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新华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歌朗诵)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新华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歌朗诵)

有网友问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新华网,下面小编就以8899字给大家详细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歌朗诵,预计阅读需要23分钟!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思想之光

为铸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的强烈意识,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民族团结进步的宏伟蓝图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时刻将被永远铭记——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置身天安门广场,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受着庆祝活动的热烈氛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来自云南镇沅县的拉祜族干部王迎斌心潮澎湃。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王迎斌激动地说。

全面小康是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光荣。

在中华民族生活繁衍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始终是命运共同体。

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放眼中国,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不断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

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此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

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京参加国庆活动。

9月30日,在会见代表们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

“同心同德、一家人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共同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

历史的巧合蕴含着历史的必然。66年前的同一天——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6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言辞表达着对新中国的衷心认同与期待:

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数百年来浴血奋战的目标,今天终于实现了看到我们各少数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光明幸福的未来,我们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

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各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凝心聚力,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由到自觉的伟大觉醒。

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根本法。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一个月后,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从多元到融合,从尊重差异到增强共性......56个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共同团结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包容、更加凝聚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精神力量的灵魂。

正值党的百年华诞,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四赴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不断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涵——

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56朵鲜花的大家庭;到广西,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到青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西藏,指出我们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长安街北侧,民族文化宫,收藏着一件珍贵展品。当它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时,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这是一幅大型银雕屏风,屏风运用传承千年的雕刻技艺,生动地描绘了56个民族112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天安门前牵手并肩,被巍峨的珠穆朗玛昆仑峰、云雾蒸腾的三山五岳、连绵起伏的万历长城、滔滔的长江黄河环绕,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丽景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的主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

大道之行

高举伟大旗帜坚定正确方向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

在治国理政的大棋局中,民族工作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开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展开了密集调研,反复倾听、认真思考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

赴内蒙古、新疆等地同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

举一纲而万目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这条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铿锵有力的话语,指引着民族工作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这条正确道路,标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以前城市很小,到菜地也不是走很远,现在路上有很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像大城市了”一位今年回国探亲的华侨,对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变化赞叹不已。

这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活力。

曾经有一段时期,社会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现不同声音。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1.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更加蓬勃的动力。

这条正确道路,有力维护了祖国统1.边疆安宁——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授勋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授的“七一勋章”。

33年前,年轻的卓嘎背负着玉麦乡长的重担,走在为国家巡边的路上,走累了,卓嘎就会仰望雪山,想起父亲举着自己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和家人的守边事迹感动全国,如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玉麦已成为一个一乡两村的小康乡,居民从3人增加到200多人,他们在边疆安居乐业,护国护国,续写着感人的故事。

我国边疆地区多为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对于边疆安宁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近年来,兴边富民行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实施,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小康村,点亮着祖国漫长的边境线,守护着每一寸神圣国土。

这条正确道路,凝聚起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有文化才能有文化,有文化才能心心相印。”这是新疆乌什县伊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经常对师生说的话。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中的一员,今年,库尔班·尼亚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各民族同胞一起,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活动。

多年前,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积蓄,在南疆农村创办了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开设国学班,传播中华文化。

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坚定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培育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行,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承载着56个民族的中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实践之力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们相亲互助团结共进繁荣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千年希望,一朝圆梦对于脱贫任务十分繁重的民族地区来说,胜利的喜悦更加澎湃。

走上领奖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激动地对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

“卡沙沙!”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应,并鼓励说,“三河村很典型,脱贫不容易。”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个彝族贫困村看望贫困群众。今天的三河村,一栋栋具有彝家特色的新房替代了原有简陋低矮的土坯房,百姓生活大变样。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情况,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脱贫攻坚。

如今,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集中的省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口较少的28个民族全部实现整体脱贫,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奇迹。

民族工作事关全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倾听群众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知重负重、奋力攻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谋定思路、奋起直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在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山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刻凝视天空,捕捉宇宙变化的信息,它所在的云贵高原正在悄然发生巨变。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民族地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202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到10.2%,比重稳步提升,其中云南、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中明显上升;

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全国0.9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83万,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将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举世瞩目。

水乳交融、血浓于水,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走进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社区的民族家园,10多名居民正在用简易织布机制作壮锦。“社区每月都举行绣球制作、十字绣、剪纸等活动,我在这里生活了8年,长期以来把社区各族同胞视为家人。”壮族居民谭延春说。

在这个壮族、瑶族、彝族、苗族、侗族等20个民族和睦相处、互助互助的社区里,人们亲如一家,庆祝壮族三月3.组织百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群众的情感越来越近,一幅多民族同居、相得益彰的图景油然而生。

凤岭北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命名了96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靓丽名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

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展现新活力——

歌舞剧、少数民族戏曲、汉族地方戏曲、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话剧、戏曲......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大会成功举办,演出频繁、精彩纷呈,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艺的传承发展和时代风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少数民族有关。

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普查、整理、翻译和研究,在民族自治地方举办系列主题展览;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各民族展示风采、相互交流学习、交融情感搭建舞台...

文化朋友、竞技纽带,为中华民族构筑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浇灌了更加绚丽的中华文化之花。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民生福祉迎来新飞跃——

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就医住院、子女入学等都得到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近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支书们的回信中,勉励他们引领乡亲们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大凉山之间,坚实的钢梯铺就了悬崖村的“神奇天路”。彩云之南,民族地区所有村庄都通上了硬化道路,有条件的村庄通上了公共汽车。贺兰山下,数百万移民搬离了他们贫困的家园,取代了他们贫困的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民族地区着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永续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绘就新画卷——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今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青海省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拿出照片,请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

一张照片是一只沙漠猫在草丛中行走;另一张是一只雪豹在树上行走。曾经罕见的物种现在频繁出现。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坚持生态就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贝的财富观,近年来,民族地区不断画出生态画卷,各族群众在天蓝、山绿、水蓝、土净的环境中,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安居乐业。

从苍山洱海到辽阔草原,从天山南北到滨海渔村,56个民族共唱欢歌,响彻四方。

长远之治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包容、更加凝聚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庄严宣告,让中华儿女群情振奋。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变化的是残茬步步紧逼的目标和节点,不变的是百折不挠的奋斗和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锻造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努力变写意为工笔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开创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青山巍峨,碧水悠悠,在广西兴安县花江瑶族乡铜仁村,坐落着一座风雨同舟依然屹立不倒的桥。

这座曾经由红军战士和华江瑶族同胞共同修建的“红军桥”,如今正成为人民群众致富的桥梁,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当地毛竹经过这座桥,销往全国各地,为瑶族同胞带来数千万元的收入。

只有跑出赶超“加速度”,才能驶上发展“快车道”。

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地区还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水平不高、人才支撑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等问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面临着能否和能否的双重任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家家户户都要过上好日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失。

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贵州考察时,他提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要求注重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转结构、转功能、转质量;

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

2021年以来,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明确路径,为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共同迈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做好新时代国家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界碑一点儿不能动,边境土地一点儿不能丢”。

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边防战士布鲁玛·汗·毛勒多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几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上雕刻了10多万块“中国石头”。

如今,布鲁马汗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边防军人,一家人无怨无悔,毕生致力于守护祖国的山川。

“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推动民族工作的深化和落实,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民族团结,最有效的是凝聚人心。

今年7月下旬,党的百年庆典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来到雪域高原,亲切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面对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有了涓涓滴灌宣传教育推动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爱中国的种子必将在每个中华民族成员心中生根发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包容、更加凝聚的命运共同体。

做好新时代的国家工作,必须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并肩奋斗的强大合力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船的力量在帆上,民心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归根结底是民族团结,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

加强党对国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大统一战线格局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我们彝族一向受压迫,受歧视……但是,今天我们做了人,并且做了国家的主人,来参加这个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张冲不胜感慨。

70多年后的2021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这里召开。

作为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毛南族的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广西的韦震玲站在协商民主的殿堂,深情讲述家乡脱贫致富的故事。

"我曾经认为,除非奇迹发生,否则我的家乡永远不会与外界相连。奇迹确实会发生..."我的家外面,灯火通明,果园芬芳,桑树林立,稻谷芬芳爆棚,平坦宽阔的道路修到了每个村庄,干净的自来水被引入每个家庭..."

魏振玲委员激动地说:我们充满信心,向着明天,向着第二个世纪的目标奋进!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的共同梦想,归根结底取决于56个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勇前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语录网网友观点:中华民族一家亲!

共同体意识是时代最强音!

为人民网点赞!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团结一致,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团结一致,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共筑中国梦。

团结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进,我们有信心。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时刻将被永远铭记——7月1日。

高举伟大旗帜,坚定正确方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6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