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今夜圆月人尽望 皎皎空月思故人 霜寒露重何处不相思?

今夜圆月人尽望 皎皎空月思故人 霜寒露重何处不相思?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今夜圆月人尽望,皎皎空月思故人!

每到中秋,月色皎洁,正是团圆、思念情浓时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无数经典的佳句都是借皎洁的月华诉说着一份切切的思念之情。

远古时期,文人赏月多是出于对月亮的崇拜,也有赞美月色皎洁之美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诗句,赞美了柔美月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玩月蔚为风尚。魏晋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万古如一的朗朗明月是他们最为欣赏对象之一。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四时的特色风景已成为那个时期诗人文士所吟咏的对象,而秋季之明月更成为秋季诗歌赞美的主要对象。

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地开放自由,唐人也继承了魏晋风度的潇洒。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检索全唐诗,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

八月十五赏月从初唐开始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的习俗。你看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尽望”一句就明确点出了八月十五日赏月已是一种深入人心和全社会的风俗了。

从诗歌的数量、质量、深度、广度、文学价值等各方面来看,唐代诗人留下的赏月诗词歌赋最多、质量也是最高的。

唐代中秋赏月诗不少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而独赏明月留下的大多是思乡、思友的诗作。一个人离开亲人,身处家外,远离故土,面对圆月,不由得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因此很容易产生月圆人不圆的伤感,诗人多把这种憾恨写在诗歌中。

如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祜的《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上半写中秋美景,下半写自己久处边塞,在月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的愁绪离情,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八月十五夜月》有“满目飞明境,归心折大刀”之句。唐诗中这样的思乡、思念亲人的诗歌佳句不胜枚举。

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7首,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赏月之事。晚唐诗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写中秋之夜独身在外的乡愁,开头两句为“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其中“最团圆”即指月圆也暗喻人的团圆,说明当时已有亲人团聚赏月的习俗了。

月圆人团圆,那是最美好的佳节共度;月圆人不能团圆,怎不让人凭添思乡离愁,

历代赏月的诗词虽多,但我最最喜爱的是唐代张若虚的这首千古绝佳之《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令无数人折服、倾倒!闻一多先生誉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而这一首,就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永远载入史册,传诵千秋万代。

春江花月夜》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感谢关注黄爱西东的网站,感谢您的点击阅读、收藏、转发和点评,愿与你分享美好的一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7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