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安慰劝导,下面小编就以4224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孩子遇到困难束手无策怎么安慰,预计阅读需要11分钟!
嫂子的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由于在坚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他整个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主,基本不需要识字。
在这种教育下,表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也面临着一个学习问题,识字慢而且字迹超级不规范,歪歪扭扭的,经常被老师视为丑字的典范,由于经常被老师批评,表姐把学习这么难挂在嘴边。
有一天晚上,表姐写了半页字,然后忍住眼泪撕了起来。当嫂子问为什么会这样时,表姐哭着说:"明天老师又要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写得这么难看,我怎么就写不好呢?我怎么就没有其他同学写得那么漂亮呢!"看着正在努力写字,却写不工整的儿子,嫂子心疼地抱住他说:"没事,写不好就不好了,明天我给你老师解释一下,让她以后不逼你!"
嫂子以为儿子听她安慰会更舒服,没想到儿子推开自己说:“你写的字难看,不准去老师那里。”嫂子纳闷了,自己的话不是安慰儿子吗?她怎么会让儿子生自己的气呢?
表姐的遭遇可以说是遇到了困难,小姨和很多家长一样,看到孩子遇到困难,不忍心让他伤心,就用安慰的方式让孩子好过一点,结果非但没有如愿以偿,反而让孩子更加郁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父母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只是通过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来做出判断,以为孩子需要的是几句暖心的安慰,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内心真正的需求却没有被父母看到。
01.父母为什么判断错孩子的感受?“冰山理论”告诉你答案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萨提亚认为,人在经历事物时,在行为、应对、感觉、观点、期望、欲望和自我七个层面上同时有经验。
行为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就像冰山浮在最上面的那一层。
应对是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态度,是冰山的水平线,是行为的起点。
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父母可以看到孩子的行为和应对方式,但孩子的行为、应对背后的感受、意见、期望、欲望和自我,就像绝大多数的冰山,被埋在水下,没有被父母看到或者误以为被父母看到,所以父母用自己的感受安慰孩子,却不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说回表哥的案例:表哥撕作业,是他的行为,哭着说:“这么难听的话,明天老师又要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了,我为什么写不好,我怎么写得不像其他同学那么漂亮!”是他的应对方式。
分析表弟的语言:
“这么丑的字,明天老师又要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
反映出了表弟担忧、恐惧的感受,以及认为自己是无能的。
为什么我写不好字?我怎么没有别的同学写得漂亮呀!”
说明表哥其实也希望自己能像同学一样,写得漂亮,这是他的期待和渴望,往深了看,是表哥希望「自我」是好的,是优秀的。
小姨的语言:
"没事,如果你写得不好,那就不好了。明天我会向你的老师解释,这样她以后就不会强迫你了!"
嫂子“写得不好就是不好”的语言绕过了儿子的恐惧,让他不得不接受自己无能的事实。嫂子想告诉老师,如果她不强迫孩子,那就是切断了孩子对好好写作的期望和渴望,也是嫂子对孩子“好自我”的否定。
表嫂对“冰山下层”这一看不见的部分的理解差异,使他们产生冲突,彼此不理解,而这一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屡见不鲜,很多父母仅凭孩子的行为就自以为是地做出判断,不去探究埋藏在孩子“冰山下层”部分的真情实感,导致亲子沟通无效。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只以孩子的视觉行为和应对方式来安慰孩子,而应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内心的情绪和需求,看看孩子真正的期待。
02.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只“看得见的冰山”常犯的三种错误做法!
误区一:家长看不到孩子需要一个好的自己,让孩子接受自己不好的错误事实
案例:类似于一个嫂子对待儿子的错误做法,父母看不到孩子对成功的期望,让孩子用暂时的困难来否定自己的能力。
危害分析:嫂子疼惜儿子,告诉儿子“你写得不好就不好了,以后我请老师不要逼你”,表面上是让孩子接受写得不好的事实,深层上是嫂子带着儿子回避写得不好的问题,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处理困难,这样容易让孩子把短暂的失败内化为长期的失败,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因此,他在困难中四处奔走。
没有人想成为失败者,孩子的好胜心更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是必经之路,它是孩子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只是短暂的存在,当父母用孩子遇到的困难来证明他们孩子不够好的幻觉时,孩子会相信他们真的不能,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躲起来,躲起来,没有责任感。
正确做法:
①激发孩子看到“好自我”
当孩子问为什么我不够好时,他的内心其实住着一个渴望变好的孩子,但这作为冰山的下层被埋在水里,不容易被察觉,包括孩子自己,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探索他内心的声音,通过询问他们,让他们理解自己想要变好的愿望。
在嫂子的情况下,她可以这样问:"宝贝,你说你的字写得不如其他同学,其实你心里也想写好,对吧?"
相信99%的孩子都会认同妈妈类似的说法,因为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变得更好。
②帮孩子”正确归因“
因为爱孩子,带着孩子回避问题,最终会让孩子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当孩子说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家长不仅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还要帮助孩子正确归结,因为孩子口中自己的不好只是暂时的,如果不正确归结,孩子就会把暂时的失败当成永远的失败。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成功或失败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两种: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
积极归因: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如努力)
消极归因: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
显然,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应该多做一些正面归因,比如努力不够;告诉孩子,如果你能再努力一点,不要气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看到结果。
错误二:父母忽视孩子感受,不根据事实情况,“相信”孩子
案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说: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完成任务;我相信你能做这样一件小事。
危害分析:当孩子哭闹困难时,他需要父母看到他们内心的无助和沮丧,而父母张开的嘴“我相信你”不是看到孩子的困境,理解孩子失落的心情。低估和忽视孩子的负面感受,肯定孩子,会让孩子感到深深的不可理解,同时让孩子感到内疚和无能,认为他们没用,对不起家人的信任。这些感觉让孩子在处理问题时感到压力更大。
正确做法:
① 与孩子同频共振
沟通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同频共振,意思是两个人要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
当孩子告诉你,妈妈今天的练琴曲目好难,我都想不起来了!你淡淡地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弹好"这样的谈话,显然和孩子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孩子生气了不说,他再遇到困难就不会和你说话了。
妈妈要做的是肯定孩子面临的困难,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失落,妈妈应该这样说:"真的很辛苦,妈妈看到你练了好几遍却没有弹好,所以,你先休息一下,把曲目读几遍,看看有没有好的记忆方法。"
当父母能和孩子做同频共振时,孩子的“冰山下层”情绪就会被看到,孩子被深深地接纳、看到,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此,父母的理解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慰,也是刺激他们解决问题的最好动力。
②帮孩子制定“成功”计划
帮助你的孩子制定成功计划不是让孩子把追求成功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在看到孩子对成功的期望后,父母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最终让孩子觉得成功是靠过程中的努力实现的。当孩子能够一步一步地实施计划,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后来,再次面对失败时,他的挫折感、无助感就会减少,自信心就会增加。
帮孩子制定成功计划要遵循“小步子原则”。
“小步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教育原则。孩子的目标被分解成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小步”,最终达到最终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降低孩子的目标,让孩子对任务及时反馈,降低错误率,获得自信后增加成功的概率。
错误三:父母陷入“纠错”模式,看孩子总是“缺陷视角
案例:男孩学拼音的时候,总是读不出声调,二声调和三声调也分不清,每天回家老师都布置拼写任务,还有算术和写字任务,男孩其余的作业都很好,就因为读不好拼音,每天被妈妈批评,被妈妈胁迫纠正发音,以至于妈妈看着孩子总是很不满意。
危害分析:这位妈妈明显陷入了“纠错模式”,即放大孩子的错误,盯着孩子的错误,没有办法纠正。类似这位妈妈的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由于父母长期只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判断孩子,孩子慢慢压抑了自己的情绪,逐渐失去了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
正确做法:
① 用“发展模式”看孩子
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家长,家长要把孩子的缺陷视角改为发展视角。
当父母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时,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问题上,而是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的改变让父母更加体贴,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有自我提升的空间。
②告诉自己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长处和短处的结合才是正常的孩子,所以,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不够好而上火,想要孩子变得优秀,就得告诉自己克制非理性的情绪,看看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03.孩子的“下冰山”不见,使他们遭受情感忽视,传播伤害一辈子!
当父母仅仅通过孩子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来教育和安慰孩子时,孩子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情感忽视”,因为父母无法通过孩子行为的表现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忽视”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一书中说: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成年后表面上也显得很正常,但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根源的结构性缺陷,也不知道自己的童年仍在为他们工作。相反,无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倾向于责怪自己。"
书中具体罗列了10种遭遇“情感忽视”产生的危害。
1.空虚感
2.反依赖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
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
6.对自己生气,自责
7.感觉有致命缺陷(如果人们真的了解我,他们不会喜欢我)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9.自我约束能力差
10.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不要以为“情感忽视”就是父母完全忽视孩子,它表现在亲子关系的微小细节上。用“冰山理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只是依靠孩子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来与孩子沟通,而不是照顾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做出沟通,让孩子遭受“情感忽视”。
所以,希望各位家长不要急于回应孩子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牢记“冰山理论”,知道孩子行为和应对方式下隐藏的内心世界。
语录网网友总结:当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然而,孩子行为、应对背后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就像冰山的绝大部分,被淹埋在水的下面,不被父母看到或者父母误以为被看到,于是,父母凭着自己的感受去安慰孩子,却没有读懂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时,不要急于回应孩子,牢记“冰山理论”,知道孩子行为和应对方式下面隐藏着的不易发觉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这里的被看见就是被理解,感同身受。
我的孩子已经25岁了,可是我回顾往事,我做母亲的时候太年轻,不懂这么多,教育方式多有欠缺,致使孩子有上述表现。
我该如何去做呢,当孩子问为什么我不够好时,他的内心其实住着一个渴望变好的孩子,他们在等待着被父母发掘和看见。
超级棒的文章心理咨询师说 教育,你为什么写这么复杂?就是一句话的事: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然后对症下药。
作者专业,认真,负责,把人们普通忽视的问题解释得无比详细,让读者迅速纠正自己养育孩子的错误行为,作者功德无量,读者的孩子有福气了。
人们在经历事情的时候,在七个层次上同时有着体验: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行为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就像冰山浮在最上面的那一层。
就“冰山理论”的相关分析,值得学习!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在制造小姨儿子的`遭遇’?”。
如果小学教育如此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理论都是“水浒的军师——吴(无)用”。
当父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时,就不会执着地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去寻找孩子遇到问题的原因。
这样的变化让父母多了一份体谅,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并有提升自己的空间。
很多家长缺乏这方面知识从而延误孩子的发展。
正确认识孩子,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做人远比教会孩子几道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