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4.23世界读书日:2021的春天,释放你的进取心

4.23世界读书日:2021的春天,释放你的进取心

今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很多人的社交圈子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荐书内容和送书活动。

比如有推荐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也有推荐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还有推荐新书《查理·芒格传》的。

我本人是一位纸质书重度爱好者,不太喜欢通过互联网看书,最主要的原因是伤眼睛。。。

当然,不方便前后翻动、上下午联动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下面,我推荐几本改变我人生的书,虽然在知乎、头条上动辄年薪百万、千万的人眼里,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

第一本:《小狗钱钱》

2006年,段永平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赴宴当天,他带了一位20岁出头的少年。由于两位大佬光环巨大,那位少年当年并没怎么引起人们的注意。

多年以后,那位少年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逆袭来到中国富豪榜的第二位,财富超越马云,仅次于马化腾。他就是拼多多的创始人黄铮。

后来有人好奇巴菲特当年都说了什么,黄铮回答说:

“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连我母亲都能听懂。常识显而易见、容易理解,但我们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人的思想很容易被污染的,对一件事做判断时,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和常识来判断。”

“这顿饭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这本《小狗钱钱》传递的是一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像梦想、积极行动、自信、坚持、提升认知等。

尽管这些道理好像没有几个人不懂,但是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活得不如意的人都败给了这些简单的道理。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成定局,于是不再学习,不再提升自己;

有些人做事消极被动,却自诩谦虚低调,给后辈表现的机会 ;

还有些人一边当着反面教材,一边教育子女:你要有梦想啊,没有梦想,你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是啊,有什么区别?

看似“简单”的道理或许并不简单,你自以为的“懂”也不一定是真的懂。

在我看来,真正的懂是可以促使你付诸行动,并且做出成绩的。真正厉害的人,往往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当你自认为懂得了很多简单的道理,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结果仍然不尽人意的时候,不妨进入这本书的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视角重新理解梦想、自信、坚持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第二本:《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这是一本赞扬和骂名同样猛烈的书,它道出了我们感到不舒服却不得不认可的真相——不想做乌合之众却常常不自觉地置身其中……

下面,我挑选了几句经典的句子供大家鉴赏。

“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并非天才的智慧。”

“只有用非常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表达观念时,群体才能接受,因此观念要想流行,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行。……我们会发现,对它们进行彻底的改造以适应群体相对低下的智力水平是多么地必要。”

“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它们目前的组织力量强大,其形成的规则也很快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即不容置疑的专横权利。“

”究竟该如何影响群体的想象力?我们很快就会知道。首先要掌握这种本领,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

“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但是其强度各有不同。但这个方面,支配着人们感情和思想的基本的种族观念,会一再表现出来。”

“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内心的声音不可避免地被大众裹挟,被喧嚣的市场掩盖,我们独立的思考在面对人潮汹涌时,也会失去本真。尤其是投资行业,信息过载、知识爆炸,乌合之众们往往会亏钱的那70%。

要想在投资上赚到钱,就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

第三本:《干法》

本书的作者是稻盛和夫先生,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经营企业之圣,分别创办了京瓷和第二电信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并且在日航即将破产的时候挺身而出,一年多的时间内,让日航扭亏为盈,而且取得了空前的高额利润。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一场修行,人只有长时间投入工作,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获得心中快乐的前提是工作,每天认真工作,努力获得回报,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时间的宝贵。

很多人认为工作的意义无非是赚钱而已,把工作视为人生中的“必要之恶”,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认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抱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态度,不是自己的工作绝不多干,加班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六点钟下班,五点五十就开始收拾东西。

而与之相反,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身上有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办公室里最后一个走的总是他;

常常喜欢去参加其他部门的营销会议,总喜欢“没事找事”;

周末的时候也不肯老老实实歇着,看到什么值得学习的文章就会甩到工作群里......

我一直好奇他们那么拼命工作的源动力来自哪里?他们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类型:

1)不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人;

2)可燃型:点火就着的人;

3)自燃型:没人点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人。

而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在同龄人中升职涨薪最快、成长进步最多的往往是第三种人——自燃型的人。

他们有极强的自主驱动力,长期处于学习区,他们不认为工作是一种任务,相反的是,他们认为工作很有意思,他们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而是在被人吩咐之前就自发去干。

当你在假装没看到工作群里的消息时,自燃型的人精力充沛到半夜都在群里积极出谋划策;

当你在极力推脱那些不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时,自燃型的人总爱多管闲事对其他人的工作“指手画脚”;

当你摆手摇头说自己“我不会”的时候,自燃型的人"傻"到揽活上身,一口一句“我来试试吧”。

他们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擅长工作,但他们身上往往散发着一种对工作的热情。

第四本:《原则》

我看到过很多年过而立,生活和工作仍旧是浑浑噩噩,没有原则可言。

如果你是一个期望美好未来的人,这本由投资大师瑞·达里欧所著的《原则》,相当值得一看。

第一,他鼓励所有人去阅读和理解历史的规律。许多事情在历史上是反复发生的,只不过存在轻微的变化,所以他不认为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不寻常的。与现在的形势比较接近的先例是1930-1945年。我们也经常会见到,在一轮债务周期中有大量债务生成,伴随着大量的购买力释放,但政府不得不大量印钞来处理这些债务。我们对财富和价值差距也不陌生。

这些周期在历史上周而复始。要想研究的话,中国的悠久历史非常有研究价值,中国人也非常善于从历史中学习。瑞·达利欧自己曾经研究过中国的历史,他认为从7世纪的唐朝开始,就可以看出事物背后的规律。这与瑞·达利欧对中国的一贯认可是一致的。他之前就曾多次表示,中国是不可忽视的。但他也提出,现在美国和中国的沟通出现了点问题,对于两国来说,互相了解真的很重要。

第二,在任何时期,有那么几个因素一直非常重要。包括教育程度、性格、财务状况等在内的8种优势可以很好地衡量出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假设你经济实力雄厚、个性坚强,有恒心,善于合作和握有资源等,那么你就会赢,会做得很好,取得进步。

第三,正确看待人生。人生必然有起有落,要知道如何看待这些起伏,并很好地应对它们,要知道自己的灵活性有多大,最重要的是,知道现实是如何运作的。总之不要与现实对抗,不要幻想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不要过于理想主义,这种执念会阻碍你与现实的联系。瑞·达利欧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原则思维。

第五本:《穷查理宝典》

《穷查理宝典》中文版序言中提到,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要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

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屡屡提到了一个影响他生活、学习和决策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建立在他称作为“多元思维模型”的基础之上,他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第六本:《社会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是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不仅是你和别人,也有你和自己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群居动物。如果一个人用几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孤立起来,切断一切正常活动和人际关系,那他肯定会陷入抑郁状态,就算是小猴子你把它关一个月也会变得孤僻。

所以人和人之间怎么互相影响,建立联系,吸引和冲突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而重要。《社会心理学》就是在这个领域一本教科书级别的经典,被美国很多高校列为教材。

你怎样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什么会有偏见,为什么在群体中不由自主地做出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哪些因素能够促进亲密关系和吸引......了解了这些,你也就更了解了自己。

如果想看更通俗和贴近生活一点的,可以看下《影响力》,罗伯特·B·西奥迪尼写的,这个作者最近还出了一本新书是《前置影响力》,都值得一看。

它关注在生活中,你怎样去「说服」或者「被说服」别人,尤其是在商业社会中,有很多情况都是大量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和特点,不知不觉产生影响,控制你的行为。

结语:世界若无光,就把自己活成光

前两天中科院博士“小作文”刷爆全网,这位博士在文中介绍了自己的出生环境,吃过的苦,以及这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即便亲人离开、父亲离开、婆婆离开、恩师离开等等。

从四川最贫穷的山里孩子,走到中科院博士,他不止走了十年,中国遭遇太多太多,他也终于有机会说一句:走过很远的路,吃过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

我们常常会问自己: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位中科大博士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把自己活成光。

出身贫苦、家人离世、光脚上课,生活的苦难从来不是他放弃的理由。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要让自己配不上当初的野心,还辜负了曾经遭受的苦难。

请相信读书的力量,请相信坚持的力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它依旧是大部分人改变自己和实现人生跨越的最好途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9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