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中国式母女关系很多女孩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南方周末(中国式母亲)

中国式母女关系很多女孩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南方周末(中国式母亲)

有网友问中国式母女关系很多女孩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南方周末,下面小编就以650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中国式母亲,预计阅读需要17分钟!

侯玉珍一直对母亲有着复杂的感情,她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只能给孩子基本的生活照顾,没有“温暖的关怀和身体的爱抚”。

侯玉珍的母亲从小就经常挨打,作为长女,她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深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母亲会埋怨丈夫和儿子,迫使侯玉珍成为一个“好女儿”,侯玉珍不堪重负,这让她对母亲的感情夹杂着怨恨和内疚——“我爱她,离她很远”。

泉州东海蟳埔渔村一对母女正在开脸。 (视觉中国/图)

武志红的来访者大多来自重男轻女的地区,他看到了这些女性所遭受的伤害,从业12年的心理咨询师侯玉珍受武志红邀请,开设了女性疗愈课程《走出家庭创伤》,并于2021年出版了《因为我是女人》。

第一次和侯玉珍聊起这个话题时,武志红记得,他边说边觉得浑身发冷,急忙加了件衣服,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因为,在严重的重男轻女中,确实隐藏了太多人性的冷酷。”武志红说。

“也许对很多女性来说,她们在原生家庭里是‘外人’,在公婆家里还是‘外人’,甚至很多女孩从一出生就不被家人寄予厚望,她们被抛弃,被厌恶,或者从未被母亲爱过。”侯玉珍在书中写道。

唐纳德·温尼科特和约翰·鲍比等现代英国心理学家提出,母亲对孩子的个性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侯玉珍看到她周围的许多女性受到轻视和不公平的对待,往往首先来自母亲。

侯玉珍总结了几种不良育儿模式下的母亲形象:不肯放手的共生型母亲、害怕被抛弃的消失型母亲、掌控一切的自恋型母亲、看不到孩子情感需求的反应迟钝型母亲等等,她发现背后的原因恰恰是这些母亲也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忽视、排斥甚至虐待,母亲的创伤代代相传,在女儿的命运中重蹈覆辙。

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进入心理学专业后,侯花了多年时间治愈自己。她强调,尽管书中谈到了许多与母亲有关的伤害,但初衷不是让人们把痛苦归咎于她,而是最终通过母亲看到和了解自己。

“她控制不住地对孩子不喜欢”

南方周末:我们经常关注父女关系对女性成长的影响,但母女关系却被忽视了,为什么关注母女关系?

侯玉珍:我的方向是客体关系心理学,国外研究得非常多,关于最早养育对人的内在核心的关系模式和人格形成的影响,早期养育大部分是母亲。我自己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我对这个身份有很多经验。在临床咨询中,女性来访者较多,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与养育相关的痛苦。在中国文化中,养育的主要责任是母亲,无论是基于客观母亲功能的影响还是实际关系带来的痛苦。

南方周末:母女关系对女性的生命或人格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侯玉珍:综上所述,目前对人类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外,很明显还有养育环境和刺激带来的影响,影响越早影响越大,神经系统最有可能在0-2岁之间发育,2岁左右的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进行修剪。如果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养育,他的神经系统中就会有越来越多好的、安全的体验;如果他受到了严重的刺激,比如经常被丢在一边无人看管,哭得不舒服,这种恐惧或焦虑的体验就会保存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如果他的养育环境在未来没有改变,继续有不好的体验,神经系统就会记录这些不好的体验,成为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那么,一个人如何体验自己和世界,这些核心部分在早期就奠定了原型。这种模式是终身携带的,除非后来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伴侣或治疗师,或者有一个很好的对象来改变他的内心体验。

南方周末:母女关系的特殊性是什么?

侯玉珍:一个女儿会去找她的母亲寻找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身份,如果母亲非常认同她的身份,爱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身份,她也会爱她女儿作为一个女人的身份,孩子会非常符合这个身份。但是如果母亲的女性身份受到创伤,在我们的一些文化中,例如,她原本想要一个男孩,当女孩出生时,她实际上带来了拒绝,这个生命的到来是不期望的,更严重的是,在抚养过程中被拒绝、不喜欢或不喜欢,那么女儿就不会接受她的女性身份。

女儿对妈妈的认同,会影响到女儿以后能不能有一个女性的自我认同,或者说她自己做妈妈的时候,能不能做一个好妈妈,而她需要向妈妈学习这些东西,所以很多妈妈做不好妈妈,是因为妈妈也没有把她养好。

南方周末:这种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常见吗?

侯玉珍:有些代际传递是很露骨的,有些则是很隐蔽的,比如当妈妈年轻的时候因为是女孩而不被喜欢,甚至被送走的时候,她对这个身份感觉很不好,所以她会想生个儿子,当她生了女儿之后,她会排斥和不喜欢这个女儿,有时候会直接表达,"你们以后也会是别人家的。"社会上有一些案例,让女儿为家庭赚钱,母亲只是利用这个女儿,有一天她嫁的是别人家,甚至通过剥削女儿给儿子娶媳妇盖房子,这在一些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代际创伤的更明确的传递。另一个隐藏的创伤,如果这个女人被遗弃或送养,即使她生了女儿也会认为我因为女性身份而不被爱,我必须爱我的女儿。但无意识地,她可能会重复这种创伤,并在某些时刻与孩子产生分离,例如将孩子送出去喂食,并再次进入这种创伤。

南方周末:这种代际传递存在必然性吗?

侯玉珍:不一定有因果必然性,但相关性很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除非这个女人得到了其他的爱,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伴侣的深爱,她能得到其他好的滋养,她才能在自己的意识下,让创伤降低到很低的程度,阻止它的发生,在我们的临床咨询中,也有很多妈妈不想伤害自己的女儿,但又忍不住厌恶和讨厌自己的孩子。她会觉得很内疚,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她的情绪反应控制不住,经常对孩子生气,所以她会来咨询,想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伤害孩子不是她的初衷。

南方周末: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女儿喜不喜欢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是或多或少朝着妈妈的性格模式发展,你同意吗?

侯玉珍:我们的神经系统受到基因和育儿关系的刺激,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和妈妈总是有相似的部分,而且可能是你讨厌的部分;有的人自我意识很多,她的内心生活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不仅仅是父母模式;她的内心更自由,她的生活不会被过去的经历或创伤所限制。

“很多母亲没有被很好地养育过”

南方周末:你在70年代末的多子女家庭长大,一个母亲和多子女的关系有问题吗?

侯玉珍:多子女和独生子女都有各自的疾苦,多子女的问题是手足竞争普遍存在,名次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最大的可能承担更多父母的意愿,如果最大的是女儿,她会变得很能干,很顾家,会承担很多,这是我在很多家庭案例中看到的;多子女家庭中,往往有一个孩子是“替罪羊”,受到的待遇最差。

我觉得独生子女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父母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他要承担父母的所有期望,往往包括失望,如果父母期望想要一个儿子,那么独生子女就必须承受失望。

南方周末:你在书中列举了很多有问题的育儿方式,这些妈妈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为什么会这样?

侯玉珍:很多妈妈没有养好,就是这个原因,人的基因里有一种天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原生母爱,但是后天她接受了很多刺激,没有发育出妈妈的功能,这个女孩长大成为妈妈后,就无法给孩子提供妈妈的功能。

南方周末:如果一个女人和一个她不爱甚至讨厌的男人结婚生子,她会讨厌孩子中属于她丈夫的部分吗?

侯玉珍:对,但是心理上,她讨厌对方的部分其实是她接受不了自己身体里有这个部分,就像她自己的影子一样,需要尽可能的去压抑,比如有的女人表现得很独立,认为自己要坚强,什么都要靠自己,但是另一方面又抱怨丈夫无能,不照顾家庭,这是因为她有依恋创伤,不允许自己需要对方,这种独立是一种伪独立,不是真正的独立。她会说哭有什么用,哭是弱者,看到孩子哭,她会很苦恼,可能会骂她,叫她不要哭,这在她的成长中可能是不被接受的,所以不管是出现在伴侣身上还是孩子身上,她都要压抑,就像压抑自己一样。

南方周末:母女关系是否会存在竞争、嫉妒或敌意的情况?

侯玉珍:会有这一部分,母亲基于自身的自尊问题,可能年纪太大,无法面对自己失去的美貌和年龄,她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年轻的部分,可能会吃醋,也有对女儿的敌意可能源于她自己对自己女性特质的敌意。

南方周末:两个女人争夺男人的爱情,家庭中会有敌意吗?

侯玉珍:是的,对于亲生父亲或者丈夫来说是很常见的,婆媳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媳妇可能会经常把对母亲的恨投射到婆婆身上,婆婆会觉得有人抢走了她作为母亲身份最重要的价值,因为儿子是她的,谁也夺不走,她应该对自己的教养有话语权,在中国的孝道里就是这样,女人当了母亲,就有了权力。

南方周末:但随着孩子长大成人,母亲会逐渐失去这种权力。

侯玉珍:在古代,孝顺要求“服从”,被囚禁,但现在文化越来越不支持这一点。如果一个女人的所有身份都是母亲,她没有自我和其他身份,她会紧紧抓住这个身份,矛盾会非常明显,这个儿子基本上会被“阉割”。受苦的不仅仅是儿媳,还有儿子。对儿子来说,他内心无法抗拒和对母亲的仇恨需要由对方,也就是他自己的妻子来承担。妻子会对婆婆非常生气,如果儿子能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妻子的愤怒就会减少。

“核心是女儿和自己心里的母亲和解”

南方周末:核心家庭中,如果母亲不在,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侯玉珍:这取决于男孩女孩,也取决于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相对来说,如果一方缺席,孩子只能完全依赖另一方,如果另一方带来任何冲突或危险,孩子就没有出路。

母亲不在时,孩子多大会对心理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影响越早,影响越大。这种影响有几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损失。无论是在生活的照顾还是心理认同上,需要培养,都会有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越早,就越难哀悼。此外,这还取决于孩子能从父亲或祖父母、祖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爱。如果得到很少,就会有严重的人格问题。如果他能从父亲、爷爷奶奶那里得到非常稳定和充满爱的支持,他会慢慢能够应对这样的生活状况,不会让整个人格崩溃和崩溃。

南方周末:母亲养育造成的创伤会如何影响女儿将来的亲密关系?

侯玉珍:很多人会提到恋父情结,恋父情结的背后,对丈夫的需求包括对母亲的很多需求,比如据了解,很多人不仅希望丈夫有权势,能养家糊口,有责任感,还希望丈夫体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和自己聊天,能安慰自己,这些其实都是母亲的功能,有些女人会对这些问题充满抱怨,其实是因为她从来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过,她再一次没能从丈夫那里得到这种理解和安慰,包括身体上的亲密。

也有很多女性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害怕,这可能和她原本的经历有关,她在婴儿时期或成长过程中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依恋,但扮演主要养育角色的母亲往往在这个时候发脾气,她会觉得只要亲近就会有伤害。

一位母亲正在亲吻她即将出嫁的女儿。 (ICphoto/图)

南方周末:如果一个人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关系来弥补?

侯玉珍:良好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很有治疗作用的,研究表明,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大概三五年后就会转化为安全的依恋,神经系统会从原来的不稳定转变为稳定,即使丈夫不在,她也不担心他会抛弃她背叛她,依然觉得他爱她,即使他们吵架了,她也会觉得他们的爱还在,不会瞬间断舍离,感情体验也比较稳定和恒定,当然要看伴侣是否真的持续稳定地为她提供这样一份爱。三五年也是相对的,如果她的不安全感非常严重,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南方周末:如果这个受伤的女人进入了你所说的安全依恋,却在多年后遭遇丈夫出轨或婚姻破裂,会不会对她造成更大的创伤?

侯玉珍:是的,这会让她进入不安全的依恋,重新激活她不安全的部分。当然,即使有安全依恋的人经历了重大人生事件的创伤,比如巨大的抛弃、抛弃,或者丈夫的死亡,她也会变得不安全。一般来说,如果她小时候被养育得很好,她会更有能力应对这些变化。当然,还有更糟糕的。早期就有创伤,然后是持续的创伤。即使是心理治疗也不能让她变得更好,只有药物干预。

南方周末:从您的经历来看,受到创伤的女儿能与母亲和解吗?

侯玉珍: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情况。如果你继续走在这条路上,有很多可以和解的。当然也有不可和解的:一个是母亲对女儿非常坏,即使女儿试图与母亲重新联系,母亲仍然非常坏;还有一种情况是,女儿自己的人格状态已经非常僵化,很难像我们一样交流。在她心里,这种仇恨可能已经成为她生存的原因。和解与一个人内在自我的功能有关。自我和人格的状态越好,她可能会更容易或更快地和解,如果状态不好,那就更难了。有些人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即使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和解。

南方周末:如果母亲年事已高,难以深入沟通,如何调和?

侯玉珍:核心是女儿内心与母亲的和解,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已经内化到她的内心,她内心的母亲已经是她人格的一部分,她不能放下和解是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她面前的母亲。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诊所里,她必须充分感受和理解自己,并且能够爱自己。在慢慢理解母亲有自己的痛苦后,她可以培养理解母亲的能力,所以她可以部分原谅她。

“成为妈妈不是她生命的全部”

南方周末:女人成为母亲后,独立的自我和母性之间有矛盾吗?

侯玉珍:没有矛盾,一个好的妈妈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不会把很多自己的价值放在孩子身上,指望孩子去完成,不会觉得孩子以后要替我传宗接代,成绩好,祖业光荣,也不会觉得我要管他,他离不开自己,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冲突,特别是和妈妈的冲突,里面包含着不可分离,妈妈把自己生命的所有价值和意义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她不独立,她把自己生命中的所有自我都放到了母亲身上。

南方周末:成为母亲意味着失去很多可能性,比如事业发展或自我实现,如果不甘心、无奈,会不会渗透到亲子关系中?

侯玉珍:如果不处理就会,当一个人选择做妈妈的时候,必然会和自己自由的生活有冲突,但是和独立不冲突,她需要平衡,不管我们做不做妈妈,我们都有损失,不做妈妈,她需要接受自己不会有妈妈的身份,未来不会有孩子,老了有别人的孩子或者孙子在身边可能会孤独,这就考虑一个人如何处理这些失去的能力。

有些妈妈可能会跟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我的命都给你了,甚至不离婚都是给你的,孩子成了背锅侠。其实,她的经历并不是真相,真相是她可以不做自己,除了做母亲,她没有勇气面对其他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很生气,很内疚,然后不能做自己,有些孩子会被控制,听妈妈的话。在这段关系中,母亲和孩子都不能做自己。

南方周末:有些女性可能还没准备好就做了妈妈,或者突然就做了妈妈,这样剧烈的角色转换会不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侯玉珍:如果有人帮助她就更好了,如果没有人帮助她,情况会很困难,可能她还没来得及处理失去的身份就做了妈妈,这意味着她不仅失去了时间、睡眠和与朋友社交的经历,还失去了女孩的身份。这些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这也可能激活她早期被抚养经历的创伤。比如产后抑郁症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没有支持,它会给她和她的孩子带来非常大的问题,有可能抑郁症会一直这样下去。

南方周末:有些女性害怕和拒绝要孩子,这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侯玉珍: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丁克,她也接受她失去的东西,那没问题。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她很害怕进入母亲的身份。她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或者成为母亲后,她会失去现在的身体,皮肤会变坏。这些代表着她的自我。身体的自我形象与她的自我是否好有很深的关系。她不能接受这种损失。也许她也害怕家庭中的二元关系会变成三元关系,给她带来危险。很多女人都没有意识到那么清楚,她只是被撕裂了,或者害怕了。

南方周末: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女性更容易成为母亲,但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独立的女性很难。

侯玉珍:因为在一些落后地区,女人的价值就是生孩子,那个身份就是她的全部,有多少女人愿意不惜代价生男孩,但是城市女性的这部分需求被弱化了,当妈妈也不是她人生的全部。

语录网网友总结:我爸妈都是公务员,我爸还是高材生,他们一直都很看重我弟弟,不管犯了什么错都跟没事一样。

因为我妈跟我姑姑们关系不好,所以从小我就被我妈嫌弃,说长得像姑姑,每次打起来都特别狠。

我真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在姥姥的庇护下长大,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父母的爱。

我就是那个没被妈妈好好爱过的孩子,我妹更是,我自我疗愈,而我妹妹正在用一生救赎。

没有被妈妈真正好好爱过的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发现自己无法突破底线,去很好地和他人建立关系。

现在自己马上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妈妈了,希望我的悲剧不要在我孩子身上重演。

我想做一个真正疼她的好妈妈。

我是二个女儿的妈妈,我用了全部心血呵护她们,最终在物资的诱惑下,随父背叛了我,这让我心碎了,怎样解释呢?,看标题我就觉得写得片面偏激,可是评论竟然有那么多认同的,有点惊讶。

不一定只有温柔爱抚和拥抱等热烈的情感表达才是爱吧?

忙于生计的妈妈不是为了你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而忙碌吗?你生病的时候妈妈很心疼很着急,这不是爱吗?当你进入青春期,动不动生气、嫌弃父母,妈妈小心翼翼地询问你时,不也是爱吗?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内敛、有的外向,但都是爱啊。

请不要离间母女关系哦。

母亲如果不爱女儿,女儿再怎么乖,母亲还是不爱,很悲哀。

她对女儿的敌意,可能源自她本身对自己女性身份的敌意。

这分明就是我妈,我从小就生长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

刚出生三个月,妈妈就带着哥哥去找爸爸,把我交给了别人抚养。

等到三四岁的时候接回来给外公外婆带,外婆又是极度重男轻女,但凡家里有好吃的都会偷偷藏起来,等我不在的时候拿出来给亲孙子吃。

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这辈子我就只想生一个女儿,把所有的爱都给她,让她自由成长。

是的,比如我母亲从来不记得我生日。

所以,在我成年发达后她突然有一次说祝我生日快乐,我装死不回信息。

我很爱自己的女儿!

感谢上苍,感谢她愿意投胎来做我女儿,我有多幸运呢,就是,我上大学前从来不了解还有重男轻女这种事情,就是看新闻也没什么感觉,最多觉得很奇怪。

上大学了,有同学说起才发现真的有。

父母对我的偏爱让哥哥很不舒服,我也觉得很正常。

后来的遗产什么都是均分,更让我觉得,这世上,真的,为什么要有重男轻女这种事情。

我也没有感受我母亲的很深爱意,所以跟我跟她不曾有过亲密关系,我母亲貌似也这么说她跟她母亲也是一样的,但是我对我女儿竭尽所能的爱她。

很多女孩的不幸是因为妈妈重男轻女,可笑的是这些女孩长大后一样的重男轻女,最心痛的莫过于,有时候你的父母都觉得你不值得被爱。

我在家排行老二,因为是女孩子,从未受过妈妈的爱,我姐姐从小就父母,外婆他们疼,以前姐姐身体不怎么好,妈妈老是炖补品,我从来没有,邻居都看不下去,我才几个月大就给他们挂在树上一呆就是一天,有次下大雨,他们愣是没想到我在外面淋雨,到后来有我弟弟,我更是没人记起,从小父母在外面打拼,就把我和姐姐放在她堂姐家,一养就是十多年,到十多岁才回到自己家,妈妈各种看不惯我,有好几次想离家出走或死了算,直到我嫁人了,才和妈妈的关系好点,现在对我真的很好,不肯放手的“共生母亲”、害怕被抛弃的“消失的母亲”、控制一切的“自恋型母亲”、看不见孩子情感需要的“无回应的母亲”

我母亲全都占完了,小时候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现在长大了,根本不想见她,连电话也不想打,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童年最大的伤害是从来没有被母亲善待过,用尽一生也治愈不了心灵的创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4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