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水存,贪心水尽——九龙公道杯
传说康熙帝曾有件令其爱不释手的酒器,他的这件宝物就是一尊九龙(公道)杯,又唤为九龙玉杯。
这件九龙玉杯可是康熙的心爱之物,康熙去世后,这件稀世珍品便随康熙葬于遵化东陵的景陵,最终被一抔黄土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据“道上”流传,1945年景陵被盗后还真发现了这件九龙玉杯,盗贼田某在盗陵前就扬言只要九龙玉杯,最后果不其然到了他的手里,后来经过新中国人民政府地方干部的耐心劝说、动员工作,田某才肯将这尊玉杯上交国家,但此杯的命运说来也是坎坷,不知怎的就不见了踪影,现在究竟流落何方,谁也不得而知。
景德镇烧制的九龙杯
公道杯是什么?
公道杯,是我国古代大汉民族用来饮酒的瓷制品。杯子的正中央立着一老头(造型)或龙头,杯体内藏有一根空心的瓷管,瓷管下有一个通杯底的小孔;瓷管的上口相当于老人(造型)胸前的黑痣高度(或是龙颔)。
公道杯原理图
老人(龙)头体下与杯底的连接处留有一个小孔,当我们向杯子中注水时,如果水位低于瓷管的上口端,水据不会漏出来;当杯中的水位超过了瓷管的上口端时,水就会通过杯底预留的漏水孔将杯中的水漏光。
这种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漏水的杯子,汉族民间称为“公道杯”,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也不是很稀奇了,这种杯子其实就是根据我们现代物理学上所说的虹吸原理制成的。
用公道杯盛酒是最为公道的,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以过满,否则,杯中之酒就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公道杯历史故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军队打败了陈友谅,后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有一天,朱元璋特地宴请了他的开国功臣们。
就在席间,朱元璋拿出了一只形状奇特的瓷质酒杯,高举胸前对大家说:“卿等与朕南征北战,纵横沙场。
功绩大小,尔等自知。
朕今日亲自斟酒赐饮,尔等可视自己功劳多寡定斟酒长短。
”说完这段华丽的开场白后,就令徐达将军作为第一个上前领赏。
徐达这人也是个性情的人,一来好贪杯,二来自恃功高,竟让朱元璋把杯中酒斟得满溢,他哪曾想,他刚一端起酒杯,发现这酒竟然都已经泄漏光了。
而当其他人去喝这九龙杯中的酒,只要不斟满酒的皆可享受这杯御赐琼浆。
顿时,台下百官便在下面议论纷纷,众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朱元璋笑说:“此乃景德镇御器厂奉朕之命所造的九龙公道杯。
圣人曰:谦受益,满招损。
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道,以为如何?”
朱元璋手上的这尊九龙杯出于景德镇的工匠们,当时的浮梁县令为讨好朱元璋,便要求“御窑厂”的工匠在半年内制成这种已经失传的“九龙杯”,以用来进贡。为制出这尊精品,县太爷可是“身先士卒”亲自到场监督,做的好就赏,做的不好就罚。
于是,仅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汇集了天下名匠的御窑厂里,工匠们日夜研制,废寝忘食,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在白腻瓷面上,有八条姿态各异的五爪龙,连同杯中央一条雕刻的龙,共有九条五爪龙,寓意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
看到这尊精美至极的“九龙杯”后,县太爷心花怒放,便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到了京城,进贡给了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果然,这件凝聚了顶尖技术的艺术珍品已经呈现,便获得了朱元璋的喜爱。这名浮梁县令也因此得以加官进爵,一路高升。
公道杯的起源疑云
我们在惊叹这巧夺天工的公道杯的同时,我们也产生了不少的好奇,您可能会问,这种神奇的酒杯,究竟是创制与何时呢?如此科学的酒器,我国古人又是如何设计制作的呢?很可惜,关于这种酒器的存世史料是少之又少,也无法具体考证,以至于学术界至今仍没能有定论。
但据景德镇“特种工艺——公道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春辉介绍,在“公道杯”的种种科学研究中,有不少专家认为,这种酒器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我国的战国时期,起初的公道杯是用青铜材料制作而成的,这种酒器应该是当时的大臣用来劝诫君王饮酒适度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公道杯应该是出现在唐中期的“神通盏”,是用黄金制作而成的,与第一种说法中的“公道杯”的特点是相同的,应是说是现在所说“公道杯”的其中一种。此外,还有宋代起源说等。说法种种,没有统一的定论,这反而给“公道杯”蒙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纱。
虽然“公道杯”具体的起源时间无从考证,但在传说中,正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席话,让景德镇瓷制“九龙公道杯”一举成名,并开始盛行起来。
公道杯对当代的启示
公道杯所表达的意思是说做人不能做得太过,要懂得分寸,不可贪得无厌,否则的话很可能一无所有。
古人云,茶满欺人,品茶之际茶水过盈,宾客无法端起品尝又或者勉强端起却汤水洒落,岂不尴尬。
又有,酒满心诚,却又酒量有限,斟酒之人,无论出于自身原因或者外在原因,用了这公道杯,大家都是一杯同量酒水,做到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