故居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19号许厝城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天主教堂,所在之地原名刘府城,是五代晋江王刘聪及其孙子刘志书的府邸所在地。
明末清初,刘府一家不肯向清朝投降,吞金而死,7口棺材一直留到1947年才入土。
民国时期,泉州的天主教徒购入六府,改建为四层楼房,外形与天主教堂一模一样。
住宅的范围非常大,一部分是现在历城区的政府办公室,另一部分是工艺公司的车间。
从天主教堂往左拐,就是古树下,俗称暗巷,旧时很偏僻,巷子里的几处房屋牌子上写着徐厝城,56号是泉州市第一建筑公司,对面是工艺雕刻厂和正利印刷厂。
出了黑暗巷往南走,就是金鱼巷西段,考察团首先去了泉州近代著名建筑师魏造的故居,门牌号是金鱼巷144号。
傅维藻(1884-1939)主持修复了泉州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甘露环坛、功德殿、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泉州府文庙大成殿、魁星楼、盘公门楼、培元中学图书馆楼。傅家西段原名关道城,云雾缭绕其地势与关道相似,或此处有一块形似关道的巨石,故名。无奈的是,傅家大门紧闭,敲门声无人应答,只好折返东面。
金鱼巷内有一大片房屋是吴桂生的宅第。
吴桂生(1868-1945),名曾,自称杨贺居士,又名古凤洲、南安凤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三十年中进士。
曾任清源书院山长,内阁中书等职。
他在北京当官时,目睹了当时政府的腐败,辞职,后来在家乡从事教育或社会公益工作。
著作有《泉俗激刺篇》、《蕃薯杂咏》等。
丁错城,金鱼巷中段北侧,是清初著名诗人丁为的府邸旧址,丁为,字如,号延穗,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后任知府、太守、巡抚,重义布施,专治急事,诗集数册,现金鱼巷68号园林楼为其"汇苑"旧址,进其大门时,右侧有一扇圆门,上有"汇苑"字样。这栋房子的主人后来被改造成了树嘟嘟人蒋一林。
蒋益林(1890-1960),印尼华侨,早年参加反清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泉州华侨MCN主席。
金鱼巷66号古大厝,现主人姓吴,市乐器厂退休人员。
金鱼巷60号古大厝,三开间二落,主人姓周。
黄郫贤家金鱼巷56号,是他的祖先吕宋华侨黄永眠外地人南岸码头早年修建的,屋后的地方取名太傅。
金鱼巷42号,原名红潮、协日亭,后迁至土门街道民权路左侧,如今大门紧闭,似乎无人居住。
金鱼巷32号,山片乡(今南安市眉山乡关山村)人,泗水华侨李公藏故居,李曾出资修建傅文庙大成殿和盘公牌坊,其子李春熙将明代何朝宗瓷器雕塑渡海观音献给国家。
金鱼巷东段北侧曾有谢雅,宋代福建转运使谢仲景在这里建了一座豪宅,他的房子被废弃了很长时间,他的后代在他的土地上建了一个神龛,因为钟贵被赐予了一个紫金鱼袋,他的门匾上写着“金鱼世界第一号”,它的牌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幸存了下来。
金鱼巷靠近中山路的北侧,是一座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电影院。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
但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电视、光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影院失去了昔日的市场,人民影院有时不得不出租作为场地或舞池。
现在改建为鲤城区老年体育中心。
出了金鱼巷,沿着中山路向北走,西侧有冀东巷,巷子里的主要住户姓陈,他的祖先陈玉厚在清朝初年担任冀东太守在这里建了一座豪宅,所以巷子的名字就叫冀东。
现只有2.三户陈姓后裔在此,一些业产已出卖他人了。
由济东巷再往北不远处,便到庄府巷。
庄府巷因宋代永春人而得名,青年教师庄夏(1155-1223)在这里建造了他的豪宅。
巷中原有的庄氏祠堂现成泉州酒店。
林胜利 整理
语录网网友观点:鲍厝巷——蓝桥巷——打锡街——扶卿巷——南俊巷——承天巷——小泉涧巷——花巷——许厝埕——金鱼巷,打锡巷,因需要统改称横街直路,打锡巷改称打锡街,每乗公交车播放打锡街时,彷佛听喊:打戚衰!
倒霉了,不信,就乗坐该段公交车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