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依字形推断。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音、形、义相互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3依语位推断。汉语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而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都是可供推断词义的条件。
4依语法推断。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文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规律来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5依上下文意推断。大多数情况下,句子诸因素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或如前面语位部分所讲存在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或存在承接、补充、暗示等关系。我们借助上下文的照应关系,就可推断词义。
6依事理推断。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即存在事理,这些基本的人情事理也是我们推断词义的根据。
7依常识推断。读不懂文言文或曲解文意,有时不是因为词语不明白,而在于不善于调动储存于大脑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联想、比较,或不懂文化常识所导致。
二、古今异义词义的比较
1古今词义相同。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例:人、树、牛、山、水、云、石头、土、星星、房子等。
2古今词义不同。
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例如,“穷”的古义:①穷尽、完结。
陶潜《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②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
”“穷”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指生活贫困;“去”的古义:离开。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现代汉语中,“去”一般指“往、到”的意思;“亲戚”的古义:亲人,指父母兄弟。
今常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指示”的古义,指出来给……看,是“指”和“示”的连用。
现在的“指示”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牺牲”的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
可见,词义从古到今发生的变化很大。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例如:①“雏”。
《说文》:“鸡子也。
”本义指小鸡。
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
如“雏鸟”“雏形”等。
②“皮”。
《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本义指“兽皮”。
现指动植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
如“树皮”“封皮”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觉相似的意义。
例如:①“甘”。
《说文》:“美也。
”“物之甘美者也,甜也。
”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
”“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
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①“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②“好”。原义指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③“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来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如:①“饿”。
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即用“饿”的古义。
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②“怨”。
古义指“恨”的意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个“怨”即是古义。
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
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2)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例如:①“禽”。
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
《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这里的“禽”,显然是古义。
今义的“禽”,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
如“家禽” “飞禽”。
②“丈夫”。
古义是男子的通称。
《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勾践栖会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这里指小男孩。
今义“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子”。
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
现在“子”只指“儿子”了。
④“臭”。
古代泛指气味。
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①“劝”。
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
《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召瑜还。
”即“劝说”之意。
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过”。
②“迁”。
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
”(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调任、升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今义“迁”,剩下的是“迁移、变换”和“调动、升职”的义项。
如“迁居,升迁”。
③“让”。
文言中既可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
《苏武》:“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责备)。
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以下几种: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①“币”。古义指礼物。《苏武》:“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②“汤”。古义指热水。《两小儿辩日》:“日中如探汤”。今义指食物煮后剩下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食物。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例如:①“走”。古义为“跑”“逃跑”。《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今义是“步行”的意思。②“去”。古代指离开某地。《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现在则指到某地去。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例如:“子”。古义是“对男子的尊称”。《为学》:“子何恃而往”。现在则常指“儿子”。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
例如:①“牺牲”。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②“假”。
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
《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
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转移了(仅在成语中保留古义的用法,如“假公济私”),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下面几种: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
例如: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词义由褒变贬。
②“复辟”,原指失位君主复位。
《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褒义词。
今义已变成“恢复旧制度”的贬义词。
③“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④“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
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
例如:①“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
《红楼梦》第三回:“行为偏僻性乖张。
”即是古义。
今义多为“听话、安顺”的意思。
如:“这孩子真乖”。
②“锻炼”。
《汉书·路恒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注:“却”,批驳退回。
“内”通“纳”)这里的“锻炼”是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贬义词。
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如“锻炼身体”。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①“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②“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传·僖公十六年》 :“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5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寡”改称“少”。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变为“前面”,“敌”变为“敌人”。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语文教材古今异义词语简录
1走 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步行。例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从 古义:跟随。今义:①介词;②跟从。例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把 古义:动词,握住,拿着,端着。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例如: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或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今义:①选择连词;②副词,也许。例如: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②而或长烟一空。
5再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夫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对老师的称呼,夫子;④fú,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⑤fú,指示代词。今义:丈夫。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③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④夫战,勇气也。⑤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7君 古义:①封建帝王,一国之主;②对人的敬称;③有才德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例如:①民贵君轻。②君将哀而生之乎?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狱 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牢。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去 古义:①离开;②距离;③去掉,除去。今义:前往,到……去。例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10穷 古义:①穷尽,完结;②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例如: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穷则独善其身。
11鄙 古义:①边境;②目光短浅。今义:鄙视、卑鄙。例如: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2科 古义:法律条文。今义:①课程或业务的分类;②机关企业分职办事的部门;③生物分类的等级之一。例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3何苦 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今义:不值得;犯不着。例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4亲戚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旁系亲属。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5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事业和邮电事业总称。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6无论 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①放弃某些利益;②特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9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0往往 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
21肉食 古义:指居高位,得厚禄。今义:肉类食物。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2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质恶劣。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23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4于是 古义:在此(介宾词组)。今义:表承接的连词。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25可以 古义:可,可以;以,凭,靠。今义:能够。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6作文 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课堂里写的文章。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27感激 古义:感动奋激。今义:深深的感谢。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8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刻仇恨。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9以为 古义:以,把;为,当做。今义:认为。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0布衣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做的衣服。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1稍稍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今义:稍微。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2中间 古义:中:当中,其中;间:夹杂着。今义:当中。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3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例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4垄断 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例如: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35可怜 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今义:值得怜悯。例如: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1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是: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行”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我们把这“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也就是字的本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现代汉语中谈到的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亦即常用的意义。
掌握词的基本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好方法。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例如“刑”,本义是刑罚,基本义还包括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
有的比喻义是从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例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比喻坏人居住的地方。
2语文教材涉及的一词多义例释
(1)鄙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浅陋)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2)备 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②有奇字素无备者(准备)③众妙毕备(具备)
(3)比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等到)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较)③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并列、紧挨)
(4)毕 ①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完毕)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部,全都)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竭尽)
(5)居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停留,经历)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在,坐)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
(6)故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②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因此)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道 ①得道多助(道义)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途径、措施)
(8)易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②寒暑易节(交换)③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9)顾 ①顾野有麦场(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10)举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②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11)去 ①有孙母未去(离开)②去死肌,杀三虫(除掉)③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12)益 ①曾益其所不能(增加)②不治将益深(更加)③益习其声(渐渐)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13)薄 ①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②薄暮冥冥(迫近、临近)
(14)等 ①等死,死国可乎(等同,同样)②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
(15)敌 ①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敌对,对抗)②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③盖以诱敌(敌人)
(16)间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②立有间(一会儿)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暗中)④奉命于危难之间(泛指期间)⑤颓然乎其间者(中间,指在一定的空间内)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17)将 ①不治将恐深(将要)②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③攻燕为楚将(带兵的人,将领)④卿太重,将非鬼也(或许)
(18)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②往来而不绝者(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群响毕绝(停止)
(19)是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②不知木兰是女郎(表肯定判断)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0)属 ①忠之属也(类)②司命之所属(掌管)③召令徒属曰(部下)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②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秦师遂东。
③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吏。
④能愿动词+名词。例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⑤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
⑥所+名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⑦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⑧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⑨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⑩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①天下苦秦久矣。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①吾射不亦精乎?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例如: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3)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其一犬坐于前。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学习时必须注意这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③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例如: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以膏泽斯民。
②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a于是东诸侯之师。b令尹南辕反旆。
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或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
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例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父利其然也。
③渔人甚异之。
④成以其小,劣之。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