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借出去的钱,有时候会令人寒心

借出去的钱,有时候会令人寒心

有人说:“借钱,最能看清一个人。”

起初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因为亲朋好友之间借钱,也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后来,我对这句话的感触越来越深。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开学时需要交纳几千块钱,那时候,几千块钱就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可是我们家里有三兄妹,并且都在读书,交学费的事情,就难住了母亲。

母亲在开学前夕,回了一趟娘家,向几个舅舅借钱。我的三舅舅家里几十万的存款都有,但是他一口回绝了母亲,他对母亲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读不起就算了,早点去打工,还能够多赚钱。”后来,外公拿了一千块钱给母亲,才没有让母亲空手而回。到了年底,母亲卖了两头猪,带着一千块钱去了外公家,当母亲把钱递给外公的时候,他说:“说是借钱给你,其实我也没有打算要回来了,你就别还了。”

后来,母亲说起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外公的本意。也就是说,一个人既然愿意借钱给你,就没有打算催要你还钱,或者你不还钱,他也能够接受;一个人不愿意借钱给你,就是你能做到“有借有还”,他也不会借钱给你,他怕你还不起,或者打心眼里看不起你。

事实上,真正愿意借钱给你的人,并不会很多,甚至一个都没有。别看陪你一起吃饭的人很多,向你敬酒的人很多,那是因为你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别人想要巴结你,仰望着你。如果有一天,你变穷了,负债累累了,你才知道身边没有真心朋友,以前喝酒吃肉的朋友,都是虚伪的。

你的亲戚是某种仪式上必须出现的人,但是亲戚不会随便帮你。善良的亲戚,在你穷的时候,是可怜你,随便施舍一点点钱给你;更多的亲戚是“旁观者”,对你的家庭情况才懒得过问,或者假惺惺问一问,并不会伸手拉一把。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愿意帮助亲戚朋友,那么你就要懂得——借出去的钱,就别去“催要”了。一方面是有的人,真的很穷,他就是再过很多年,也还不起;有的人根本上就没有打算还钱,你去讨要,估计要碰一鼻子灰。

我的同事张豆文,去年妻子生二胎,可是生孩子的时候,遇到了难产,前前后后花了七八万。因为家里穷,医药费都付不起。他找到我,和我聊了很久,然后小声地说:“能不能借点钱给我。”我问他:“你要多少钱?”他说:“你能借多少,就借多少吧。”我想了想,借给了他五千块钱,大家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能做得太绝情了。

一晃就过了几个月,张豆文对还钱的事情只字未提。上个星期,单位发了奖金,我就问他:“张豆文,上次借的钱......”张豆文看了我一眼:“大家都是同事,天天在一起,你还怕我跑了不成?”他的意思是,我不应该问他要钱,是我太不重感情了?

总有人,借钱的时候装孙子,还钱的时候变大爷。借钱的时候,低声下气,真的借到钱了,人都找不到了。

我的同学窦文章,前几年在东莞打工,后来想办厂,就到处找人借钱。有的人借了几万块钱给他,他就承诺可以作为入股,以后可以分红。窦文章在同学群里宣传了自己的办厂计划,还向同学挨个打电话。很多同学都借钱给他, 我也借给他两千多。我想,他办厂的事情,虽然说得很有前途,但是以后能不能产生效益,还是个问题。做生意是有风险的。

窦文章的工厂办起来了,还请很多人去东莞庆祝了一番。但是工厂从未赚过钱,后来就关门大吉了,人也失踪了。上个月,窦文章回到了老家,好几个同学都找他要钱,他说:“当初你们愿意借钱给我,还不是想要分红。现在好了,你们就对我落井下石,你们才是见钱眼开的人,以后大家不是同学,连熟人都不是。”

借钱给窦文章,结果我们个个变成了“见钱眼开”的人,我们才是犯错误的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是窦文章却耍赖皮,他没有钱,可以说明情况,可以逐步归还,但是不愿意面对欠钱的事实,就是老赖了。

回头一想,我是最幸运的人,我借两千块钱给窦文章,压根就没有想到他什么时候会还钱,如果他不还,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大损失。就算我花一点小钱,去看清一个人的心。

事实上,很多朋友本来是热心肠的,是愿意借钱给其他朋友的,就是因为那些“借钱不还”的人,让整个朋友群都失去了信任。俗话说:“一粒老鼠屎,毁掉一锅汤。”如果你身边有那么一两个不讲信用的人,那么你对任何亲戚朋友都不再信任了,都害怕借钱给他们。

因此,在借钱给别人的时候,你就要抱着一种“借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的态度,不去讨要了。愿意还钱的人,不要你去讨要,也会还给你;不愿意还钱的人,就是去讨要,也是自讨没趣。真的不必让自己那么被动,别因为借钱的事情,弄丢了自己的好心情。

记得有一次,一个同事在向人要账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借钱给你,你不还就算了,我就当这些钱,送给你买药吃。”这句话非常狠毒吧,但是人心却更狠毒,连起码的仁义道德都不要了,脸皮都可以随便撕破。

借钱,常常让朋友反目成仇,让亲戚形同陌路。不到万不得已,你别找人借钱,太看人脸色了;既然你愿意借钱给别人,就别去“催要”了,太令人心寒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5575-0.html