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门立雪小古文?
《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二、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手不释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梁锥刺股不耻下问孰能生巧都是指什么?
①
问题中这些小故事说明了古时候,要成就大事的人,对求知的渴望,不管是生活有多艰辛,家有多穷,条件有多么的不足,都能用奇思妙想的方法来学到智识的泉源!这些古时候的故事,都是我们后人值得学习与借监的,然而现在好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徒劳而荒费时光,不思上进,是最大的无知者也!
②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铁杵成针是据传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用铁杵磨针,领悟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囊萤夜读是晋代车胤小时家贫,无钱买灯油,把萤火虫装在纱囊里借荧光读书。
程门立雪是宋代杨时为向老师程颐请教,适逢老师瞑坐,于是站立等候,老师醒来雪已一尺深了。
悬梁刺股是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是匡衡刻苦读书的故事,除程门立雪是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外,其他成语都是关于刻苦读书的故事。
不耻下问;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孰能生巧:任何事都一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指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
③
这分别是八个不同的历史典故,前四个故事是说创造条件,用功刻苦学习,夜晚没有灯光,为了坚持读书学习,凿穿墙壁,“偷”邻居家的灯火,以及借雪地反光、把许多萤火虫装在“囊”里,用这微弱的亮光来读书。
后面的故事同样是写读书人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故事,瞌睡了就把绳子系上头发悬在房梁上,使得瞌睡时头一低就会感到疼痛,或者瞌睡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疼痛来唤醒自己。
铁杵磨成针,意思是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
不耻下问同样是一种学习方法,不懂就问,哪怕是问比自己低下的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古人关于学习的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学子。
④
都是指学习。凿壁偷光、囊萤夜读、梁锥刺股,喻勤奋刻苦学习。
程门立雪,不耻下问,喻虚心求教。
手不释卷,喻好学。
铁杵成针,喻坚持不懈地学习。
熟能生巧,喻反复学习。
三、程门立白话文?
《程门立雪》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白话释义: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此文出自元·脱脱所写的《宋史》
四、文言文《程门立雪》的全译?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
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称为“小程”。
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
文章翻译如下:
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五、50字小古文?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选自《列子·汤问》
幼学琼林 五岳五湖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
不倒翁
不倒翁,状似老人。头大。身短。须长。发秃。耳、目、口、鼻皆全。上轻下重。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称 象
曹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此小古文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 ,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 ,把树枝都压弯了 。孩子们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说 :“李子树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 ,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
道旁苦李、路边苦李便出自此文
⑤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1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陶弘景是山中隐士,谢中书是朝中显宦,信中没有一句寒暄,更没有一句谈及世务,字里行间流露出超尘脱俗的情怀。
⑦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程门立雪(《宋史》)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⑧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字:梦得
朝代:唐,河南洛阳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七、七步成诗程门立雪?
七步成诗
【解释】: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称人才思敏捷。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程门立雪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
程门立雪《宋史》
译文:
七步成诗是曹氏弟兄的故事。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相传,曹丕刚继位不久,心里总怕弟弟曹植有异心(曾经曹操很看好曹植),这让曹丕心里很膈应,好不容易抓了个茬,在朝堂上发威了。
曹丕:你不是才华出众吗?今天我也不为难你,你走七步作出诗来,赦免你的罪,作不出来就地正法。
曹植微微皱眉,就作出了名扬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当场愣了,只得兑换承诺放过曹植。
程门立雪:(只记得大概)学生去拜访老师,老师年龄大了易疲惫,正在休息中,门口书童要去通报老师,有人拜访,被学生拦住,说是等老师醒来,这一等没等到老师醒来,却等来了雪。
学生依然在门外等着,一直等到老师醒来,醒来的老师看到了学生,也知道了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求知若渴的心。
八、程门立雪的文言文秒懂百科?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g mén lì 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出自《宋史·杨时传》。
中文名:程门立雪
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注音:ㄔㄥˊ ㄇㄣˊ ㄌㄧˋ ㄒㄩㄝˇ[1]
出处:《宋史·杨时传》
近义词:尊师重教
成语出处
《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2]
成语典故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看见他们的老师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就站在旁边,耐心地等着他们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非常尊敬老师。
参考资料
[1]程门立雪.在线汉语词典 [引用日期2019-07-05]
[2]程门立雪.汉典 [引用日期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