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桐在楚辞中的句子,含“桐”字的诗句(不要梧桐)?

桐在楚辞中的句子,含“桐”字的诗句(不要梧桐)?

1、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李煜2.青桐承雨声,声声何重叠。

疏滴下高枝,次打欹低叶。

鸟湿更梳翎,人愁方拄颊。

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

3、瑶俎既列,雕桐发声。

——《仪坤庙乐章•金奏》徐彦伯4.闲怜鹤貌偏能画,暗辨桐声自作琴。

——《送杨州判官》张籍5.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

——《相和歌辞•江南曲》李贺6.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

——《相和歌辞•安乐宫》李贺7.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舞曲歌辞•公莫舞歌》李贺8.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九月》李贺

宋代周邦彦《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年代】:北宋 【作者】:张耒 【作品】:夜坐 【内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祝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依前黄叶西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破阵子 【内容】: 燕子欲归时节, 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 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 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撼庭秋 【内容】: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采桑子 【内容】: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几道 【作品】:行香子 【内容】: 晚绿寒红,芳意匆匆。

惜年华、今与谁同。

碧云零落,数字征鸿。

看渚莲凋,宫扇旧,怨秋风。

流波坠叶,佳期何在, 想天教、离恨无穷。

试将前事,闲倚梧桐。

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忆秦娥 【内容】: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保。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年代】:唐五代 【作者】:温庭筠 【作品】:更漏子 【内容】: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郊 【作品】:列女操 【内容】: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 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内容】: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古风 【内容】: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1],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2]。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邺 【作品】:早起 【内容】: 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

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

十二层楼倚翠空,凤鸾相对立梧桐。 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入汉宫。

       带桐的诗句在古代寓意是非常好的。桐指代梧桐树。梧桐树有很多美好的象征。

       一,梧桐树寓意着吉祥如意、形影不离的坚贞爱情。中国有神鸟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的说法,因此,梧桐象征着祥瑞之兆。

        二,梧桐是梧树和桐树的合称,梧树是熊雄树,桐树是雌树,梧桐经常相伴而生,就想像夫妻之间同生共死的情况一样,不会抛弃彼此,这就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闲怜鹤貌偏能画,暗辨桐声自作琴。——《送杨州判官》张籍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相和歌辞•江南曲》李贺

1、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2、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3、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4、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棘枝风哭酸,桐叶霜颜高。——出自唐·孟郊《秋怀十五首》

2、玉井苍苔春院深,桐花落尽无人扫。——出自唐·刘云《有所思》

3、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出自唐·孙昌胤《清明》

4、吾有西山桐,桐盛茂其花。——出自宋·陈翥《西山桐十咏·桐花》

5、舞席泥金蛇,桐竹罗花床。——出自唐·李贺《感讽六首》

6、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出自唐·刘采春《啰唝曲六首》

关于桐字开头的诗句有:

1、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琐窗寒·寒食》

2、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出自唐代李贺的《秋来》

3、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出自宋代陆游的《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桐花万里丹山路

唐 · 李商隐

桐花发故枝

《清明》

唐 · 孙昌胤

桐阴转午

《贺新郎·夏景》

宋 · 苏轼

桐花满地

《柳梢青·友人至》

宋 · 赵功可

泽车豪马驰似水 ,桐庐县前洲渚平 。泽北村贫烟火狞 ,桐木布温吟倦后 。

泽国龙蛇冻不伸 ,桐声夜落苍苔砖 。

泽国雨荒三径草 ,桐风惊心壮士苦 。

泽国秋生动地风 ,桐花暗澹柳惺憁 。泽国相逢话一宵 ,桐叶飞霜落井栏 。

1、《诗经·大雅·卷阿》

原文: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译文: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枝叶茂盛郁苍苍,凤凰和鸣声悠扬。

2、《鄘风·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译文: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梧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3、《诗经 伐檀》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4、《诗经 小雅》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译文: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

5、《诗经 商颂》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c2022082615441049210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