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君问归期已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

君问归期已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

有网友问君问归期已有期,下面小编就以4691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君问归期未有期,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7月19日晚上8点,上海大学生杨润杰、高峰和白洪强乘坐Z164绿皮火车,踏上了回青海西宁的旅程。出发的那一刻,三人满心欢喜,渴望着即将到来的快乐假期。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36天里,他们的回家之路将与南京禄口小镇紧密相连。

禄口国际机场疫情发生后

禄口全域封控

14万居民就地居家隔离

包括上海3名大学生在内的

不少外地人也滞留在禄口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

1100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市、区、街道和社区

2000多名党员干部在战“疫”一线

践行“两在两同”

3000多名志愿者

用心用情服务居民……

战“疫”36天

禄口终于转入常态化防控

14万禄口居民自由走出家门

尽情畅快呼吸

而6000名逆行勇士

来不及洗去一身疲惫

匆匆踏上回家团聚之路

8月13日,常州300名医护人员在完成为期20天的保障任务后,坐上了返程大巴。南报融媒记者冯鹏摄

01

“人在囧途”

旅途开始的时候,来自青海西宁的三个上海大学生其实并不认识,当瘦瘦高高的杨润杰背着行李进入卧铺车厢时,第一次见到了睡在上铺的高峰,就在两人聊着聊着的时候,熟悉的西宁口音吸引了隔壁车厢的白洪强,就这样,三个年轻人约定一起走。

寒暄之后,三人迅速热络起来。杨润杰19岁,在上海商学院读大二。白鸿强同为19岁,在上海建桥学院读大二。高丰比两人大4岁,在上海电力大学读大三。闲聊中,3人愉快地交流了各自的暑期计划:杨润杰准备去西安、成都旅游,高丰准备回家好好看书,“上学期‘挂科’了,这个暑假要好好补习一下。”白鸿强则计划回家将剩余的驾照课程学完,“已经学到科目四了,今年暑假争取拿到驾照!”

上海距离西宁2200多公里。如果一切顺利,Z164绿皮列车将在24小时后,即7月20日晚上8点抵达西宁站。但是突如其来的暴雨和疫情打乱了三人的计划。7月20日凌晨1点,Z164列车抵达安徽蚌埠站并停下来——受郑州暴雨影响,列车无法继续,不得不返回。

在杨润杰和高峰的建议下,三人决定在南京下车,改为购买禄口国际机场的机票飞回西宁,7月20日中午,三人在南京下车,迅速购买了第二天上午的机票,入住了禄口百里广场附近的快捷酒店。

计划变化并不快,7月21日一大早,白洪强刷手机时突然得知,南京禄口发现疫情,飞往西宁的航班取消,禄口进入围堵状态,三人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人在囧途”的现实。

三位大学生为封控小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

与其困在酒店,不如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杨润杰、高峰、白洪强立即行动起来,在附近的茅亭社区报名成为志愿者,此后每天都有3个人出现在茅亭社区,上午协助医护人员检测核酸,下午帮助社区整理信息,晚上还经常加班加点为居民发放生活物资。

入夜后,三位大学生上门为居民登记信息。

小伙子精力充沛,不惜体力干活8月1日,南京最高气温35℃,杨润杰因工作中暑晕倒,随即被送往禄口社区医院救治,禄口集中救治点医托组组长贾玲建议杨润杰诊治后多休息,但杨润杰不听,强烈要求重返工作岗位。

认真核对信息中。

茅亭社区妇女主任李晓芳对三名青年志愿者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通常电话一到,他们就立即到位。每个人都看到他们太累了,都敦促他们回去休息,但他们总是说‘阿姨我不累’!"

完成志愿者工作的休息片刻,三位大学生畅聊未来。

冲在疫情前线的是军人,但在父母眼里,他们还只是孩子。8月5日晚,杨润杰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住处,拨通了母亲的视频电话,刚聊了几句,母亲突然止不住地抽泣起来。杨润杰笑着安慰母亲:“我在这里很好,妈妈不要担心!”

三人一起吃简单工作餐。

8月26日,禄口结束为期7天的过渡期管理,转入常态化防控,杨润杰三人于26日凌晨1点提前购买好火车票,先返回上海,再从上海飞回西宁,26日中午12点,三人顺利抵达西宁。

回到家的三人很快调整了暑假计划,杨润杰决定利用这段时间陪家人,而白洪强则继续学习,冲刺驾照;高峰准备好好学习,准备返校补考。

高丰这样评价3人的“人在囧途”:

"我不后悔在禄口呆了36天抗击`疫情'。相反,我为这段难忘的志愿者经历感到自豪和自豪。"

02最美逆行

8月中旬,救援的江宁医疗队陆续回家。这批医疗队来自常州、无锡、宿迁、连云港、南通等地。南报融媒记者冯鹏摄

8月26日,在圆满完成支援南京任务后,连云港300名医护人员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这是撤离南京的最后一支医护保障队伍,也是本轮疫情中在南京战斗时间最长的兄弟城市医疗队。

7月22日,连云港组织第一批200名医护人员进入浦口,经过一天的奋战返回连云港休息;7月25日,第二批300名连云港医护人员进入江宁禄口,支持当地开展为期两天的一轮核酸检测。

8月8日,连云港支援南京核酸采样队队员在上门核酸采集途中。

“两批组织500人次医护人员驰援南京,这是连云港市参加支援工作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集结增援!”连云港市卫健委一名工作人员说。

连云港援宁医护人员上门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

白衣执甲,无惧病毒威胁,无惧高温挑战。

进入8月,南京迎来了三伏天最热的阶段,高温下,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家采集核酸,这项工作的难度和挑战常人难以想象,连云港核酸采集组副组长朱敏是这样描述的:防护服穿上身,全身燥热;工作30分钟,衣服基本湿透;工作1小时,衣服粘在全身;工作3小时,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出汗!

汗水湿了眼镜。

白天与酷暑抗争,晚上思念家人。朱敏家有二宝,女儿10岁,儿子3岁。"每天晚上回车站,我都想给孩子打电话,但又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打电话时又怕儿子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女儿很善解人意,她告诉我,‘妈妈,我平时尽量不给你打电话,以免耽误工作,同学们都知道你支持南京,你是英雄!’"

提起孩子,朱敏眼眶湿润,回家了,我想给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连云港援宁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同样是连云港人的董红艳,在支援南京期间,关心了三个地方:儿子6岁,在连云港由婆婆照顾;哥哥和嫂子在扬州定居,母亲过去帮忙带孩子;一大家子在扬州的家里被孤立。

"我支持南京后,妈妈总是提醒我,忙完后记得给她送个笑脸,每天报个平安......"说起自己的家人,董红艳瞬间泪流满面"执行完任务回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吃一顿美美的火锅!"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逆行意味着放弃家庭,关爱大家,在奋战禄口、南京的那段时间,主动放弃了家人团聚的大好时光,甚至错过了孩子重要的成长时刻。

连云港援宁医护人员执行完任务后,比心合影。

8月5日晚,盐城供养禄口的医护人员周倩在结束了一天的采样后回到酒店,当她打开手机与儿子视频通话时,儿子突然隔着屏幕喊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妈妈”,周倩的思念之河顿时决堤而泣。

周倩的儿子刚满18个月,正处于牙牙学语阶段,虽然宝宝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但接到支援南京的通知,周倩第一个主动报名,“南京疫情需要支援,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必须义不容辞地奔赴一线。"

8月7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正在赶往土盖村双岩社区进行现场核酸采样的路上。

盐城此次共组织300名医护人员支援南京,在支援南京的22天里,盐城医护人员创造了太多的最:

效率最高的是7月25日,4个小时完成样本采集63654份;

工作时间最长的是7月30日,医护人员在鹿港社区连续工作12小时;

最难熬的是7月30日,采集工作在36℃的高温下在奥斯本花园进行,多名队员出现轻度中暑...

8月7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前来为市民取样核酸。

8月13日,盐城300名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撤离禄口的任务;返回盐城后,南京所有救援人员集中隔离14天;本月28日,周倩和同事解除隔离回家。

8月1日,前来支持南京抗击疫情的盐城响水护士葛佳佳,在为王雨欣的孩子收集咽拭子后,相互鞠躬。朱美玲,照片

“1100多名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为稳定禄口疫情防控形势、践行伟大防疫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禄口地区疫情防控前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评论道。

03“咫尺天涯”

如果没有疫情

这个夏天

你应该在干什么?

禄口街道动物防疫站副站长邵志根刚带了一辆新车,疫情来临前,他曾计划开车送父母和两个女儿去青岛、威海旅游,一家五口人开车,去海边玩水,吃海鲜大餐,享受家庭的温暖。两个女儿,最大的8岁,第二个2岁,是粘人的年龄。

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一家五口的出行计划,由于邵志根的父亲被列为次近距离接触者,邵志根的父亲、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都需要隔离,疫情防控期间,一个大家庭就这样与三地分离:父亲被隔离在山谷的集中隔离点观察,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隔离在上秦淮河的集中隔离点观察,邵志根因与家人没有联系而留在岗位上。

两个女儿年龄较小,邵志根的母亲和妻子只能各带一个。疫情防控期间,邵志根负责媒体接待,除了协调物资分发、日常检查等。,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电话也不停。

8月20日下午6点,邵志根的父亲终于接到通知他解除隔离的电话,三天后,邵志根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也被解除隔离,8月26日,禄口结束了为期7天的管理过渡期,转为正常防控,居民自由走出家门,邵志根则留在岗位上,直到当天下班,他才开车回家。

彭福村党总支书记葛斌也在一线奋战了36天,今年6月,葛斌跑步时摔断了腿,缝了5针,疫情发生时他的腿刚刚缝好,但葛斌忽略了这些,一直在最前线指挥协调,每天睡在办公室的简易帐篷里。

8月23日,葛斌还穿着7月20日出门时的那条七分裤,“没有多余的裤子可以换了,每天晚上脱下来换,第二天不管干不干,都继续穿上半身”葛斌自嘲地说,因为洗得太勤,裤子的边缘已经有很多地方磨破了。

葛斌的爱人叫顾倩,是秦淮区秦虹街道吉宏源社区的党委书记。自7月20日疫情爆发以来,夫妻俩各自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直未能见面。“你在禄口抗击疫情,我在秦淮守平安,等疫情过去了,我们再见面!”顾倩说,每当她觉得特别累的时候,她就会和丈夫在江宁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视频通话,两人互称平安,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当然,两人交流最多的是疫情防控经验。

封闭期间,防疫工作人员正在彭福村防疫卡点检查居民出境证。

随着禄口疫情风险等级调整为低风险,葛斌并没有放松村里的管控措施,葛斌说,禄口转入正常防控后,他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然后去秦淮小西湖喝碗馄饨!

8月26日,向恒成父子俩终于把一个月前的凌空抽射变成了紧紧的真实拥抱,一个月前的7月26日,向恒成在核酸试验场偶遇了8岁的儿子祥林,虽然已经多日不见,十分想念,但向恒成只是在空中给了儿子一个拥抱,便匆匆投入了工作。

7月26日,4天不见的向恒成(右)和儿子祥林(左)在核酸采集点偶遇,隔空相拥。

作为禄口街道群力社区党委副书记,项恒成从7月20日起就奋战在疫情第一线,通知居民核酸检测、调配物资、接通医护人员、解决辖区居民的各种问题......疫情初期,社区工作不断轮换,项恒成每天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晚上住在社区集中办公点。

父子俩相互鼓励。

实际上,向恒成家住在龙石青年区,这里距离核酸采样点直线距离只有100米,距离社区集中办公地点也只有两三公里,虽然距离很近,但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向恒成平时只通过电话和视频联系儿子。

8月26日,相恒成和相林父子俩终于抱在了一起。受访者供图

随着禄口转入正常防控,向恒成父子终于跨过了漫长的100米,用一个漫长而温暖的拥抱,父子俩充分表达了36天的思念。

初秋的明孝陵石象路。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 摄

战“疫”36天,君问归期今有期。

南京今年的秋天,应该特别适合思念吧?

不信,请看南京街头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橘黄色的梧桐,打翻了金陵的调色盘,奏响了秋日呢喃的钢琴曲,提醒大家为回归爱情加快脚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6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