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对学数学很反感,怎么办?
①
孩子反感数学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觉得没有用;第二,觉得没趣味;第三,学不懂。
所以,首先,我们得让孩子知道数学的作用,老师和家长都要带着孩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尝试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学生爱好和关注领域的数学问题,这样让他知道数学的作用。
第二,让孩子知道数学的趣味。可以通过讲数学史上一些趣味故事来增加数学趣味;可以带领孩子玩数学游戏来增加数学趣味;可以通过画数学模型来增加数学趣味。
第三,让孩子学得懂数学。这是关键,不管他觉得数学多么重要,只要是他感觉学不会,他无法产生兴趣,要在数学学习中循序渐进,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学习的点滴进步,让他体会到成就感,为了维持成就感,他自然就会努力学习数学。
所以,让孩子从反感数学到喜欢数学,你要摸清孩子的真实想法,针对性地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耐心。
②
数学兴趣怎样培养呢?说到兴趣就是有乐趣、好玩,所以需从小培养数学兴趣,怎么做呢,比如三岁左右数数开始,只是数数,我们就可以爬楼梯时的一起唱数,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接龙方式,或者抑扬顿挫形式,再或者数到任意数我们忘了让他补充…
乘法倍数关系时,(2的倍数)七岁左右孩子,几个一起做游戏围圈,数到2的倍数的就拍手或者蹲下,通过游戏方式让他们从身体上更有觉知的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好多用身体游戏去学习,不只是把知识记在脑子里更要记在身体里,这样掌握才牢固。
③
1:首先家长知道学数学有什么好吗?
2:数学会在那些领域运用?
比如科学,天文学,哲学等!
3:数学背后是什么?
数学背后是宇宙万物的秘密,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机械设计与运用,我们看得见的一切都可以在数学找到答案!
4:数学老师的鼓励,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契机,并孕育鼓励这个种子!
5:如果是理想思维的孩子一般喜欢数学。
6:感情思维的孩子,会为了老师,家长,课堂氛围去学数学。
7:运用孩子的兴趣用数学表达等!
④
这要从两方面来谈:
按照现行的中高考制度,数学属于必考科目,不学好不行。至于该怎么学,很多人已经回答了,重复没意思。
按照今后走进社会来看,毕竟只有一门科目是今后要走的路。就把你爱好的一门学到极致(可能是你的天赋所在),所需的相关基础,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没有必考科目,由考生自报三四门参加高考,你只与自己同类的人才公平竞争,就不会有这种困惑了。
或许你会成为一流的医生或考古专家,需要那么多的数学吗?
该死的中高考指挥棒,这哪里是减负?简直就是在整人!
⑤
1、从小培养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比如从幼儿开始,给些零花钱,让孩子自己知道可以支配的数字,并且学会经营零花钱;
2、培养孩子对于数字的敏感性,比如幼儿时期,可以多问问加减乘除,无论答对与否,都给予适当的奖励;
3、幼儿时期多玩玩走迷宫,找不同的游戏,开发大脑的益智环节,培养孩子的兴趣;
4、持之以恒。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多激励数学的学习兴趣,阶段性取得成绩,让孩子自己感受到收获来自于自我的努力付出;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不懈。
⑥
任何教育的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⑦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玩游戏吗?因为游戏里面能给人及时的反馈,升级了、捡到装备了、胜利了等等,这些小小的反馈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而且这些反馈都是非常及时的,几分钟,或者几十秒就能有结果,所以人在玩游戏的时候会处于持续兴奋的状态,导致一玩就很难停下来。
那游戏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其实学习也是一种获得反馈的过程。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那就是花很久的时间解出一道题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有的人享受这个满足感,所以就会爱上学习。但是还有的人在解题过程中被磨去了耐心,长时间没得到正向的反馈导致心情烦躁,所以逐渐变得不爱学习了。
所以孩子讨厌数学,不妨从让孩子从简单的开始学习,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找回自信。让孩子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能获得及时的正向反馈,只有建立了对数学的自信,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对它感到反感。
⑧
面对枯燥的数学题,许多孩子确实十分排斥,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得告诉孩子: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数学。
你要是也像学校的老师只讲数学是这个东西,而不告诉他为什么是这个东西,他当然不感兴趣了。
回想以前上学,从小学到大学,老师讲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往往这样我们就没有兴趣了。
告诉你的孩子,数学不是什么学问,是工具,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人们都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才发明发现了各种理论。
没有脱离现实的理论。
你在让他学习某个理论的时候,告诉他这个理论背后是什么问题。
这样他才会更明白。
你让他学完了去再解决一些问题,这样他就会有兴趣。
其次、当对孩子有很大的希望对他学习的情况非常关注,老师父母都相信他一定能学好数学他就会有足够的动力,这时父母一定要和他数学老师还有班主任沟通,去学校找老师是个很好的方法,让他看见也好,知道爸爸妈妈希望他学好,然后让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多回答些简单的题,然后也适度的表扬,逐渐养成学习数学的习惯,感到数学也不很难嘛,
再次,提升孩子的视知觉功能。
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抽出这些; 数与形;,孩子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
诸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孩子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视知觉能力不足的儿童,将很难体察出孕育于实际物体中的;数与形;。因此若孩子的视知觉能力不足,家长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孩子的视知觉功能。基本策略是以运动为基础,多做视觉上的活动。
最后一点、提升孩子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是一种;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
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
譬如数字里就有;自然数,分数,小数,有理数,无理数;之别,孩子必须清楚明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数学里还有许多符号,例如:;+,-,β,∑,×,;等。
如果儿童不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则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无疑于跟读;天书;一样。
孩子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所以家长经常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孩子,数学成绩却未必好,原因即在此。
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孩子,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 的理解力,家长或教师应查出儿童对哪些;数与符号;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补救。
⑨
让幼儿爱上学习数学,首先要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和孩子做游戏互动
游戏室孩子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赛,或者比赛捡东西的游戏等。通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耐力和竞争意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好处。
▋教孩子做比较
数学启蒙除了数数,还涉及到图形几何、时间空间、逻辑推理、比较分类等。家长们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较、形状配对知识。例如吃饭时让孩子比一比谁的碗更大,装的东西多,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怎么才能装满它。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想到教孩子数数,其实数数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不单纯让孩子背数字,而是让孩子理解数字。在教孩子数数前,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轻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后才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1234,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⑩
一.人人都能学好数学 数学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的、深奥的、抽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不等于说就是难学的.有位数学名人说过:“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但不完全在于解题的多少,还在于解题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题后的深思穷究.”也就是说,解数学题不是要把自己当成解题的机器、解题的奴隶,而应该努力成为解题的主人,是要从解题中吸取解题的方法、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数学题要考查考生的能力”.那么解题前后该如何“分析探索”与“深思穷究”呢?实际上,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喜欢语文?要想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审题、创意,要有写作提纲,这种创意须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是自己亲身经历、所感所想的,靠杜撰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那么解决一道数学题,也必须审题,要弄清题目的已知是什么?待求的是什么?这叫“有的放矢”.“的”就是要打开“已知”与“待求”之间的通道,就是“创意”,就是要利用自己现有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沟通这种联系,或将问题化整为零、或将问题化为比较熟悉的问题.这种“创意”是一种长期数学思维的积淀,是自己解题经验的总结,是解题之后的感悟.因此,解题之后的总结是最不容忽视的.记得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说出它的中心思想,目的何在?我们做完一道数学题,也要想着总结它的中心思想: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解题中用到哪些解题方法或思想,以此与命题人“沟通”,才能达到“领悟”的境界.当然,解题后的总结,还应该考虑:问题是否可以有其它解法;是否可以进行推广用来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只有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真得会“触类旁通”.总之,做任何学问都不能贪大求全,而应精益求精.
二.注意改进学习习惯
1.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三种不良习惯 忽略理解,死记硬背: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万事大吉,而忽略了知识导出过程的理解,既造成提取应用知识的困难,更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对知识推导过程中孕含的思想方法的吸取.如三角公式“常记常忘,屡记不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进而也谈不上用三角变换解题的自觉性了. 注重结论,轻视过程:数学命题的特点是条件和结论之间紧密相联的因果关系,不注意条件的掌握,常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正确的结果、错误的过程.如学习中看不出何时需讨论、如何讨论.原因之一在于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模糊(如指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的性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最值定理等知识) 忽略及时复习和强化理“温故而知新”这一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但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应用者不多.由于在老师的精心诱导教诲下,每节课的内容好像都“懂”,因此也就舍不得花八至十分钟的“宝贵”时间回顾当天的旧知.殊不知课上的“懂”是师生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要想自己“会”,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切记从“懂”到“会”必须有一个自身“领悟”的过程,这是谁也无法取缔的过程.
2.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四种不良心态 缺乏对已学习过的典型题目及典型方法的积累:部分同学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迫于压力为完成任务而被动做题,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增强“题性”、“题感”,逐步形成“模块”,不断吸取其中的智育营养,方可感悟出隐藏于模式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只有靠“积累—消化—吸收”才能“升华”. 在解决新问题时,缺乏探索精神:“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华罗庚语).我们面对的社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无处不在,信息时代尤为如此.学习数学,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怕困难、过份依赖老师,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不积极钻研的习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思后讲,先做后评”的方法,正是为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希望同学们增强自信、勇于猜想、主动配合教师,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习者的思维活动的交流过程. 忽视解题过程的规范化,只追求答案:数学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化归与转化的过程,当然离不开规范严谨的推理与判断.解题中跳跃太大、乱写字母、徒手作图,如此态度对待稍难的问题,是难以产生正确答案的.我们说解题过程的规范不只是规范书写,更主要是规范“思考方法”,同学们应该学会不断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力争使解题尽善尽美. 不注重算理,忽视对运算途径的选择与实施:数学运算是按规则进行的,通用的规则和通行的方法当然要牢固掌握.但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又决定了数学解题中的通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在运用通性、通法、通则解决问题时,不能忽视算理,更应注重对合理简捷运算途径的猜想、推断与选择,那种不假思索、顺水推舟的做题方法必须改进.用“看”题或“想”题代替“做”题的学习方法,是引起运算能力差、导致运算繁冗的根本原因.
3.复习巩固中的三种错误认识 认为多做题可以代替复习理学好数学,做大量的配套练习是必要的.但只练不想、不思、不总结,未必有好结果.只会埋头做题,不会抬头思考的同学,虽然做了大量的题目,以往所学的知识也难以保持随机提取的状态,只有靠滚动式的总结,才能使知识永远“保态”,并且实现阶段性知识层次的飞跃.我们平时复习中的练习,阶段性的测试与月考,正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理解,使知识连点成线构成网络.因此,善思考、勤总结是复习过程中必须的,也是知识和方法不断积累的有效途径. 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高考数学科命题常在知识的交汇处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仅靠单一的知识掌握,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系统性的充分认识,必然会导致认识肤浅,综合能力差,当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前后兼顾”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等均是为了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望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 不善于纠正已犯过的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也是在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因此,善于纠错,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部分同学对老师批改的作业常停留在“√”和“×”上,甚至熟视无睹;对试卷只问得分的多少,而不关心或很少关心为什么“错”.须知:回忆,不管是甜、是苦,总是有益的、美好的,总能鼓励自己更有信心地面向未来!
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 总之,课前预习做好心理准备;课上脑、耳、手、口协调作战,提高45分钟的吸取效益;课后复习总结,充分思考与内化.相信通过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一定会成为数学的主人. 祝你能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