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怀抱,小桥流水,一叶孤舟,漂泊于幽蓝的水面,幻若悬空,一袭红衣点亮凝结的画面,宁静而灵动。这熟悉的场景,在来三峡之前,总在朋友圈刷屏。
大都的旅行者都是在宜昌结集,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胡金滩观音渡码头,码头有农家乐可以住宿,如果时间还早,从码头坐班船就可以过去,在长江的斜对岸,这一段长江叫灯影峡,大约半个小时的船程,如今“三峡人家”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了。
沿途可以看到江壁上修建的栈道和连廊,大约是当年的古道改造的,当有一艘艘古老木帆船锚泊在码头旁,便算是到了。三峡人家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早年大坝蓄水前,峡谷水浅,不能通大型轮船,更早时,三峡的航运是靠这些木帆船跑运输的,逆水上行的时候,就要靠人力在岸边用绳索拉,三峡纤夫就是这样来的。
一条并不宽的溪流从这里入江,或许原先这里只是一处供船舶歇息的驿站,长江流域漫长,这里的航道狭窄,水流湍急,大多数船家都会在这里休整。近年来进行扩建改造,成为了景区入口。
这条溪被称为“龙津溪”,估计早年溪水并没有这么丰沛,入江口拦了一个小水坝,溪水变得幽静了起来,在两岸苍翠的竹林包围中,绿得让人心动。古朴的龙溪桥下,一叶白帆,一扁孤舟,红衣美娘,水岸的笙箫悠悠回荡,记忆中熟悉的场景出现了。
溪的两边都有栈道可以绕行,中间不时有桥梁贯通,慢慢地往溪谷的深处,林木更加苍翠,不时有小舟漂泊于绿水,或撒网,或垂钓,幻若世外。
鱼鹰一般都在平缓水域捕鱼,估计是龙津溪截流之后养的,在张扬的渔网下,显得无事可做,不过摄影的元素倒是应有尽有,意境也还悠远。
溪边两位穿着民族服装的衣娘,正在举棒槌浣洗鲜艳的床褥,歇下来摆着她们的龙门,显然“三峡人家”已不住人,他们是景区特意安排的。有一部电影叫《三峡人家》,通过两个儿童不同的视角,在寻访故乡的神秘旅途中发生许多故事,展现了古老三峡的巨变,表达了三峡移民后代怀念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心情。是的,这里的场景是三峡人布置的,是他们怀念家乡的一种情结,也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再现三峡人家的风土人情。
再往深处是一座七叠桥,这座桥看起来是一座古桥,对岸一栋类似于土家族风格的吊脚楼,茂密的竹林便是土家人最熟悉的环境。相传古时巴人为躲避战乱,顺江而上,来到三峡长江边建寨,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朵奇葩——巴人文明,巴人便是土家人的先人。
峡江一带地势险峻,土家人依山势而建吊脚楼,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上层通风,干燥,防潮,属于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可防止毒蛇猛兽侵袭,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当然,这里每天还有定时的土家婚俗演绎,展现了峡江人结婚的全过程。
早年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如今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通过这种旅游传递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延续着古老的渔文化。
在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建成,坝区水位抬高175米后,以往雄奇秀美的长江三峡景色变成高峡平湖,唯有两坝之间的灯影峡可以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古老峡谷风光。
三峡人将古老的生活场景复原,并做了提升,你可以要求模特摆各种你喜欢的姿势,于是你来到这里不用请人摆拍了。在你看起来或许很假,但是没有这个“假”,你又如何能回到遥远的那个谜一样的年代,融入到这一片原始的生活状态?有了进步,才会有怀念。
从空中俯瞰,龙津溪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舟楫帆影,雾霭烟雨的诗画情景,还是有美美的收获的。
冬季三峡地区天黑得早,我们随着景区的工作人员一起下班,听着浓浓巴蜀土话,仿佛从远古的时代穿越回来,她们随手带走垃圾,留一片清洁的三峡人家给明天的使者。
特色小吃:
1、三峡人家风景区有一种土豆叫山羊芋,在当地很多农家会用干锅煸炒,放点辣椒面、葱花,很有味道。
2、山民养殖山羊,有一道菜叫羊肉格格,很有特点,必须得一蒸到位,而且只能吃第一顿,如果留到第二顿再吃,就失去了那种鲜美味道。
3、长江禁捕,你能吃到的鱼,应该都是养殖的了。
门票:
三峡人家景区门票180元/人/次(包含景区内过江往返渡船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