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认养一颗果树(种植果树 乡村振兴)

认养一颗果树(种植果树 乡村振兴)

有网友问认养一颗果树,下面小编就以2085字给大家详细介绍种植果树 乡村振兴,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

果树认养,筑梦乡村

——记辽宁省义县张家堡镇一家峪村

一余村位于辽宁易县东部的张家堡镇,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战时曾作为东北义勇军的基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果树芳香四溢,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当果实挂在枝头,城里人便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余村,体验农耕生活,领略乡村民俗,走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益玉村有近万亩土地,除大田作物耕地2752亩外,全部种植果树。果树主要有苹果、梨、覆盆子等品种;种类繁多,苹果有汉服、黄元帅、吉新果等;梨主要有金凤梨、南果梨、华盖梨、京白梨等。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种植果树经验丰富,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质条件,孕育出了品质优良的果实。因果产品脆甜,尤其是汉服苹果,抗氧化时间长,是水果中的上品。树莓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最受外国游客欢迎。

面对一个余村近万亩的果园,以村支书李东柱为首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带领群众开展“打造美丽山谷、搞好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活动。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依托水果销售和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观光采摘、特色赏春、创新农业发展,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活力源于本土化,让游客沉浸在有血有肉、活力乡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中;同时,在农耕、田园氛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提升标准、提供优良服务,让乡土气息更香、农耕气息更浓,拓宽村民致富新途径。

如今的义余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这完全得益于该村“两委”班子的远见卓识,以果树经济为主导,实现了率先脱贫,带领群众率先迈入小康。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某禹村推出“果树认养”,让某禹村火了,某禹村果树火了,某禹村游火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某禹村,亲身体验耕作、经营、采摘、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

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个余村形成了独特完善的果树挂牌认养制度,具体做法是,认养人只要花二三百元,就可以在果园认养一棵果树(苹果树、梨树),把自己的名字做成卡片绑在树上,成为果树的主人,让认养人和家人一起参与到果树的种植和栽培过程中,带着孩子一起体验农家田间劳动的快乐。了解果树的生长,丰富了家长和孩子的课外生活,让孩子和自己的树一起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让领养者收获的不仅是家庭活动的快乐,还有摘自己种的果子的成就感。

认养一棵果树对认养人来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农场”,认养人可以每年交纳费用,也可以一次交纳3年的认养费,由果农全权负责认养果树的农业管理,果农按要求施用农家肥养护果树,并精心管理果树,保证所产果子的质量和产量,培育出纯正的绿色果子,认养人还可以随时关注果树的生长情况,亲手在你的苹果上印上自己独特的印记和图案。果树生长期内,认养人可带领家人和孩子在果农的指导下,参加果树施肥、修剪、疏花等农业活动,增长农业科技知识;临近采摘期,伊家峪村委会通知认养人采果,采收的果子全部归认养人所有;根据往年采摘期统计,预计每棵果树可结果子50至80斤左右;如果认养人来不及采摘,村委会将统一发放到认养人家中。

每年4月,一个豫村的果树遍地开花,迎来了假日乡村旅游旺季,一位锦州的先生拿着铲子走过去,在他收养的果树上填土,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跟着他。收养人说,他收养了5棵果树、3棵苹果和2棵梨树,每年带妻子和女儿来一个豫村住几次,睡农家坑,吃农家饭,晚上和村民一起唱歌跳舞,可以减轻城市工作负担,增进夫妻感情;通过收养果树,他的女儿明白了“除草日当午,汗水滴在土里”的真正含义。女儿和村里的孩子交上了朋友,每次都给村里的孩子带些文具和礼物,让她明白了很多,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每年到了果子收割的时候,都请亲戚朋友来采摘,大家一起感受农村的幸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易家峪村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村支书李东柱说:“美丽的易家峪村是我们用不完的资源,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果树是我们的摇钱树,今年我们还将通过互联网让易家峪村的果树找到更远的亲家。邱怀伟是上级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是驻村第一书记邱怀伟,我为一个山谷代言,如果你想建设一个梦想的村庄,我在这里等你。

组稿:中乡美辽宁选稿基地执行主编 高家俊

审阅:浩蓝

简评:乡村旅游是各地最有条件、最发达的产业,是促进脱贫的一大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突破口,义余村以发展果业种植、果树认养为突破口,以游强村、以游富民、以游兴业、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对助推旅游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报道推广义余村的经验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白晓燕,天命之年,蒙古族,党员,大专;现任辽宁易县北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乡村》杂志社辽宁选稿基地主编;全国剪纸技艺传承人;作品入选《当代传世古诗》;热爱剪纸、写作、书法和古韵诗歌,热爱中国文化。

投稿咨询微信:zxm549750302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203221345248cf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