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苏州几千年历史文化(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苏州几千年历史文化(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网友问苏州几千年历史文化,下面小编就以9115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预计阅读需要23分钟!

写在前面,苏州的历史文化悠久,它并不会因为某些人或者事而蒙羞,它有它的骄傲和它的风骨,它就是它。

苏州

(江苏省地级市)

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 [1]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61.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2.17万人,城镇人口815.39万人,城镇化率76.05%。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东南部、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清代“天下四聚”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 苏州 外文名称 Suzhou/Soochow 别 名 姑苏/吴中/平江/吴门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地区 下辖地区 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 姑苏区三香路998号 电话区号 国际:(+86)512,国内:0512 邮政区码 215000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岸 面 积 8657.32平方千米

人 口 1074.99万(2019年常住人口)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8] 著名景点 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周庄、虎丘、寒山寺、金鸡湖等 火车站 苏州站、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 车牌代码 苏E/苏U [9] 地区生产总值 19235.80亿元(2019年) [10] 行政代码 32000 市花、市树 桂花、香樟 市 歌 《苏州好风光》 高等院校 苏州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商朝末年,中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岐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与当地居民结合,建立“勾吴之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从寿梦起,吴国国势日盛,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周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吴地悉归越国所有。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囯灭越囯,吴囯、越囯之地尽属楚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遂成为春申君封地。

战国末年,秦国在其辖境行郡县制。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俘楚王负刍,以长江以北楚国之地建楚郡;二十五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国在长江以南之地,遂将楚郡分为九江郡、鄣郡、会稽郡;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县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汉相争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梁、楚等九郡,会稽郡亦属楚。

明代 张宏《西山爽气图》局部

明代 张宏《西山爽气图》局部

汉朝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攻灭项羽,汉将灌婴乘胜过江,攻破吴县,略定会稽。同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会稽等郡属楚王封地。次年刘邦降韩信为淮阴候,分其封地东部会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荆国,以其从兄刘贾为荆王,领会稽郡,都吴;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汉,杀刘贾,占领荆国封地。次年刘邦平定英布之叛,废荆国仍复为会稽郡。同年封刘濞为吴王,会稽郡遂属吴国封地。文帝前元九年(公元前171年),鄣郡并入会稽郡,郡治一度由吴县移至鄣郡(今浙江安吉县与长兴县之间),7年后复治吴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谋叛伏诛,废吴国,复为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吴县仍为首邑。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会稽郡属扬州刺史。此时州尚不属正式行政区域。王莽篡汉建新朝,改吴县为泰德县。王莽新朝覆灭后,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泰德县为吴县。汉顺帝时因会稽郡幅员辽阔,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郡地东北部另置吴郡,西南部仍为会稽郡。新置吴郡领县十三,吴县为首邑,郡治在吴县,而会稽郡治则徙往山阴(今浙江绍兴)。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部将朱治攻占吴郡,入城领太守事,自此吴地一直属三国孙吴政权。领县十五,吴县为首邑。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从吴郡中划出阳羡、余杭等五县与丹阳郡的数县另置吴兴郡(今浙江湖州)。

西晋时期,吴郡、丹阳郡、吴兴郡号称“三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属扬州刺史。四年(公元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置海虞县(今常熟一带)。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晋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

明代姑苏山风景画

明代姑苏山风景画 为吴国,置内史行太守事。其后司马岳虽徙封琅琊王,但吴国之名却一直延续到东晋末。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南朝曾在南方广置侨州侨郡,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463年),以吴郡属侨置南徐州。次年仍隶扬州。萧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析吴郡地置信义郡。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置昆山县,隶信义郡,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改海虞县为常熟县,从此昆山、常熟二县得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吴州。次年又恢复原置。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割吴郡所属海盐、盐官、前京县置海宁郡;后又割钱唐、富阳、新城县置钱塘郡;割建德、寿昌、桐庐等县属新安郡。吴郡辖地骤减,仅领吴、昆山、常熟、嘉兴四县。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扬州地增置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下辖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县(长兴县);十一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苏州园区金鸡湖畔

苏州园区金鸡湖畔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七年(公元624年)将隋代迁出的州、县治迁回原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苏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苏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并改隶浙西道,节度使署也驻苏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苏州被升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分吴县南部地另置吴江县,吴江建县自此始。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钱镠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直至宋初未有变易;同年,钱镠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嘉兴从此自苏州分离出去,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

宋朝开宝八年(975年),吴越王钱弘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江南道。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政和三年(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宣和五年(1123年)置浙西提举司,建炎四年(1130年)置浙西提点刑狱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即改宣抚司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十八年(公元1281年)升平江路为达鲁花赤(蒙语长官之意)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划江而治,江南设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苏州属之。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县为州。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明朝太祖吴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二书省。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以江南为南直隶省,苏州府属之。

苏州城市建设

苏州城市建设(30张)

清朝以后改南直隶为江南省,置左、右两布政使。苏州仍称府,属县不变,隶右布政使。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右布政使自江宁移驻苏州。雍正2年(1724年)升太仓州为直隶州。三年(1725年)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长、元、吴三县县治同驻苏州一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如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太湖西山置靖湖厅,隶苏州府。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12月3日,改苏军都督为江苏都督,实行军民合治,称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府所设苏州。

苏州阊门

苏州阊门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震泽县并入吴江县,昭文县并入常熟县,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于苏、常之地设苏常道,治所苏州,吴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苏省会迁至镇江,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同年6月,成立苏州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江苏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吴县属于第三区,区署设苏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区改称无锡区,区署驻无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仍隶吴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1月19日,苏州沦陷。次年5月,日伪江苏省政府在苏州成立,管辖苏南地区十六个沦陷县城,吴县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东路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将东路地区先后划分为三个级六个行政区,苏州均隶属于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塘市成立。次年2月,苏州县政府成立,苏州县人民自卫会撤销。由于日伪残酷清乡,民主政权相继撤销。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在苏两北行政办事处的基础上,吴县抗日民主政权恢复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伪江苏省消亡,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州仍称吴县,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后江南行署撤销,又隶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下设13个镇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1950年5月各区公所撤销,由公安部门接管。1951年11月初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决定按原区公所辖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1)苏州市为省辖市。(2)设立苏州专区。苏州专区辖常熟市和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太湖办事处(相当于县)1市8县1处,专署驻苏州市。(3)设立松江专区。松江专区辖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宝山、嵊泗、上海10县,专署驻松江。同年,太湖办事处改为震泽县,苏州专区辖1市9县。同年6月26日,嵊泗县划归浙江省领导。1954年,常熟市改为省直辖市,并仍接受苏州专署督导。1956年,将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辖9县。

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4月8日,撤销松江专区,所属的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划入苏州专区。4月12日,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管辖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1月21日,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苏州专区辖1市7县。

俯瞰苏州古城

俯瞰苏州古城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辖8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县划归苏州市领导;常熟县撤销,改设常熟市;苏州市共辖1市5县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沙洲、昆山、吴江、太仓(1993年)4县,改设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4市。苏州市共辖5市1县4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1983年3月1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将原属苏州地区的江阴、无锡二县划归无锡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划归苏州市。苏州市领五县一市。

1983年,撤销常熟县,改设常熟市。 1986年,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1989年,撤销昆山县,改设昆山市。 1992年,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1993年,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 1995年,撤销吴县,设立吴县市。

2001年,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同年,撤销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

2012年,撤销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间。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苏州地貌

苏州最新卫星图

苏州最新卫星图

苏州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24]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5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2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1米)、虞山(262米)、潭山(252米)等。

苏州气候

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24]

苏州水文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自然资源

苏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阳澄湖大闸蟹等。 [24]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姑苏繁华图

姑苏繁华图

苏州人口

截至2019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为1074.99万人,比上年增长0.3%;户籍人口为722.6万人,比上年增长2.7%。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经济

截至2019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23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6%。分产业看,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96.70亿元、9130.18亿元、9908.92亿元,增速分别为-6.5%、5.1%和6.3%。

截至2018年末,苏州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左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左右。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1929.5亿元,增长1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9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8%。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7%。

截至2018年末,苏州进出口总额35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达2068.3亿美元,增长10.5%;进口1472.8亿美元,增长14.2%。

苏州第一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09亿元。全年夏粮总产量23.85万吨,比上年下降9.6%;秋粮总产量64.07万吨,比上年下降3.0%。夏粮、秋粮亩产分别比上年提高3.5%和1.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85万吨,比上年下降49.6%;禽蛋产量0.92万吨,比上年下降58.9%;水产品产量19.56万吨,比上年下降16.9%。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7.37万亩,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38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9.3%。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市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6个,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62名。年末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社3772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8%。集体合作农场216家。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97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4.3%。

苏州第二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4.3%。10个行业大类产值超一千亿元,其中前六大行业实现产值2.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7%。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83%,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5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2.2%。新增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5个,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44个,累计达262个。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竣工产值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7.9%,竣工率70.3%。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3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新开工面积40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4%。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345家,实现利税15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2.7%。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苏州市各类开发区 类型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商务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太仓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口加工区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昆山出口加工区常熟出口加工区吴江出口加工区吴中出口加工区省级园区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花桥国际商务城

苏州第三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034.6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12.3亿元,比上年增长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5.3%和19%。全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超2000亿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截至2018年末,苏州金融机构总数868家,金融总资产5.5万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2092.9亿元,比年初增长7.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546.2亿元,比年初增加2555.1亿元,比年初增长10.7%。

截至2018年末,苏州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89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8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76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3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