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种霞、谢鑫(北京联合大学)
高校疫情防控是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高校师生既要有力抗击疫情,打好师生健康保卫战,又要在居家状态下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对于广大师生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在抗击疫情期间,高校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开展线上工作对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以及成长困惑进行有效把握,体现出了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发挥心理疏导作用。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期居家而导致的焦虑、忧郁、自我怀疑等,面对学生因各种现实情况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提出富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平稳度过疫情期间的心理迷茫期。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应遵循心理育人的基本规律,坚持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其一,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构筑家校育人合力,通过建立沟通长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居家期间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并制定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困惑。其二,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线上工作的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通过推出线上心理健康讲座、网上心理咨询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对心理困惑的认识,树立起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其三,注重思想道德培育,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诸多心理困惑间接反映了学生在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上的迷茫,辅导员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心理辅导当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结合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思想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应抓好抗击疫情工作这一重要契机,充分挖掘抗疫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努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成长。其一,加强责任担当教育。通过发掘学生群体抗击疫情的鲜活事例,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青年责任与时代使命,鼓励学生开展线上防疫志愿宣传和社区防疫志愿行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们也应为学生讲述疫情期间一线工作者英勇奉献的事例,运用榜样示范的力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使其坚定“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的强大信念。其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们应努力营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氛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疫情动态,了解国家的抗疫举措,并结合自身体会感受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重大成就和巨大贡献,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其三,优化“四个自信”培育。教师们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期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抗疫举措与成效的差别所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发展道路、指导思想、制度选择和文化环境上与西方国家的根本区别。教师们通过树立典型、深入分析、组织讨论,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发挥成长辅导作用。高校教师应坚持管理育人,这意味着在疫情期间仍然需要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环节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教师们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进行一对一访谈,明确每一位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在健康管理、学业发展、升学就业等方面予以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们必须做好信息获取和方案制定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既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又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充分调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为学生指明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发性,坚持“辅导”而非“主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提高,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思想推动必须持之以恒,高校教师需要长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疫情期间乃至后疫情时代,学生对时事政治和自我成长的关注愈发强烈,高校教师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