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乡思旧,永远是人类繁杂情感河流中的一朵美丽浪花,就如我们对老屋的记忆,俨然心中无数的浪花和礁石的拍击,碰撞着起伏难平的心灵。因为曾经的老屋毕竟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千的情思!
老屋是我们厮守的憩园。
那里,曾是拥有爱护与关心的地方,它留下我们全家人的笑声与话语,留下了辛劳父母忙碌不堪的生活背影,留下了我们童年少年的美好时光。
那墙,那门,那窗,那屋旁的树,还有那树枝上的小鸟。
以及夕阳下暮归的老牛和晚归的人们,秋日里金黄色的田野,老屋顶飘起的缕缕炊烟……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深情!它们,怎能如风刮过后不留影迹,怎能如雨落地里不留情愫?
尽管岁月荏苒,永远也抹不去我们对老屋的那份深情,那份敬意!
※※※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一处百年老屋,将个人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萦绕在一起,含而不露,抒发了无限的人事沧桑之感和绵绵的怀念之情。
岁月沧桑,留不住时光的脚步,但记忆却镌刻在了灵魂的深处,那份遥远的对老屋的情感却永驻心间,不会改变!说起老屋,我们总有许多话要说;说起老屋,我们都有一段难了的情。
我们何不学习归有光,借一处百年老屋,尽情抒发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吧!
【经典品读】
老 屋
娄殿宏
家乡的小村落,
还有那三间土坯房,
时常走进我回家的梦乡——
奶奶热炕上打盹的模样,
侍弄鸡鸭鹅狗大欢唱,
还有大铁锅里熬着玉米粥香,
都是我梦中的向往。
家乡的小村落,
还有那三间土坯房,
时常走进我回家的梦乡——
爸爸妈妈教书育人,
耕耘村中小学堂。
爸爸妈妈假日农活忙,
自留地里春种夏锄,
秋天收获五谷香。
家乡的小村落,
还有那三间土坯房,
时常走进我回家的梦乡——
没有电的岁月,
总感觉夜晚比白天长,
爸爸拉响的二胡,
应和着孩子们嗲声嗲气的欢唱。
如今,家乡的小村落,
已不是梦中的旧模样——
硬化的村路
游动着各种车辆;
网络,延伸着乡村人的梦想。
魂牵梦绕的老屋——土坯房,
只有在梦中怀想……
【赏析】
只因怀念家乡的老屋,那三间土坯房时常走进作者回家的梦乡。
在甜蜜的梦乡里,有奶奶在老屋的热炕上打盹的模样和侍弄鸡鸭鹅狗的情景,有奶奶用铁锅熬的玉米粥的甜香。
有父母平日教书育人和假日里种地的身影,秋天里收获的五谷香。
有父亲的二胡声应和孩子们嗲声嗲气的欢唱。
最后一节写家乡老屋的旧模样只能在梦中怀想,看似有些许遗憾,实则达到了赞颂当今时代的目的,凸现了诗歌的主题。
怀旧,就意味着没有忘本。作者用生花的妙笔,把家乡老屋写得多么富有生机,多么富有生活气息。它能让读者感叹:啊,三间土坯房也能这么有诗意呀,真是一首好诗!
语言流畅,用词贴切,画面生动,情怀悠悠。三间土坯房,竟被写得那么美,可见作者对老屋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怀!怀揣着怎样的一份感激!
【名家范本】
记忆中的老屋
刘敬胜
老屋四周没有高高的院墙和紧密的篱笆,只有稀稀落落的树木顽强地生长着。
老屋在村子的最西边,与村庄分开一段距离,孤零零的。如果老屋能沉醉于酒香,或者能一醉方休的话,大约也能体会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
老屋是黄土筑起来的土墙。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黄土有着历史和岁月的沉重感。黄土被垒成了墙,墙也有了岁月沧桑的感觉。
老屋的屋顶是麦秸。屋顶的麦秸本来是簇新的金黄色,白亮的,闪着光,后来风吹雨打,雪雨浸浊,渐渐变成苍黄,苍白,灰白,灰黑,最后成了纯粹的黑色。像一个人的成长,从婴儿,童年,青年,壮年,最后到老年。
老屋有三间。西间是孩子的卧室,摆放着两张床。一张靠北墙,坐北朝南,一张靠西墙,坐西向东。大哥和我睡靠北的那张床,二哥和三哥睡靠西的那张床。这样的睡觉格局是父母特意安排的,以方便大的可以照顾小的。
东间是父母的卧室,有一张漂亮的床。床靠外的一面雕刻着牡丹的图案,红的花,绿的叶,栩栩如生。
房屋的中间是客厅。靠北墙的正中摆放着一个大方桌。大方桌的上方贴着一张毛泽东主席画像,笑吟吟的。无论你走在房间的任何地方,他都在笑吟吟地看着你向你微笑。
老屋有一个门和一个窗。
门有两扇。
门里一个世界,门外一个世界,中间有门隔着。
也许是门座和门轴并不合适,每当开门和关门时,都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古老的音韵,余味悠长和绵软。
窗户也有两扇,打开窗户,可以探出头来,听风雨,观星辰,赏雪,赏花,白云流过,花开花落,四季的风景尽收眼底,顿觉春风扑面心情万般舒畅。
夜晚来临,是一天最清闲的时候。
那时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
一灯如豆,昏黄的光线在老屋里闪烁,氤氲了孩子纯真的笑脸和父母慈祥的微笑。
夏季的夜晚,母亲会拿来凉席,铺在门口的平地上,指着天上的星星,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冬天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就围在火炉旁,父亲的故事在炉火散发的温暖中娓娓道来,听到孩子的耳朵里,直达心灵。
老屋的每一块泥土,每一片草都有着父母身体的温度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生活在老屋的屋檐下,就好像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一样的安全和温馨。
(摘自《十堰日报》)
读与悟
情之真,意之切,使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屋,在作者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老屋所处的位置,老屋的外部构造,老屋的内部设施和格局,还有发生在老屋的陈年旧事,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
开门关门时听到的如古音韵般的声响;打开窗户,四季的美丽风景便可尽收眼底,夏季和冬季的夜晚有父亲、母亲讲述的动听故事,以及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在作者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温馨。
难怪作者要感叹:生活在老屋的屋檐下,就好像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一样的安全和温馨。
读与写
一、寓情于叙。
全文对记忆中的老屋的叙写,渗透了作者对老屋深深的怀念之情。
在作者笔下,老屋有顽强的性格,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
老屋顶的麦秸由金黄到苍黄再到黑色,呈人从幼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
开门关门的吱呀声美如古老的音韵。
昏黄的煤油灯光线,氤氲孩子纯真的笑脸和父母慈祥的微笑。
老屋的每一块泥土,每一片草都有着父母的体温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作者正是这样,时而用拟人,时而用比喻,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将情感饱蘸笔端,使全篇文字处处闪现出情感的火花。
二、叙议结合。
全文的着力点虽重在叙述旧事,描述老屋,但又较为注重在描叙基础上的精当议论。
描叙再现生活画面,议论揭示文章内蕴,是本文的突出特色。
如第三自然段的议论,就是在“老屋是黄土筑起来的土墙”一句的基础上生发的。
有了这段议论,黄土墙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沧桑感,自然增加了老屋的历史内蕴。
结末一段的议论,是在全文叙说老屋历史沧桑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总括了全文内容,道出了在老屋生活的感受,升华了文章中心。
三、虚笔实笔兼用。全文以实笔叙事、说事,以虚笔发议论、谈感受,虚实兼用,相辅相成。
【学生佳作】
站在老屋的门口
湖北考生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
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
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
那场景重复了几年。
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
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
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担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
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
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
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
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
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
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
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
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
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
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
”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
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
”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
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名师点评】
读与悟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也是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凭借其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深远的意蕴,精彩的文笔,获得了60分的满分。
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拉开记忆之幕,拨动情感之弦,思念人物,追溯往事,回忆发生在“老屋”的一切人和事。文中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令人唏嘘感叹。
读与写
一、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
二、精心构筑生活画面,借以叙事抒情。画面所及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却能于寻常中显奇崛,于疏淡中见真情。
三、感怀深刻,巧于归结。全文回忆往事,感怀人生,于“老屋的门口”起笔,一路写去。随着感受与体验的逐渐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归结巧妙,意蕴深远。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