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春日偶成二首·其二
周恩来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1914年,几名十六岁左右的南开学生发起组织了一个学生社团,叫敬业乐群会。
而且他们还创办了该会的会刊《敬业》杂志,“敬业”二字还是黄炎培先生所题。
这本杂志有一个创刊词,是这么说的,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迫、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创刊词》周恩来。
1913年8月,周恩来到天津的南开学校学习。
他不仅学业优秀,各方面都名列前茅,而且积极地从事着爱国进步的社团活动。
在《敬业》的创刊号上,他还发表了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
当年周恩来虽然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但他对春光充满了热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用他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中华崛起的理想,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无数个明媚灿烂的春日。
周恩来很喜欢文艺,不管是话剧、戏曲、音乐等等,他都喜欢,他还演过。他对戏剧是有感情的,甚至于他曾经还说过,如果他要是退了休的话,会去做导演。不管是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还有《长征组歌》,都是他做起来的,真是总导演。所以他在音乐上、在艺术上内行极了。
像周总理他们这辈人都是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像周总理在十三岁的时候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十六岁就写下了《春日偶成》,这首诗充满了一种古典美的春意盎然的氛围,在十九岁写下了大家最为熟悉的那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无题》周恩来。
实际上从日本回来以后,周总理其实是走上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无论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还是黄埔军校时期,人们已经很少再看到他写诗。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在战斗的最前沿的时候,诗依然能够成为他手中的枪。
“皖南事变”爆发了,周总理非常地愤慨,在1941年1月18日这一天的重庆的《新华日报》上面,周总理亲笔所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四行诗比四百吨炸弹都更有威力,彻底打乱了蒋介石反动派的手脚。
所以我们说,周总理后来虽然很少写诗了,但是必要的时候,这诗依然像火焰一样可以喷涌而出,就是战斗。
就像他自己说的,“自从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就从此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来不曾再改过”。所以这个翩翩的少年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他的承诺,为我们祖国奉献了最美好的春景。
1955年的万隆会议,开了七天会,七天睡了十三个小时,平均一天两小时。
他都干什么呢?那时候咱们中国跟很多国家都没有建交,他就跟所有的国家一家一家地约着去交谈,介绍新中国,我们这个国家是怎么样的,我们愿意跟各个国家友好相处,就是那个“五项基本原则”。
后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太忙了,跟人家谈话、会见外宾、写稿子、安排事情,时间那么紧张怎么办?他在汽车里拿两块饼干就是一顿饭,茶杯里边摆着肉汤煮的玉米面糊糊,别人以为他在喝水,实际上他是在饱肚子,他在解决饥饿问题。
就是这样的工作态度,完全忘我,那种忙碌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从1972年周总理重病,到1974年他都没有抓紧时间去看病。
他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当天就去做手术,他进去医院以后就很少出来了。
一年半就已经是病重了,因为他已经病了快两年了,他一直在坚持着工作,也不休息,很仔细地方方面面都很周到地都要安排好,他才可以去住院。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能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很不可思议。
从1974年1月1日到6月1日,在住院前夕的五个月里,周总理除了到医院检查病情和治疗外,总共抱病工作139天,139天中工作达18小时以上的有130天,周总理生命的最后的时刻,体重已经降到只有61公斤,手术13次,输血89次,这是超人一般的意志。
周总理当时身患癌症,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对身体的折磨是非常大的。
周总理他经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上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这些重大的事件都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密切相关,而他最终以他独有的个人的魅力、以他的学识学养、以他的风度眼界,最后把所有的这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所做的巨大的贡献,并且不断地奋斗的这种精神,凝练成了一种人格象征。
在尼克松的回忆录里面,他讲到,“周恩来的这种风范和风度,是凝聚着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身上几乎所有的优秀的传统”。
正是因为通过周总理,使得更多的党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包括海外的华侨、同胞,包括一些国际友人,他们对于新中国、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他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的工作,那真的是,就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说的一样,是永垂不朽。
包括周总理在内,无数的革命前辈、革命英烈,甚至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都没能亲眼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但是他们的鲜血、他们用尽一生所做的事业,不是终点,恰恰相反,我们是一个又一个接力棒。
周总理有一篇文章,叫《射阳忆旧》,说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射阳忆旧》周恩来。
十六岁,他就要为全国人民做公仆。
然后他十九岁从南开学校毕业以后,要去日本留学,途径他曾经上过小学的沈阳。
那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同学,叫郭思宁。
他们见了面以后,郭思宁说,“你得写几个字,你现在一走,咱们什么时候再能见呢”。
周总理就拿起笔来,写了这么几个字,“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那个时候中国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老百姓都是很苦难的。他一个十九岁的青年能够讲出这种话来,而且他自己讲的是临别预言,也就说明他对于咱们国家的信念有多么地强烈、对国家是多么地热爱,他的一切都是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的。所以在他临去世之前的十年,一直戴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胸章。
周恩来总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偶像,也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象征。我们这个国家,因为有了周总理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周总理在天也可以告慰的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会沿着您的足迹一直走下去,走向你所期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历史是永远在被创造当中,未来的历史要靠我们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